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就是我上班的地方。這邊也太暖和了,花都開了。”科左中旗寶龍山鎮毛敖海套布嘎查外出務工人員白寶連到達江蘇南通后馬上和家人通了視頻電話。
在當地人力資源機構的直播平台上,白寶連看中了一個焊工崗位,每月6000多元的工資讓他動了心。經過與家人商量,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報了名。正月初八,白寶連坐上了公司提供的免費專車,前往江蘇南通中集集裝箱制造有限公司。
“從正月初四開始,幾乎每天都有專班陸續向外輸送,每日300—500人不等。通過‘點對點、門對門、一站式’服務和‘專人、專車、專線、專廠’的方式,把農牧民從家門口送到廠門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人介紹說。
為幫助像白寶連一樣的蒙古族農牧民找到合適的工作,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職業技能培訓過程中,配備蒙漢兼通的教師教授理論課和實操課。在宣傳政策時,首選蒙漢兼通的工作人員,深入到蘇木鄉鎮嘎查村實地走訪,現場解釋和回答農牧民外出務工、轉移就業方面的政策。
“先把政策講透了,再根據農牧民的年齡、性格、特長、健康狀況等,來搭配相應的工作崗位。如果他對這份工作不滿意或不適應,那就進行二次、三次調整,直到達到‘科學匹配、人崗相宜’,這樣工作起來才能心裡舒服,才能干得長久。”市人社局農牧民工科科長高航介紹,通遼市2020年有40多萬農牧民通過外出務工實現轉移就業,其中穩定就業35.7萬人。
為確保穩得住人心和崗位,真正實現穩定就業,市人社部門更重視后續跟蹤保障服務,針對以往“輸得出、留不下”的現實問題,在分析原因、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在省外輸入地建立勞務輸出服務站、選派專職駐企人員,以及勞動保障協理員動態反饋、勞務輸出服務中心統籌協調等措施,持續提供跟蹤和維權保障服務,確保農牧民穩定就業。
“目前通遼市已經在北京、山東、浙江等勞務集中輸入地建立了6個服務站,大多數人力資源公司都向重點企業選派了駐企人員,為務工人員提供全過程服務,還有近2000名嘎查村勞動保障協理員,定期與本村外出務工人員進行電話或視頻溝通,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並及時向旗縣市區勞務輸出服務中心反饋。市勞務輸出服務中心根據這些情況來進行統籌協調,對不按時支付工資、承諾的福利待遇不兌現等問題,及時與用人單位、當地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和司法機構協調,全面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市勞務輸出服務中心主任邵志勇介紹說。(記者 管煒 通訊員 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