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本网专稿

亮丽北疆党旗红

兴安盟:让乡土人才投身田野“大显身手”

张聿修
2021年07月30日15:36 |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小字号

“一开始开过商店,后来也尝试过牛羊养殖,但是收益都不是很好。后来看到巴马香猪的介绍,仔细考虑后决定养着试试看。”兴安盟乌兰浩特义勒力特镇东包嘎查村民杨宝军在创业路上不断尝试,在村子里率先养殖巴马香猪,经过多年的养殖,香猪数已经从一开始的8只发展到现在的43只。

多年来,当地禽畜养殖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由于缺少特色、优质化的禽畜产品,养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通过看电视杨宝军了解到了市场前景较好的巴马香猪养殖项目,并前往长春学习养殖技术。自己致富成功的同时,杨宝军也不忘了帮助他人,他把养殖经验分享给村民,大家跟他一起发展起了香猪产业。

在兴安盟,像杨宝军这样带动乡亲一起致富的乡土人才不在少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

近年来,农村牧区青年人才大量外流,嘎查村发展党员难、选配干部难、带富人才培养难问题逐渐凸显。兴安盟探索在各苏木乡镇建设“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摸排选拔嘎查村优秀农牧民,实行青年党员、嘎查村后备干部、创业带富人才“三位一体”培养,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一支乡土人才队伍。

今年49岁的高忠生是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也是葛根庙镇浩特营子嘎查党支部副书记、金仓米业负责人。有着丰富水稻种植经验的他,通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积极发挥共产党员“领头雁”作用,带领其他中心成员为村里的绿色生态大米开拓市场。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的成员高忠生(中)介绍产品。人民网 张聿修摄

“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的引领,我们到各地考察学习开拓了眼界,学习了技术。以前我们是种水稻卖稻谷,现在我们是种水稻卖大米。”高忠生告诉记者,浩特营子嘎查以前没有加工厂,水稻成熟后,村民要么自己把稻谷运到别处加工,要么等人上门来收购。2019年,葛根庙镇投资636万元建成了总占地面积22亩的葛根庙镇联村集体经济稻米加工厂。高忠生抓住机遇,组织村民成立了金仓米业有限公司,承租了加工厂。2020年,金倉米业统一全镇水稻8000亩,投产第一年,共生产销售大米1000余吨,实现产值500万元。

高忠生查看水稻长势。兴安盟委组织部供图

对于“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兴安盟注重强化效果导向,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对全盟所有嘎查村45周岁以下的优秀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党员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等进行摸底调查,建好优秀青年农牧民信息库。采取“个人申请、集体推荐、支部考察、党委审定”工作流程,入库人选向中心提出接受集中培养锻炼申请,由中心党支部根据申请人培养意愿和能力水平编入中心管理。

兴安盟结合嘎查村工作岗位需要设计培训项目,将群众工作、乡村治理、便民服务等作为重点设计培训项目。组织开展苏木乡镇机关跟班学习、嘎查村试岗锻炼,组建专项工作突击队等方式,帮助学员在实践中增长中心成员本领。同时,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创业能人、专兼职讲师等群体的带动作用,帮助学员解决创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葛根庙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参加种植技术能力提高班。兴安盟委组织部供图

经过“孵化”的人才,不仅可以优化基层党员队伍结构,兴安盟还将服务意识强、工作作风好、能力素质高的成员确定为嘎查村后备干部,及时补充到嘎查村干部队伍。此外,支持学员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带富领富作用。经过培养锻炼,目前,有613人成为“创业带富”能手,新创办合作社161个。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立以来,已将当地一批优秀农村青年培养为嘎查村后备干部、致富能手等,为当地乡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目前,兴安盟57个苏木乡镇全部建立乡土人才孵化中心,3300余名符合条件的农牧民接受集中培养。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