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統思維揮毫綠色大寫意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巴彥淖爾在行動(上篇) 

2020年07月12日07:04  來源:內蒙古日報
 

  6月23日,33噸恆豐“河套”牌面粉被選調北京朝陽區,供應市民日常使用。這一動向又一次顯現出,“天賦河套”品牌影響力正在迅速提升。

  來自權威數據顯示,2019年,標志著巴彥淖爾市經濟發展質量變化的幾大指標均在“改寫”——

  商標申請量達3516件,同比增長55%﹔新增注冊商標3202件,同比增長105%,商標有效注冊量累計達12480件,創歷史新高﹔

  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275.9億元,佔全區25%,同比增長12%,高於全區增速6.4個百分點,成為全區首個進出口額200億元以上並實現出口和進口均保持兩位數增幅的盟市﹔

  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2萬畝,累計流轉達309萬畝,佔全市耕地28%。

  “天賦河套”品牌建設,僅是巴彥淖爾市委、政府頂層設計的精彩舉措其中之一,在系統思維的統籌引領下,巴彥淖爾市專向、平行、鏈接的“組合拳”正在多維度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闊步前行。

  系統定位:河套灌區與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

  巴彥淖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位於內蒙古西部、黃河幾字灣頂端,總面積6.5萬平方公裡。北部是3.8萬平方公裡的烏拉特草原,有中蒙邊境線369公裡﹔中部是1.1萬平方公裡的陰山山脈﹔南部是1.6萬平方公裡的河套平原,黃河流經345公裡,有1100多萬畝優質耕地,年引黃河水近50億立方米,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東部有44萬畝的全國第八大淡水湖烏梁素海和140萬畝的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西部有全國第八大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在巴彥淖爾市境內沙漠面積達506萬畝。

  這是一個集“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種地形地貌於一身,氣象萬千、利弊共生的獨特地方。巴彥淖爾市委書記常志剛說,“生態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巴彥淖爾最為典型”。

  從地圖上看,該市以南是庫布其沙漠,以西是烏蘭布和沙漠,陰山以北是荒漠化草原、戈壁,中間是河套平原。如果河套平原生態繼續退化,荒漠就會牽手,將會形成更大區域生態退化的危害。河套地區生態很脆弱,年降雨量僅為2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000多毫米。烏梁素海是河套生態系統保護的“重中之重”,生態隱患隨時存在。河套要實現“綠色發展”,必須做到“生態優先”。烏梁素海水污染問題,“發生在水裡,成因在岸上”,要想從“根”上治理,必須要系統考量,顧及上下左右,綜合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發展一直牽挂於心,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就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為新時代內蒙古發展量身定制了行動綱領。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對照自治區黨委工作要求,深刻檢視認識市域發展的基礎優勢和問題挑戰。

  巴彥淖爾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和綠色食品原料基地,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但農牧業大而不強,生產經營方式粗放,加工企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品牌雜亂散,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

  巴彥淖爾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祖國北疆萬裡綠色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要素齊全,扼守阻止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蒙古國戈壁相通相連的重要關口,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區域,生態地位極其重要。但生態環境脆弱,隱患多,特別是烏梁素海治理任務非常艱巨,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巴彥淖爾經濟社會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屬於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大項目儲備不足,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人民群眾期待加快發展的願望迫切。

  必須順應人民期待,堅持問題導向,勇於突破、大膽創新,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構建起綠色現代經濟體系。巴彥淖爾市以勇毅的決心,系統的謀劃,務實的行動,描摹發展宏圖——

  統籌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穩定,謀劃完善巴彥淖爾發展思路﹔

  明確建設綠色產業集聚區、生態文明示范區、鄉村振興樣板區、對蒙開放先行區、美好生活共享區,建成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實現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的奮斗目標﹔

  扎實推動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建設、區域公用品牌引領優質農畜產品搶佔高端市場、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做大做強進口資源落地加工轉化、爭當全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排頭兵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行動在路上,光明的前景也在路上。

  重點突破:烏梁素海與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綜合治理

  運用系統化思維方法,編撰系統化規劃,實施系統化工程,進行系統化管理,創造性地把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寫在大地上,巴彥淖爾一直在奮力前行。

  烏梁素海實業公司董事長王瑞強介紹,烏梁素海總面積44萬畝,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對於調節地區氣候、保護黃河、保護河套平原、保持西北地區生態平衡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城鎮污水、工業廢水和農田退水排入,水體受到污染,加之補水不足,生態功能退化,成為重大生態隱患。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深入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系統思維,把生態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統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總投資56.78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保護國家試點項目於2019年開始實施,流域水土保持與林草植被修復、農田面源及城鎮點源污染治理、湖體水環境保護與修復等7大類、17大項、38個子項的系統綜合治理工程全面推進。

  磴口縣是烏蘭布和沙漠流動泥沙侵襲黃河、烏梁素海的流域上游,首先要在源頭上加快建設國家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同時發展綠色產業,減少泥沙入黃,阻止沙漠侵蝕河套平原。

  在流域中游的臨河、五原、烏拉特前旗等城鎮和工業園區,多方籌資25億元,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點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在河套灌區,通過嚴格管控、獎補激勵,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行動,實施484萬畝鹽鹼地改造工程,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在烏梁素海湖區,實施生態補水、入海前濕地淨化、開辟網格水道、加工轉化蘆葦等工程,加速水體循環,實行“內源”治理。打通網格水道120公裡,待挖200多公裡,已建成60平方公裡生物過渡帶,活水道、滯水區、過渡帶布局趨向合理。

  對於流域尾端,進行“周邊”環境改造,整頓礦山企業131戶,修復治理烏拉山受損山體20.6平方公裡,提高植被覆蓋率和水土保持能力,最大程度地涵養烏梁素海。

  在實施以上項目的同時,巴彥淖爾市的思考仍未止步,探索仍在深入。在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推行標准化生產和節水灌溉技術中,雖然會大量減少灌溉用水、控制土地鹽鹼化、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產品品質,但也會切斷農業灌溉補充地下水的通道,造成河套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帶來土壤風蝕沙化、生態功能退化等風險。所以,在治理烏梁素海的同時,必須解決好河套灌區整體生態平衡問題。

  經過反復科學論証,又一個大膽方案擺在了決策者面前:連通河湖,建設烏梁素海生態補水專用通道。即把發展現代農業節省下來的水,通過恢復部分黃河故道補充地下水,實現水量總體平衡,控制生態風險,保障現代農業發展和黃河行水安全,徹底消除烏梁素海生態隱患。該項目計劃投資45億元,目前正在積極爭取中。

  烏梁素海污染治理,由“治湖泊”向“治流域”轉變,把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同時考量的生動實踐,彰顯出巴彥淖爾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圖謀長遠的蓬勃發展活力。

  發展前景:從“米糧倉”到現代農業示范區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

  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巴彥淖爾市從“統籌、優選、效率、兼顧、分工、延伸”等層面,系統思考作為農業大市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的“一盤棋”工作內容。

  立足農牧業資源優勢,堅持規劃引領,不斷優化農牧業區域布局和生產結構。制定了《關於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關於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牧業、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實施意見》。科學編制了糧油、肉乳絨、果蔬、蒙中藥材、飼草、生物質能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每個產業都培育引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積極扶持企業上市,努力形成若干個百億級專業化、規模化的產業集群。已經成功承辦了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場會、全國農商互聯產銷對接會、全國鹽鹼地改良技術高峰論壇和全國北方農業綠色生產暨農藥減量增效現場觀摩會等重大活動。

  創建“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帶動優質農畜產品進入高端市場。與中國標准化研究院合作,建成“天賦河套”農產品聯合質量管理中心,制定185項生產加工標准,建立品牌授權和退出機制。在北上廣深、江浙、香港等地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授權的12家企業53款產品供不應求,溢價達25%以上,倒逼傳統農牧業轉型升級。

  整合引進國際國內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營模式,示范引領現代農牧業發展。引進傅伯杰、張福鎖等國內頂級院士和專家,建立院士工作站11個、博士(教授)科研站37個,建成美國金伯利農場和29個田園綜合體。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調結構、轉方式、提質量,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3:38:39,正在向一產穩、二產優、三產強的方向轉變﹔優化工業園區布局,園區重點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電商物流、高新技術產業。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糧優質面粉加工、旭一牧業和金草原肉牛加工、康斯特果膠、中核龍騰、遠景智能風機制造等項目加快推進﹔加快建設綠色循環工業園區,推動礦山、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旅游、電商、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全市電商企業達1300余家,年交易額突破50億元﹔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清潔能源、石墨、大數據等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能源裝機達493萬千瓦。

  堅持“問題導向”,攻堅克難,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質”變的跨越。鎖定污染企業門檻,從2017年起,凡高污染企業即使利潤再大、解決就業人口再多也不得入內﹔在解決規模化、標准化等環節技術難題時,與美國、奧地利、以色列、俄羅斯等國家聯手建設4個國際合作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立標示范﹔解決河套農業科技含量不高、競爭力不足問題,與中科院、清華大學、中國農科院巴彥淖爾市分院等產學研機構開展合作。2015年建設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去年通過了國家考核驗收,目前又開始創建“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了發展壯大河套灌區綠色經濟體總量,緊盯國內“農字號”企業100家,緊盯上市公司前100家,緊盯相鄰盟市的大企業,招商引資,夯實發展基礎。

  在實施各地區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的戰略中,把烏拉特草原確立為重點發展風光資源、石墨資源、進口煤炭資源轉化經濟區,把烏蘭布和沙漠設定為重點發展有機牛奶生產加工、番茄加工、葡萄酒加工、蒙中藥材加工、全域旅游“五大”優勢特色產業區,全力推進。

  探索無止境,升級無窮期。在從昔日的“米糧倉”向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推進中,巴彥淖爾市以系統思維布局“一盤棋”,統籌政府、企業、市場、基地、農牧民集合聯動,集納各方智慧,讓人民群眾煥發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喜的變化正在河套大地一幕幕呈現——

  35個“萬畝園”,成了河套平原規模化種植的歷史之最,涉及耕地111萬畝,帶動農戶3.9萬人。“甜菜種植大戶”王拉柱,一戶人家種植甜菜1600畝,“全國種糧大戶”劉耀宗,一戶人家種植糧食1400畝﹔

  西貝餐飲集團把原在外地的全國最大的餐飲學校遷回河套,將全國370多家連鎖餐飲窗口變成河套美食的宣傳欄﹔

  遍布國外、國內的20多萬河套人,自發組成若干個“千企聯營”微信群,為河套產品代言,開展網上認養認種“千隻羊百畝麥”等購銷活動……(記者 吳海龍 張俊在

  梁海龍 魏那)

  這是一片熱土,更是一片綠色崛起的熱土。堅決堅持“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執政理念的巴彥淖爾,必將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