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的日子,記者來到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德嶺山鎮紅旗村村民鄔先女家,還未進門就聽到縫紉機的噠噠聲。進去一看,鄔先女正嫻熟地為帽子鎖邊呢。床上已經整整齊齊地碼放了一摞已完工的各色帽子。
43歲的鄔先女稱得上村裡第一巧手,從小就喜歡擺弄針線、縫些小物件。每到農忙時,她看到在地裡勞作的人們風吹日晒,汗流浹背,臉龐晒得黢黑,鄔先女靈機一動,從去年農閑時開始試著做帽子。
精細的做工、優質的面料,鄔先女制作的帽子一上市,就獲得了村民們的認可。“你看這個多功能遮陽防晒帽,帽檐寬,兩邊有披肩,可以防晒防塵防蚊虫,特別適合人們放羊或地裡勞動戴。”鄔先女說,“做帽子很快的,我一天可以做六七頂。去年一年就賣出去600多頂,收入1萬多塊錢,既補貼了家用,又不耽擱地裡農活,還能照顧兩個孩子。”鄔先女說。
去年冬天開始,鄔先女又正式觸“網”,線上快手直播,線下快遞郵寄。從此,鄔先女的帽子生意從家門口做到了內蒙古各個盟市,甚至遠銷河南等地區。
像鄔先女一樣從事手工制作的還有同村的趙存蘭。這幾天,她正在自己的手工作坊和閨女一起忙碌著。從正月開始,她自己花6000元購進了鎖邊機、上線機等5台機器,開始制作各種兒童工藝鞋和人們勞作時穿的防塵高筒鞋以及生活中穿著的鬆緊口鞋等。
“虎頭鞋最貴,也最費時間。它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品,寓意驅邪保平安。制作費時,我三天才能做一雙,一雙可以賣到100多元。”趙存蘭說。
趙存蘭做的布鞋主要批發到門市或快遞給旗內各個蘇木鎮農戶。一個正月,她就賣出去100多雙布鞋,收入4000元左右。
其實在烏拉特中旗,很多農村牧區的婦女都會做布鞋、鞋墊、剪紙、刺繡等,特別是蒙古族婦女制作的民族服裝、銀飾品特別受歡迎。近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保護,許多民間手工藝重新煥發出璀璨的光彩。烏拉特中旗針對農村牧區留守婦女勞動力大量閑置的實際,把發展新型家庭手工業作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出台多項優惠政策,全力推進家庭手工業發展壯大。
為了更好地組織、引導當地家庭手工業的發展,烏拉特中旗以婦女就業創業為抓手,採取菜單式定制方式,以全旗98個“婦女之家”為陣地,相繼舉辦以手工藝編織培訓、民族服飾制作培訓、民族手工藝培訓、奶食加工及蒙餐培訓、面點西點培訓、手工穿珠培訓為主的技能培訓班35期,培訓婦女1000余名。連續兩年舉辦全旗民族服飾和旗袍展示大賽,吸引全旗各階層各行業500余名婦女積極參與,展出包括民族服飾、旗袍服飾等不同類型服飾30多種,串珠頭飾、禮帽、發帶等藝術作品100余件,在全旗形成了濃厚的婦女創業就業氛圍。同時,該旗還先后組團參加各種小商品博覽會、婦女創業就業展、民族服飾展。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旗從事家庭手工業人員有500多名,其中婦女400多名,有手工業加工點100多個,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記者 張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