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區創建一路高歌

2020年07月20日09:19  來源:內蒙古日報
 

  據巴彥淖爾市綠色產業統籌發展辦公室張飛介紹,該市2015年開始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19年通過考核驗收﹔2017年2月,同時啟動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創建工作,去年8月,自治區政府組織了建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專家評審論証會,之后同意推薦並上報科技部。

  2018年,國家頒布出台《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將創建不超過30家國家級農業高新區。“對於巴彥淖爾這一農業大市來講,正是大好機遇,是河套灌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階梯。”

  河套灌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市轄面積6.5萬平方公裡。該市地處北緯40度,是國家認証的黃金農業種植帶﹔年引黃河水50億方,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擁有優質耕地1100萬畝、天然草原7900萬畝﹔全年日照總時數3200小時左右,晝夜溫差大,水土光熱資源充足,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有機原奶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四季均衡出欄肉羊養殖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食用向日葵和脫水蔬菜生產基地、全國第二大番茄種植與加工基地,是中國雪花粉之鄉、中國肉羊(巴美)之鄉、中國枸杞之鄉、中國葵花之鄉、中國蜜瓜之鄉、中國蘋果梨之鄉。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8%。

  突出科技“原色”,在創建過程中,科技為先,瞄定前沿。以河套學院、內蒙古農牧科學院巴市分院等創新機構為主要載體,與中科院、清華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產學研合作機構開展合作,與美國、奧地利、以色列、俄羅斯等國家聯手建設4個國際合作園區。聘請由傅伯杰院士領銜的30名全國頂級專家團隊,建立院士工作站11個、博士(教授)科研站37個。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51家。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個,農業科技園區1個,工程中心2家,孵化器1個,眾創空間3個,星創天地4個﹔建成自治區級農牧業科技示范園區6個、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2個,工程中心13家,企業研發中心48家。

  突出融合“底色”,三次產業融合,夯實轉化動能。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3%,畜牧業收入佔農牧民收入50%以上﹔培育農牧業龍頭企業290家,帶動144家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聯結機制,農牧民來自聯結收入佔總收入75%﹔培育電商企業1300余戶,覆蓋市、縣、鎮、村,交易達50多億元。

  突出生態“綠色”,強化環保治理。“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200多億元,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項目,建立了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了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動,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國家園林城市、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市。特別是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總投資56.78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國家項目支持。

  突出產業“特色”,形成了小麥、肉羊、向日葵三大產業集群和綠色有機產業基地,創建了“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累計認証“三品一標”產品398個,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等17個產品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建成田園綜合體29個、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240萬畝。

  突出改革“本色”,構建了“三位一體”農業高新區創建機制,創新成立了全國唯一的正處級政府職能部門綠色統籌辦,統籌推進農業高新區建設﹔設立了園區建設管理中心,履行農業高新區管理職責﹔成立了國有企業巴彥綠業公司,負責農業高新區項目建設。制定出台涉農涉牧資金整合、土地流轉、高標准農田建設3個配套辦法,實施沿黃生態“大保護”、生產能力“大強化”等“七大行動”。以農業高新區創建為切入點,聚集“農、高、科”三要素,全力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

  農業高新區建於臨河區。發展主題為“河套灌區現代生態農牧業”,主導產業為小麥、肉羊、向日葵精深加工。累計投入72億元。核心區基本實現了“七通一平”。計劃到2023年,培育20家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總產值達到83.9億元。重點發展5-10家農業龍頭企業,形成產值12.2億元的綠色智慧種植業產業集群。到2023年,院士工作站和博士科研站由現在的39個達到50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由現在的10個達到29個,總產值由現在的105.2億元達到184.2億元,核心區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2%、15%以上,科技研發投入比重由現在的0.7%達到2%以上,農牧業科技貢獻率由現在的60%達到65%,綠色產業貢獻率由現在的30%達到40%。(記者 梁海龍)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