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風景惹人醉:鄂托克前旗上海廟鎮文化旅游業蓬勃發展

2020年10月30日15:27  
 

上海廟鎮是什麼樣子?

有人說5月的上海廟盛開著萬畝馬蘭花,紫色的花海美不勝收﹔有人說7月的上海廟綠草悠悠、一望無際,悠然的草原流連忘返﹔有人說10月的上海廟歡歌笑語,騎馬、射箭、摔跤,那達慕盛會上看不夠的蒙元文化﹔有人說12月的上海廟香氣四溢,酥油、奶茶、羊羔肉,牧家樂裡飄出陣陣幸福的歌聲……這是上海廟鎮“全域旅游”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

上海廟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搶抓發展機遇,全力加快城鎮化建設,著力轉變發展觀念。迷人的草原、美麗的村庄已從圖紙躍然變為現實,憑借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和毗鄰寧夏的區位優勢,把發展旅游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因地制宜 實現華麗轉身

上海廟鎮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境內有水洞溝古人類活動遺址、隋明長城遺址、哈日哈騰廟等歷史古跡,有以草原大舞台為載體的民族風情狂歡體驗基地、以“鄂爾多斯婚禮”為代表的民族歌舞文化、以蘇力德祭祀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草原那達慕為代表的民族節慶文化。絢麗多姿的草原大漠風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濃郁的鄂爾多斯民族風情,展現出了這片神奇土地的誘人魅力。

一直以來,上海廟鎮始終堅持以“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全域美麗”的總體創建目標,實現了“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深度轉型。重點打造以敖銀線、察靖線、布上線3條美麗鄉村風景線為軸,以特布德嘎查、八一村、水泉子村,烏提嘎查、阿勒台嘎查、公烏素嘎查和拜圖嘎查、哈沙圖嘎查、陶利嘎查9個鄉村旅游示范村為點,以沿線150戶“農牧家游”示范戶為面的3條“1350”鄉村旅游經濟帶﹔主動融入寧夏旅游圈和我旗“紅色資源”,挖掘馬蘭花草原、水洞溝旅游區等景區潛力,依托民俗文化帶動旅游業蓬勃發展,每年常態化開展馬蘭花旅游文化節、草原那達慕等大型特色活動,開展百日消夏廣場文藝匯演、民俗文化體驗拓展等特色活動,年吸引入境游客80萬人次,成為上海廟鎮經濟發展新起點。

搶抓機遇 擂響致富戰鼓

上海廟鎮人文環境獨特,匯集蒙元、齊魯、黃土、西夏等多種文化,文化遺產品類豐富、分布廣。這片獨特的文化草原孕育了許多牧民作家、民族傳統刺繡愛好者、傳統剪紙愛好者、傳統秧歌愛好者、民間鄉土文藝能人、懂傳統文化習俗的內行人或傳承人,成為了上海廟文化繁榮發展的有力支撐。

依托當地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通過“建設民族文化體驗拓展訓練基地吸引、嘎查村活動陣地積聚、文化能人傳幫帶、群眾積極參與”模式,全方位挖掘鄉土文化潛能,組織帶領民間、鄉土文化藝術愛好者,從事文化產品生產、銷售、服務等文化產業活動。基本構建起了集圖書、文獻、報刊、音像資料採編,民間藝術採集、表演,民族民間手工藝加工制作,傳統特色飲食文化與民族服裝首飾文化研究、發展,民俗禮儀文化活動服務和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為一體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

除此之外,上海廟鎮純朴的民俗風情、獨特的民族特色及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文化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明長城過境28公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水洞溝古人類活動遺址是眾多影視拍攝之地﹔特布德廟始建於1926年,保存完好,被確定為全旗宗教活動點﹔鄂爾多斯民俗文化旅游村已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上海廟歡樂大草原列入銀川濱河新區八大景點之一,上海廟旅游景區納入銀川濱河新區全域5A創建體系,水洞溝北區啟動建設,上海廟歡樂大草原、鄂爾多斯文化旅游村納入自治區“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重點景區……一系列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周邊農牧民增收致富,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繁榮文化 補給精神食糧

上海廟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置率、覆蓋率和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益率均達到100%。建有2117平米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並實現“十個一”標准﹔3個社區、11個嘎查村全部按照“四個一”標准建有文化室﹔培育“傳承非遺”文化戶20戶﹔民間文藝組織14個。依托上海廟鎮“一網一報三平台”全力宣傳報道成功推出了全新歷史舞台劇《一代天驕》。持續打造那達慕大會、馬蘭花藝術節、敖包祭祀活動、大漠越野音樂節、“快樂牧場·快樂騎行”自行車挑戰賽等品牌節慶活動,進一步對外展現了上海廟鎮的草原美景和民俗文化﹔積極組織沙日塔拉藝術團、阿勒台藝術協會、八一村秧歌協會等民間優秀藝術團舉辦文藝演出,文化惠民活動日趨常態化,年累計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服務活動近80場次,惠及人民群眾超過25000人次。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獲得極大提升,有效提升了上海廟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如畫的草原,承載著“遠方”的夢想,攜手起航,書寫“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意篇章,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歸屬感、幸福感、滿足感,全力推動上海廟鎮各項工作全面高質量發展,建設富裕、美麗上海廟。(周愛)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