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飯碗裡的內蒙古好糧

2020年06月10日23:03  來源:新華網
 

橫亙祖國北疆的內蒙古,既是牧業大區,也是農業大區。這邊“風吹草低見牛羊”,那邊“喜看稻菽千重浪”,多般壯美景象集於一身。位於北緯37度至53度之間的內蒙古自治區,不僅草原廣闊,耕地面積也在全國位居前列,是全國最佳的玉米、雜糧雜豆、馬鈴薯種植帶,純天然、無污染的好糧食,是大自然對內蒙古的饋贈。

河套、土默川、西遼河平原……一座座塞外糧倉,不僅是內蒙古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也是國家農業開發的重點地區。全區馬鈴薯、向日葵的播種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玉米產量居全國前列,蔬菜水果、雜糧雜豆品種多樣、品質優良。多年來,內蒙古農業充分發揮地緣和資源優勢,大力推動現代農業、綠色農業發展壯大,培育出一系列聞名全國的優質農產品品牌。

“白金名片”香飄大江南北

2018年10月16日,第38個世界糧食日,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授牌儀式暨興安盟大米產業發展論壇在烏蘭浩特市舉行。袁隆平院士出席開幕式,表示將帶領專家團隊全力支持興安盟水稻產業發展,讓“興安嶺下米糧倉、草原深處大廚房”的名氣更響、牌子更亮。

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香飄大江南北,短短幾年,興安盟大米擺上了全國許多城市超市、專賣店的貨架,端上了越來越多家庭和飯店的餐桌。

興安盟是東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位於北緯44度至47度優質大米生產帶,土壤耕作層深厚肥沃,有機質等指標達到國家一級水平,主要河流水質達到國家地面水質一類標准,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95%以上。立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興安盟制定了《興安盟大米地方標准》,對育種質量、控肥控藥等指標作出規范。這一切,成就了興安盟大米的獨特品質。興安盟大米屬一級優質大米,水分含量14.8%,米粒纖長飽滿、晶瑩透亮,用它做成的米飯,口感彈柔、食味香甜、糯而不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自帶清新稻香味,素有“一家煮飯十家香,百家煮飯香滿庄”的美譽。

走向全國市場的興安盟大米,不僅贏得了消費者喜愛,更贏得了國內外水稻專家稱贊。2018年,興安盟獲得了“內蒙古優質稻米之鄉”稱號,興安盟大米被授予“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和“十大好吃米飯”稱號。2019年5月31日,興安盟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草原生態稻米之都”稱號,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2019年以來,興安盟大米通過淘寶、京東、人民優選、今日頭條、快手、抖音、斗魚等網絡直播平台及2019脫貧攻堅公益直播盛典、2019豐收節公益直播盛典等直播活動,創下了多項銷售佳績。目前,興安盟的6個旗縣市實現了與國家大型電商網絡平台的對接,搭上電商快車的興安盟大米品牌,帶動興安盟綠色品牌、農特產品火了起來。

“興安盟大米”這張金字招牌,已成為當地最閃亮的一張“白金名片”,引領著全盟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一條綠色富盟、綠色惠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天賦河套”詮釋冠軍品質

天下黃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上的巴彥淖爾市位於黃河“幾”字灣頂端,素有“塞上江南”美譽。這裡土地豐饒,自然條件優越,可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富。巴彥淖爾引黃灌溉歷史悠久,黃灌區農業基礎雄厚,現有引黃灌溉面積1020萬畝,年均引黃水量50億立方米左右,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和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河套灌區擁有各級灌排渠道(溝道)10.36萬條、6.4萬公裡,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七級灌排配套體系,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為國家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河套特色農畜產品美名在外——河套小麥是世界三大優質小麥之一,蛋白質、面筋質、粉質、拉伸、沉降值5項指標世界領先,是蒸煮類面食的首選食材,被譽為小麥中的“五項全能冠軍”﹔河套番茄的番茄紅素含量是一般產品的3—5倍,我國每出口10桶番茄醬,就有6桶來自巴彥淖爾﹔河套葵花籽每年產量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顆粒飽滿、色澤光亮、皮薄仁香,全國70%以上的向日葵從巴彥淖爾集散﹔河套華萊士蜜瓜皮薄肉厚、香甜可口,被譽為“天下第一瓜”……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整合全市現有的農牧業特色優勢產業,打造全區域、全產業、全品類、全覆蓋的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現在,巴彥淖爾優質綠色農畜產品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天賦河套”。

兆豐河套面業是巴彥淖爾市“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第一批授權企業。企業的2萬畝有機小麥種植基地通過了歐盟、美國和中國有機認証,特別是獲得歐盟有機認証,意味著要經過683項指標嚴苛監測,認証機構人員每年要實地查驗小麥生長環境,對種植地的土壤、水、空氣都有嚴格要求。企業自主研發的“現代石碾冷制粉”專利生產線,採用低速碾壓、低溫加工,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小麥蛋白質、面筋質等各類營養物質及原汁麥味,是較之傳統加工工藝更為安全、健康、科學的面粉生產方式。面粉包裝採用兆豐獨有專利技術“全自動真空包裝整形設備”,套袋、灌裝、計量、封口、噴碼、檢測等均實現了全自動操作,屬國內面粉行業領先水平。

企業還組建了河套小麥產業化研究院,與國內知名小麥專家攜手建立“河套小麥品種改良院士專家工作站”,堅持自主研發適合河套地區種植的優質小麥品種,選取麥穗中部顆粒作為優質種源,使小麥種子實現籽粒均勻一致、營養均衡一致、出苗整齊一致。強大的科研實力讓兆豐在產品研發、質量監控體系等方面走在了行業前列。

科技興農,正在巴彥淖爾大地上得到生動詮釋。在推動生產方式向集約型轉變、傳統種養向工業化生產轉型上,以“天賦河套”授權企業為代表的巴彥淖爾農畜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正在向標准化、高端化、高質量化道路邁進。

小小土豆闖出大大天地

馬鈴薯是烏蘭察布的傳統優勢作物,種植歷史悠久。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以及得天獨厚的發展環境,烏蘭察布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產區,有“中國馬鈴薯之都”稱號。烏蘭察布深處內地,遠離海洋,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多刮大風﹔夏季短暫,雨量偏少,氣候干燥,日照充足,十分適宜種植馬鈴薯。這裡培育出的馬鈴薯塊莖大、表皮光滑、皮色好、整齊度高、薯形好、干物質含量高、無污染、退化輕、病虫害少,適用於各種烹飪方法。烏蘭察布市馬鈴薯2015年、2016年、2017年均榮獲中國最具影響力品牌,連續三年入選全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

初春時節,位於商都縣的內蒙古希森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一派繁忙,4萬平方米的微型薯組培車間綠意盎然,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技術人員正在顯微鏡前仔細觀察。該公司是烏蘭察布市種薯產業的一個縮影。目前烏蘭察布市有馬鈴薯種薯企業9家,已形成從莖尖脫毒、組培快繁、溫網室生產微型薯到原種繁育一整套良繁體系,達到馬鈴薯田每三年更換一次良種的能力。烏蘭察布市生產的馬鈴薯種薯不僅能滿足本地需求,還遠銷北京、上海、雲南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

如今,馬鈴薯產業已成為烏蘭察布市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人均來自馬鈴薯產業的收入約為3000元。不久前,烏蘭察布市緊急調運2500噸馬鈴薯支援疫情中的武漢。一顆顆小小的馬鈴薯,滿載著草原人民的深情厚誼,為與疫情抗爭的武漢人民送去溫暖關懷和支持鼓勵。 (張晶 高旭天)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