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內蒙古篇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內蒙古蹄疾步穩邁向高質量發展

閆嘉琪 白建平 王欲然 馬昌 邸敬元 富麗娟 李睿 王慧 張聿修 孟佳澍

2020年11月21日16:57  來源:人民網
 

“我的致富‘綠洲’在庫布其沙漠!”51歲的蒙古族大叔那仁滿達胡感慨道。

那仁滿達胡的家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呼和木獨鎮巴音溫都爾嘎查,地處庫布其沙漠腹地。借助當地“引水治沙”工程帶來的沙漠綠洲,他擴大了養殖規模,還投資修建起了“牧家樂”。去年,他還“腦洞大開”在沙漠中的水塘子裡養起了螃蟹、魚、蝦,年收入翻了好幾倍。

“引水治沙”是內蒙古因地制宜扎實推進生態建設的一個生動案例。

將黃河凌水成功引入后,庫布其沙漠裡漸漸有了“綠洲”。 杭錦旗委宣傳部供圖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百鳥兒唱,一彎碧水映晚霞。駿馬好似彩雲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盛夏,“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內蒙古調研採訪,看到的是歌曲中的美麗場景重回視野,生態環境生機勃勃、農牧產業創新發展。

生態優先,“詩和遠方”漸成現實

敕勒川草原是距離呼和浩特最近的草原,被稱為呼和浩特的“后花園”。“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古代民歌對敕勒川草原傳神的描述,令這裡成為無數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這張是敕勒川草原生態恢復前的照片。由於人為破壞和自然原因,敕勒川草原生態環境一度惡化,植被衰退,變成亂石滿地、黃土漫天之地。”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蒙草生態”)品牌總監陳睿玨介紹。

2012年,蒙草生態承接了敕勒川草原修復工程。“我們通過科學的方法,把本土植物還給這片土地,通過人工修復啟發敕勒川草原的生態自愈能力,實現生態的可持續性,最大限度地再現原生典型草原生態情景。”陳睿玨說。

敕勒川草原生態修復前后對比。 蒙草生態供圖

如今,敕勒川草原已基本恢復了原有生態狀況,草原植物從播種時的20種自然恢復到50多種,生態系統穩定恢復。

敕勒川草原還建建設了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蒙古包會議中心、薩仁湖等多個功能區,成為集草原保護、草原修復、草原文化於一體,融合觀光、休閑、生態研學、體育運動、馬術、會議慶典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態草原旅游區。

今年8月2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39處全國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名單,敕勒川草原榜上有名。

內蒙古地域遼闊、橫跨“三北”、地近京畿,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種自然形態,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

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是內蒙古三大淡水湖,這“一湖兩海”就像“旱腰帶”上的泓泓清水。然而,由於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一湖兩海”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湖面縮減、水質變差等問題,令“草原明珠”蒙塵。

烏梁素海現有水域面積293平方公裡,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是國家“三屏兩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帶”的關口,地位舉足輕重。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打響了烏梁素海保衛戰,一改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理辦法,堅持系統思維和標本兼治。實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由單純的“治湖泊”向系統的“治流域”轉變。

2019年4月16日,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開工。該工程總投資56.74億元,開展包括烏梁素海流域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農田面源及城鎮點源污染治理、烏梁素海湖體水環境保護與修復等7大類、17大項、38個子項的系統綜合治理工程,覆蓋烏梁素海全流域。

烏梁素海濕地。 高曉龍 攝

水質好不好,魚鳥先知道。烏梁素海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馬海明介紹,目前,烏梁素海湖區魚類共有20多種,鳥類增至264種,每年有約600萬隻野生禽類來烏梁素海濕地棲息繁殖。

正在改變的不僅有烏梁素海。近年來,呼倫湖水面面積和水量恢復到合理區間,岱海退灌還水和生態補水工程取得積極成效。“一湖兩海”生態修復工程進展加速,生態環境穩步向好,生態安全功能逐步恢復。

截至2018年底,內蒙古濕地面積保持在9000萬畝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80%,較2014年提高40.8個百分點,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內蒙古還不斷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森林質量不斷提升。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截至2018年底,內蒙古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2.1%,較2013年提高1.07個百分點﹔森林面積3.92億畝、森林蓄積量15.27億立方米,分別增加1905萬畝和1.82億立方米。

一系列的數據告訴我們內蒙古生態建設付出的努力已初見成效。

草原復綠,“海子”變清,荒漠減少,森林擴容,天空湛藍……內蒙古的生態環境正在系統性地改善,為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詩和遠方,正在由夢境逐步變為現實。

綠色發展,北疆大地洋溢蓬勃動力

“那兒是南瓜、番茄……火龍果一會兒就開花了……沙地西瓜又沙又甜……”技術員劉雪芹邊走邊介紹。在位於庫布其沙漠中段北緣的恩格貝生態示范區內,各種瓜果蔬菜長勢正旺。

治沙不治窮,到頭一場空。2008年,恩格貝建起一批設施農業溫室,開始了沙產業試驗性生產。“綠色發展的一個方向就是沙漠農業,通過種植有經濟價值的農作物來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然后再反哺到治沙和生態建設中,這是一個可持續的有機循環。”劉雪芹說道。

這裡生產的果蔬產品無污染、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在市場上有很好的銷路。其中,珍貴的黃瓤西瓜在當地廣泛種植,並以優質的品質投入市場,油桃進入北京、上海等地,網紋甜瓜遠銷香港。同時,豐富的果蔬種類也極大地滿足了當地老百姓的味蕾。

運用沙產業所倡導的“多採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發展理念,依托當地陽光充足、晝夜溫差大的天然優勢,將沙漠化防治寓於開發利用之中,以產業化思路經營沙漠,目前,恩格貝生態示范區已初步形成了生態改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

從天空俯瞰,鄂爾多斯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像一匹飛馳的“駿馬”正昂首揚鬃。一排排整齊鋪設的光伏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金沙藍海綠洲”蔚為壯觀。

“沙漠裡既有廣袤的土地資源,又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所以我們通過光伏治沙,用工業化的理念治理沙漠,建設‘沙漠經濟先導區’,可以將沙漠資源有效地利用。”達拉特旗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研究室副主任高健告訴記者。

鄂爾多斯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無人機拍攝)。 人民網 孟佳澍 攝

轉變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傳統治沙模式,採用以光伏+生態治理+農林業+旅游業的新發展模式,堅持沙漠治理、生態修復、生態經濟、沙漠產業多位一體治用並行、平衡發展的理念,通過“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發展思路,可以實現土地的綜合利用,最大程度地放大基地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光伏陣列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有效地削弱了風速,而且對沙面形成有效遮蔭,可以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提高植被成活率﹔板下種植棗樹、黃芩等經濟作物,一方面可以帶動當地農牧民增收,另一方面可以固沙,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高健說。

據介紹,10萬畝光伏基地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達40億度,實現產值超15億元,同時可有效防治沙20萬畝,年減排二氧化碳320萬噸、粉塵70萬噸。此外,通過“林光互補”生態修復工程,將經濟林養護項目承包給當地農牧民,同時通過沙漠旅游、光伏板保潔、物業服務等可吸納就業1200人,人均增收4200元左右。

今年9月25日,內蒙古首次發布生態產品總值。核算結果顯示,2019年內蒙古生態產品總值(GEP)為44760.75億元,生態系統提供的物質產品總價值為3125.30億元,佔全區GEP的6.98%。從核算結果總量上看,2019年內蒙古GEP是GDP的2.6倍。

生態優勢,正如物理學中杠杆的長臂,隻要在生態保護上投入努力,就能撬動數倍的收益。

邁向高質量,“蒙字號”品牌越叫越響

“網友們好,我是永勝,這是我的家庭牧場,牧場裡都是正宗的科爾沁牛,您看中哪頭牛了可下單牽走……”這是“活牛超市”主播白永勝正在網上直播賣牛。

“見過網上賣牛肉的,沒見過網上賣活牛的!”見到白永勝時,記者很難把這個黝黑敦厚的蒙古族漢子和“網紅”主播聯系起來。

白永勝生活在通遼市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蘇木召根蘇莫嘎查,科左后旗的活牛交易市場在業內很有名,但把活牛交易搬到網上還是新鮮事兒。

“2019年,我靠網上直播共賣了7000頭科爾沁牛,平均每頭能賺2000余元。”白永勝有近20年的養殖和牛經紀人實踐經驗。近年,他在使用網絡直播軟件娛樂時萌生了網上賣牛的想法,並通過實踐一舉獲得成功,成為當地第一個開辦“活牛超市”的牧民,還為5個貧困群眾提供了月收入4500元以上的務工崗位。

“科爾沁牛是我們當地良種牛,具有體型大、抗病能力強、產肉量多、肉質鮮美的特點,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白永勝告訴記者。

“在永勝的影響下,召根蘇莫嘎查已有20多人開辦了‘活牛超市’,形成了規模效應,拉動了當地牛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通遼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蘇木黨委書記梁旭斌介紹。

目前,白永勝的家庭牧場能同時存欄2500頭牛,在當地政府的養殖場地和金融政策支持下,他正在擴建牧場,養殖規模將在一兩年內翻一番。

通遼市擁有“中國肉牛之都”的美譽,白永勝的“活牛超市”正是依托當地的特色優勢產業——肉牛產業發展壯大。近年來,通遼市啟動天然草原修復、綜合治理科爾沁沙地等生態系統保護工程,並調整優化農牧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綠色生態農牧業。通過提升肉牛良種繁育推廣水平,加強“科爾沁肉牛標准”的推廣應用,完善市場流通和質量安全監管防控體系建設等一系列措施,科爾沁牛與通遼黃玉米、烏蘭察布馬鈴薯一起,成為內蒙古三大價值超百億元的區域公用品牌。科爾沁肉牛產業正在迎來新的機遇,朝著打造全產業鏈方向發展。

如今,“蒙字號”品牌正越叫越響,天賦河套、興安盟大米、錫林郭勒羊肉等區域公用品牌越樹越亮,培育形成了乳業、玉米2個千億級產業,肉牛、肉羊、馬鈴薯、雜糧、小麥、向日葵、羊絨、蔬菜和草業9個百億級產業。

生長在智能化羊圈中的草原胡羊。 人民網 富麗娟 攝

“我們公司飼養的羊品種是巴彥淖爾特有的‘金草胡羊’,其肉多汁細嫩,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香味濃郁且無腥無膻,肉中帶有細密的雪花紋理。”走進“天賦河套”品牌授權企業內蒙古金草原生態科技集團公司,映入眼帘的是智能化羊圈,這裡干淨整潔,冬天有溫控,夏天有噴淋,飲水全自動。高標准的飼養模式,保証了金草胡羊在口味、肉質、營養及穩定性層面的高品質。

“天賦河套”是巴彥淖爾市打造的、由政府推廣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產品集合了河套地區糧油、肉乳絨、籽類炒貨、瓜果蔬菜、蒙中藥材、釀造加工、民族特色“七大”品類。

舉全市之力,創建全區域、全產業、全品類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國內特色鮮明。

巴彥淖爾市副市長郭佔江表示,通過高站位的戰略謀劃、高標准的質量管理體系、以及全市干部群眾的合力推廣,“天賦河套”品牌正在成為統領和推動巴彥淖爾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領傳統產業向現代化轉型、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實現農牧民增收、農牧業增效的重要引擎。

“天賦河套”品牌建設還倒逼當地改善生態環境。巴彥淖爾市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動,深入實施鹽鹼地改良、中低產田改造等工程,從根本上改善農牧業生產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讓好產地能持續產出好產品。

“天賦河套”這個“超級IP”已成為一把打開地區高質量發展之門的“金鑰匙”。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內蒙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把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放在重要位置來抓,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生態產業要動力,探索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成效顯著。

烏蘭布統草原遼闊壯麗,駿馬悠閑吃草。人民網 馬昌 攝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生態是內蒙古最大的資源,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寧靜,內蒙古人民發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繼續攻堅克難,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生態優勢的杠杆就一定能撬起內蒙古人民美好的未來,把祖國北疆的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內蒙古力量。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