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胡煥庸線西北的一個奇跡

2020年07月14日15:44  來源:巴彥淖爾日報
 

中國國土上

有一條看不見的線
你不一定知道它
它卻一定影響過你的生活
 

胡煥庸線的奇跡

 
這條線北起黑龍江省黑河,一路向西南延伸,直至雲南騰沖。

 
1935年,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通過數萬個數據一點一點在地圖上摸索出這條線。
 
那時,他是從人口的角度看這條線的:線的東南一邊,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僅有36%的國土,聚集著全國96%的人口﹔
 
而線的西北一邊,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擁有著國土面積的64%,卻僅有4%的人口。
 
這是一條清晰的、幾乎驟然就從熙熙攘攘變得人煙稀少的分界線。
 
就好像從南到北的中國人,在接近這條線時意識到了什麼、於是不約而同停止了向外遷徙的步伐。
 
當時胡煥庸慨然長嘆:“其多寡之懸殊,有如此者!”
 
更讓人驚奇的是,這條線被發現的60多年之后,它居然“巋然不動”。

 
2014年,當即時通信軟件騰訊QQ的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2億時,用戶們所劃出的清晰邊界,一如當年胡煥庸教授書桌上人口分布圖的模樣。

 
滴滴出行通過動態的、以人的活動為核心的數據變化,也畫出了一條幾乎與“胡煥庸線”完全重合的分隔線。
 
更加巧合的是,中國耕地資源和草地資源的分布,也幾乎是以胡煥庸線為界,東西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同時,這條線還與我國地形的二三階梯分界線、等400毫米降水線高度重合。

 

(中國地形一二三階梯分界線

 

(等400毫米降水線)
 
於是,專家得出結論:胡煥庸線,不僅是人口密度的分隔線,也是經濟和文化的分隔線——線的東南,是繁華的農耕世界﹔線的西北,是荒涼的游牧天下。
 
這幾乎是一個無法打破的規律。
 
幸運的是,任何規律,都有意外。
 
胡煥庸線從黃河幾字彎的右拐角通過,把以西的土地納入了水資源匱乏、生存環境惡劣、不適應人類生存的區域。
 

而在600余公裡以西的黃河幾字彎的左拐角上,卻出現了一個奇跡:它四周高山大漠和干旱高原環繞,可在自己的廣闊耕地上,它赫然譜寫了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史詩。

 
它就是擁有1100萬畝水澆地、被稱為“塞上糧倉”的河套平原。

(攝影|徐自宏)

 
在天命難違的胡煥庸線西,它是如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呢?
 

光熱水土的交響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河套地區得天獨厚的光熱水土資源說起。
 
河套平原,地處北緯40度。
 
北緯40度,是一條劃分地球冷熱的分割線。
 
線北地區,雖有良好的光照,但因氣候嚴寒,無霜期超短,並不適合植物生長﹔
 
線南地區,因受來自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雖潮濕多雨卻光照不足,不適合長日照作物的生長。
 
而北緯40度這一線,恰好找到了光與熱的最佳結合點。

(制圖| 楊嵐凱)
 
正在這一緯度上的巴彥淖爾陽光資源尤其豐富:
 
北有陰山阻擋了來自蒙古高原南下的冷空氣,南有鄂爾多斯高原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濕氣,造成了它比周圍雲雨少、溫度高的氣候,這為它帶來了更多的光照資源。

(制圖| 楊嵐凱)
 
在巴彥淖爾,年均日照時數達到了3100—3300小時。
 
這個數字在傳說要晒“死”人的西藏拉薩是3000小時,在號稱陽光充足的華北平原是2400小時,而在同樣擁有1100多萬畝水澆地的四川都江堰灌區,則隻有1000小時出頭。

(制圖| 楊嵐凱)

 
因此,北緯40度被公認為是最適合農作物生長的黃金種植帶。
 
可遺憾的是,這一黃金種植帶上,由於氣候等種種原因,造成河流湖泊少而沙漠戈壁多的現象,因此,雖有陽光燦爛卻少有大片耕地。

(制圖| 楊嵐凱)

 
而河套平原卻是一個意外。
 
黃河千百年來攜帶上游泥沙從此經過,沖刷出了肥沃的河套土壤

(攝影|徐自宏)
 
同時形成了300多湖泊星羅棋布

(攝影|張桂林)
 
還有近50000公裡的灌溉渠道

(攝影| 苗增泰)
 
得水利之勢,巴彥淖爾共有1100萬畝水澆地,成為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位列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
 
這在北緯40度,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攝影|烏日更)
 
擁有北緯40度充足的日照和熱量,又擁有北緯40度罕見的水系和良田,巴彥淖爾可謂佔盡了天時地利。

(制圖| 楊嵐凱)
 
然而,因為戰亂和資金等原因,新中國成立前的河套灌區一直沒能很好地把這一優勢發揮出來,雖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民諺,但河套灌區始終沒有解決如何讓水更好地發揮作用的問題,更談不到將水土光熱的優勢完全結合,河套一直都是“養在深閨無人識”。

(王同春和傅作義都曾經在河套設想過一首制引水,但都失敗了。這是國民政府統治期間楊家河渠老西閘口屯墾處所修之閘箱)

 
這顆極具價值的塞外明珠,在胡煥庸線以西的荒漠中,靜靜地等待著被“慧眼識珠”的那一天。

(攝影| 包群力)
 
1958年,新中國成立不久,幾代人構想了多年的河套灌區“一首制”引水方案開始實行,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與全長230公裡的總干渠工程於1958年、1959年相繼開工,並於1967年工程全部完成。

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攝影|張桂林)
 
巴彥淖爾的地圖上,在一路奔騰的母親河身畔,多了一條蜿蜒流淌的玉龍,這就是河套灌區的輸水大動脈總干渠

(攝影|沐光潤色攝影工作室)
 
至此,河套灌區的灌溉面積增加到579萬余畝
 
1975年,巴彥淖爾又疏浚了總排干溝,大量鹽鹼地變為良田,河套灌區實現了糧食畝產超2000斤,打破了“長江以北沒有噸糧田”的定論。
 
此后,農田配套、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節水灌溉……這些項目無不讓河套平原脫胎換骨。

(攝影|高曉龍)
 
河套成為了國家真正意義上的大糧倉。

(攝影|張桂林)
 
可謂“河套安,天下安”。
 

塞外糧倉的再一次升級

 
不過,僅僅成為糧倉是不夠的,河套灌區還要把所有的天賦異稟都利用起來,再升一次級,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后廚房。
 
繼打破“胡煥庸線西沒有農業文明”的定論后,再打破“胡煥庸線西沒有經濟繁榮”的定論。

(攝影|高曉龍)
 
2018年5月10日,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上,出現了一行大字:“河套農產:獻給世界的友好食物”。
 
這是巴彥淖爾要讓河套的農牧業走出河套的宣言。

 
此前,2017年7月,巴彥淖爾提出了全力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的發展思路。
 
做到這點,第一步,需要一個能夠代表“河套”的區域公用品牌。
 
經過了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結合巴彥淖爾優勢爆棚的自然資源、厚重的人文歷史、優質的特產特點,“天賦河套”品牌凝煉而出並迅速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

 
而要將“天賦河套”推向全國推向世界,需要的則是實實在在河套農產品的品質。
 
這一要求倒逼了河套農畜產品品牌化體系、標准化體系、可追溯體系“三大體系”的建設,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動也成為了共識。

(攝影| 羅躍忠)

 

越來越多的河套農產因品質獨特而被世界熟知:河套小麥被譽為“五項全能”冠軍小麥,巴彥淖爾被公認為世界三大優質小麥產地之一﹔

(攝影|胡東育)
 
河套番茄番茄紅素含量是國內其它產地的3-5倍﹔

(攝影|高曉龍)
 
河套向日葵,不僅產量佔中國三分之一,而且生產的葵花子籽粒大、飽滿度好、籽粒均勻一致﹔

(攝影|高曉龍)
 
二狼山白山羊絨,纖維細長、拉力大、淨絨率高,曾連續三年獲意大利柴格那國際山羊絨金獎﹔

(攝影|高曉龍)
 
巴彥淖爾蕎麥產品蛋白質、黃酮等營養元素含量高,曾榮獲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巴彥淖爾的優質農畜產品每年出口到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連續10年居內蒙古首位。

(攝影|胡東育)
 
非常可貴的是,在千方百計追求品質的過程中,巴彥淖爾人對農牧業、對綠色發展逐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他們智慧地認識到,巴彥淖爾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這裡,渠系縱橫的河套平原、黃河濕地、眾多湖泊、甚至沙漠共同構成了烏梁素海流域。

(繪制| 楊嵐凱)
 
隻有統籌推進整個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才能從源頭上提高河套農產的產量和品質,才能讓河套農產與世界接軌,也才能有農牧業高質量的發展。

烏梁素海治理 (攝影| 楊曉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這裡變得越來越清晰。
(攝影| 孫殿英)
 
於是,從烏梁素海的治理開始,巴彥淖爾如有神助,一步步突破了胡煥庸線為我們劃定的命運。
 
2019年,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保護國家試點項目獲批,56.78億元的國家投資將用於全流域的生態修復和治理。

 
僅僅一年時間,其中的“四控”行動就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成效:

(制圖| 楊嵐凱)
 
而鹽鹼地的改良,也以鹽鹼地面積最大、類型最全、改鹽技術最扎實的五原為試點,邁出了關鍵一步:5萬畝“改鹽增草(飼)興牧”試驗示范項目,項目完成后新增耕地4500畝,地力提升2個等級。

 

 

改良前后的鹽鹼地(攝影| 周文廷)
 
烏蘭布和沙漠更是迎來了治沙的國際合作。
 
2019年8月,以色列考察組來到巴彥淖爾,考察后,表示將加快中國——以色列(巴彥淖爾)現代農業產業園和防沙治沙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的規劃步伐。

(攝影| 高曉龍)
 
這都增強了河套農業綠色、高端、優質發展的信心。
 
巴彥淖爾人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壯志和大智大勇,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展示著他們心目中的現代農業:
 
在金伯利農場,規模化生產、機械化作業、信息化服務、集約化發展、高科技應用實現了完美的融合﹔

(攝影|楊學仁)
 
在浩彤現代農業示范園,農民利用高新農業科技從事綠色、無公害蔬菜、瓜果生產﹔

(供圖| 臨河宣傳部)

 
在鮮農公司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有集觀光採摘、休閑娛樂、農事體驗、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於一體的智慧農業發展模式﹔

(攝影|楊學仁)
 
在烏蘭布和沙漠,萬畝光伏產業園、仁創沙漠水稻基地、洪濤有機山藥園、諾民有機葡萄園、王爺地肉蓯蓉基地、聖牧高科有機牧場、萬泉湖旅游區等一處處生態綠洲分布在大漠腹地﹔

烏蘭布和沙漠中的聖牧高科有機草場(攝影|邢皓)
 
……
 
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一場全新的農業革命,席卷了河套平原1100萬畝耕地。
 

(攝影| 徐自宏)
 
然而,要實現農牧業的高質量發展,光從第一產業發力,增長空間是有限的。
 
巴彥淖爾市審時度勢,又提出了“畝均一二三產綜合效益見英雄”的發展方向,提出力爭用3年時間,使全市三分之一優質耕地畝均一二三產業綜合產值達到2萬元,向融合要效益,謀求全新的發展。

(攝影| 胡東育)
 
通過引進、培育、整合等形式,扶持壯大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291家,57家龍頭企業通過訂單契約型、服務協作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種方式,與農牧民建立了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全市農企利益聯結覆蓋率已經到達80%以上,輻射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5%,20萬戶農牧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

(攝影| 高曉龍)
 
2020年年初,巴彥淖爾市又決定,實施七大行動全力推動河套灌區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同時配套做好土地流轉、高標准農田建設、涉農涉牧資金整合三項工作。

(制圖| 楊嵐凱)

 
在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下,河套灌區終於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榮獲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先導區、三產融合示范園、綠色發展先行先試區等70余項國家級榮譽,成功承辦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場會、全國鹽鹼地改良高峰論壇、全國北方農業綠色生產現場會、全國農商互聯產銷對接會、中國羊業發展大會等重大活動……

(攝影| 高曉龍)
 
巴彥淖爾有了更大的雄心壯志——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打造我國現代生態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樣板區、全國知名的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樣板區、“一帶一路”農牧業開放合作的先行區、北方現代農牧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基地,示范引領西北地區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模式。

(攝影| 高曉龍)
 
天時地利人和,河套灌區坐擁水土光熱幾千年,終於在今天它們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致。

(供圖| 臨河宣傳部)
 
可以預見,一個以河套灌區為樣板、涵蓋整個黃河流域各省市區的沿黃灌區現代生態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區域將在不久的未來強勢崛起。

(攝影|自覺)
 
歷經3000年,從游牧世界到農耕文明,從塞上糧倉到世界廚房,巴彥淖爾,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經濟自信。
 
作為一塊被胡煥庸劃入了不發達區域的荒漠地區,巴彥淖爾,不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沒有優良的海洋大港,沒有經濟特區之類的發展先機。
 
170多萬巴彥淖爾人,硬是在一片飽經風霜的土地上,殺出重圍,改變了胡煥庸為它劃定的命運。

(攝影|沐光潤色攝影工作室)

 
這就是,巴彥淖爾。
 
這就是,天賦河套。
 

(攝影|張桂林)

 

*封面圖攝影:自覺

 

—— 創作團隊 ——
策劃:孟長雲
文案:韋嘉
圖片:巴彥淖爾日報社簽約攝影師
巴彥淖爾日報記者
視頻:沐光潤色攝影工作室
、制圖:楊嵐凱
排版:楊嵐凱
校對:張星

 

 

來源:《巴彥淖爾日報》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