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對話地方領導”系列訪談

馮玉臻代表:奮力書寫為民造福新篇章

——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委書記馮玉臻

白建平 富麗娟 張聿修

2020年05月26日17:00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委書記馮玉臻。(袁永紅 攝)

“貫徹落實好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必須始終不渝、毫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用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勁頭奮力書寫為民造福新篇章。”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記者圍繞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民生保障、脫貧攻堅等話題對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委書記馮玉臻進行了專訪。

記者:在全國兩會的現場,聆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后,您有怎樣的感想?

馮玉臻:這是總書記2014年以來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中第4次提到“蒙古馬精神”,這為我們做好各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內蒙古有句諺語:“千裡疾風萬裡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經過歷史的沉澱和實踐的熔鑄,“蒙古馬精神”已經深深融入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的血脈。今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艱巨繁重,再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做好全年工作難度更大、要求更高。深刻理解“蒙古馬精神”的深刻內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記者:今年上“兩會”,您帶的議案是什麼?除此外,您最關心的兩會議題是哪方面?

馮玉臻:今年“兩會”,圍繞“落實內蒙古西遼河流域水資源管控目標”“加強西遼河流域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規劃建設通遼至長春高速鐵路”等方面帶來4個議案。兩會議題方面,我比較關注國家應對疫情防控,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統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政策導向和部署要求。

記者: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努力,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防控工作已從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復工復產提速擴面是保証今年如期完成既定目標、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重要保証。當地有哪些“拿高分”的具體抓手,有哪些“化危為機”的具體舉措?

馮玉臻:疫情發生以來,通遼市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統籌推動復工復產提速擴面,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截至4月1日,通遼市所有市場主體已基本實現“應復盡復”。

開展提振消費行動。通過發放惠民消費券、工會消費券代替福利、開設市內自助旅游線路等舉措,進一步繁榮本地消費市場。截至5月18日,全市通過網絡平台發放各類消費券785萬元,累計核銷378萬元,帶動消費1536萬元。

集中消納企業庫存。新增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活動,以大企業牽引中小企業復工達產﹔保障農畜產品產業鏈供給穩定,全面提高通遼市農畜產品供給能力﹔新增煤炭穩量穩價活動,促進煤炭市場穩定﹔新增外貿企業轉型發展活動,幫助企業尋找商機,增加企業訂單。

推進重大項目開工。截至5月18日,全市計劃春季開復工項目314個,已開復工290個,開工率92.3%,已完成投資50.57億元。自治區調度的10億元以上項目49個,已開工39個,完成投資18.32億元。

精准提供金融服務。進一步加大政金企三方對接力度,召開銀企對接會,解決企業資金周轉緊張、融資困難等問題﹔落實再貸款再貼現、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積極支持農業備春耕,累計為4萬戶農戶發放備春耕貸款近30億元﹔積極落實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做到應貸盡貸,已為46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投放資金1.98億元。

記者:社會保障、民生發展一直是全國兩會上網友關注的熱點話題。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當地關於民生保障主要會有哪些舉措?

馮玉臻: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舉措,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齊心協力做好促和諧、保穩定、護安全各項工作,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下一步,通遼市將重點做好幾方面的工作。

集中力量辦好11項民生實事。下大力氣辦好安居暖房工程、化解房地產領域遺留問題、義務教育階段陽光招生、廁所革命、安全感提升、養老服務提質增效、智慧急救、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利企便民事項“一網通辦”、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互聯網全覆蓋等11件民生實事,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2020年春季通遼市人才引進網絡直播推介會現場。(陳立庚 攝)

全力以赴穩就業。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繼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完善穩就業、控失業、促創業的綜合政策體系,推進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落實失業保險援企穩崗政策,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以上﹔深入實施10萬大學生就業創業集聚計劃,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或落實就業去向1.7萬人﹔成立市旗兩級勞務輸出服務中心,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30萬人﹔開展就業困難人員“一對一”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探索實施校長職級制,開展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試點﹔優化中小學規劃布局,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劃片招生”制度改革,繼續執行“陽光分班”政策。

大力實施健康通遼戰略。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實現全市醫療保險基金統收統支,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強疫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加快建設蒙東區域性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全面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力度,防范化解基金風險,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標准和補助水平﹔完成敬老院整合提質三年規劃任務﹔完善優撫安置、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制度,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

記者: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請您結合實際,談談在脫貧攻堅方面,當地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好的經驗?

馮玉臻:近年來,通遼市堅決落實總書記“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指示精神,創新產業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模式,縱向延伸產業鏈條、橫向密切利益聯結,培育形成了以肉牛養殖、玉米生物、庭院經濟、生態建設、光伏發電等多業融合、多極支撐的綠色產業脫貧體系,實現90%以上貧困人口在產業鏈上增收,走出了一條“優勢產業拉動、扶貧項目推動、金融資本撬動、龍頭企業聯動、扶貧協作促動、基層組織帶動”的精准脫貧之路。

養殖肉牛。(唐麗雅 攝)

全市建檔立卡未脫貧人口由2014年初的22.49萬人減少到2020年初的1542人,貧困發生率由11.2%降至0.08%,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11112元,626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6個貧困旗縣全部如期摘帽。

強化產業支撐,讓群眾穩定脫貧。全市通過建立“小額信貸自養型+合作組織養殖帶動型+資產收益托管代養型+投牛收牛滾動發展型”四位一體的肉牛產業扶貧模式,累計扶持和帶動發展4.6萬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黃牛產業,年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通過實施“特色種植業+”扶貧模式,以貧困旗縣為中心,累計扶持貧困戶3萬戶種植優質水稻3萬畝、蒙中藥材5萬畝,蕎麥、紅干椒、有機葵花等特色經濟作物30萬畝。

密切利益聯結,讓發展后勁更足。近年來,通遼市先后培育壯大了伊賽、科爾沁牛業等一批成長型、科技型、產業關聯度高的扶貧龍頭企業,在實踐中探索建立起“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企業+園區+土地流轉+貧困戶”等扶貧龍頭企業帶動模式,讓貧困戶進入產業鏈、固定在產業鏈、增收在產業鏈。

深化扶貧協作,凝聚攻堅強大合力。依托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戰略部署,全面深化落實京蒙扶貧協作三年行動框架協議,將京蒙扶貧協作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累計到位北京市援助扶貧資金3.54億元,實施協作項目149個,實現帶貧減貧11.24萬人。

抓好生態扶貧,充分釋放生態紅利。通遼市將生態扶貧作為精准扶貧的重要措施,充分利用貧困地區生態資源,發展果品、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讓綠水青山在扶貧中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了生態美起來,百姓富起來的平衡發展。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