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馬蘭魅力”在發展中愈發濃郁

2021年06月15日11:01  來源:鄂托克前旗發布
 

勃發的生機被清風裹挾著,又一次吹綠沉寂了一冬的鄂托克前旗草原,萬畝馬蘭花兒競相綻放,大片藍紫色花海在風中搖曳生姿,讓這片充滿希望的大地愈發生動迷人。

鄂托克前旗地處蒙陝寧三省交界之處,接連東西、溝通南北,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商賈雲集的繁榮之地,更是軍事謀略者必爭之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西征紅軍進駐鄂托克前旗草原,一批批心系抗日救國的各族兒女紛紛加入蒙漢騎兵游擊隊,一位位少數民族干部積極投身革命事業,在統一戰線、團結抗戰的革命事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民族解放的構想在這裡得到生動實踐。1936年,三段地工委成立,開辟了黨在內蒙古最早的革命根據地,黨的民族政策在這裡得到了發展,黨探索民族區域自治之路也在這裡起步。2016年,鄂托克前旗重建三段地工委舊址,同時打造了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鄂托克前旗各族兒女高舉革命火把的故事在這裡流傳。“每年都會有很多來自省內外的學員們來這裡進行紅色研學,尤其是今年社會各階層都掀起了黨史學習教育的熱潮,我們作為現場教學老師就是要把鄂托克前旗的黨史故事講細講深,讓更多的學員們了解鄂托克前旗的紅色歷史。”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的現場教學老師米小娟說到。

任時光更迭,馬蘭花在草長鶯飛之際依舊傲然挺立,她和眾多鄂托克前旗人一道,從紅色信仰裡汲取力量,在紅色文化中堅定理想,在紅色產業下奮然崛起,目睹著鄂托克前旗在發展中脫胎換骨、破繭成蝶的完美嬗變,見証著鄂托克前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光輝成就。

“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我們的萬畝馬蘭花競相開放,我們就是要以花為媒,通過花季系列旅游活動把鄂托克前旗以‘紅色’為核心的文化旅游整體引爆,從而推動全域旅游全面發展,進一步提高我旗文化旅游的整體影響力和知名度。”鄂托克前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李雲龍說。近年來,鄂托克前旗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充分釋放紅色資源優勢,創新發展紅色研學產業,著力打造紅色研學旅游融合發展示范旗。以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為核心,以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陽早寒春三邊牧場陳列館、城川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站陳列館、馬良誠顧壽山烈士紀念陵園、滴哨溝戰場紀念園為延伸的紅色培訓教育基地拔地而起,城川紅色拓展基地、城川紅色教育集訓中心、城川場景式教學館等紅色項目接連落地,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培訓課程和獨具特色的紅色研學路線,吸引著眾多學員前來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我們全體黨員干部來到了城川紅色革命老區,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重溫黨的歷史,今天參加了憶苦思甜紅軍飯這個實踐項目,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時刻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同時,這樣的研學項目也讓我們重溫舊時光,不忘初心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內蒙古陝壩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支行行長趙武說。從青少年到黨員干部,每一位來到鄂托克前旗進行紅色研學的學員都收獲頗深,鄂托克前旗的紅色品牌全面打響,紅色效應持續放大,紅色精神接續傳承,紅色文化在這裡迸發出無限魅力。

目前,鄂托克前旗紅色培訓教育基地已列入中組部、自治區組織部黨性教育基地備案目錄,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內蒙古自治區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內蒙古自治區國防教育基地等40余個基地稱號,並列入自治區十大紅色旅游線路之一。2017年7月以來,基地共承接來自北京、廣西、海南、湖南、深圳、新疆、甘肅、寧夏、陝西等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直屬機關、各盟市、旗縣等主體班次1583期68002人,其他培訓班及學習團隊10219個57.8萬人次,培訓學員總數64.6萬人次。紅色研學產業成為鄂托克前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支有生力量。

走在這片紅色熱土之上,抬頭仰望可見蔚藍的天空中白雲朵朵,俯身低看便是無盡的草原上馬蘭花開。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澱了鄂托克前旗的歷史財富,如何將這些資源活化並生動起來,讓“紅色+”迸發出新能量?鄂托克前旗人的不懈探索與成功實踐做出了響亮回答。

“從2019年開始,我們鄂托克前旗就著力將紅色研學與鄉村旅游進行融合,目前打造的紅色教育拓展訓練基地、蘇壩海子‘一鍋飯’這些紅色研學點得到了學員們的好評。今年,我們又打造了呼和陶勒蓋民族風情露營地,讓學員們感受到革命老區這種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魅力。”鄂托克前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李雲龍說。如今,鄂托克前旗的紅色產業蓬勃發展,拓展基地、研學項目、網上展廳、主題劇場等紅色平台接連破土而出,開發游紅色地、干牧家活、品農家飯等多樣性旅游產品為鄂托克前旗的紅色產業注入新動能,一條高品質的紅色旅游線路將現有景區、景點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條貫穿全境、獨具地方特色,集培訓、體驗、旅游、休閑於一體,鏈接帶動周邊農牧戶廣泛參與的紅色研學產業鏈。100多戶農牧戶在自家門口賣起了土特產、做起了牧家樂,每年增收1萬多元。

在紅色文化的滋養下,紅紅火火的紅色鄉村旅游蓬勃興起,一張紅色名片將鄂托克前旗的紅色資源變現,紅色旅游拉動下的旅游業,已成為鄂托克前旗經濟新的增長點和農牧民增收新的動力點。

在鄂托克前旗草原上,馬蘭花繪就的生態底色、頑強拼搏的人文精神、底蘊厚重的紅色文化,共同烘托出一個獨具魅力、別具風情的“草原文明城、品質鄂前旗”。(裴飛雄 劉思揚)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