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內蒙古】舞動草原

2020年08月11日10:54  來源:內蒙古日報
 

蒙古族姑娘盛裝起舞。

蒙古族漢子洒脫豪邁。

賈作光表演蒙古族舞蹈《雁舞》。 (資料圖)

動人演繹《不朽的情話》。

用舞蹈演繹與馬頭琴的情緣。

【核心提示】

千百年來,蒙古民族生長於草原,寄情於天地,酣暢淋漓的蒙古舞是他們敬畏自然、熱愛生活的內心獨白和折射。

蒙古族舞蹈文化在不同的時代與理念下不斷被解讀與發揚,

超越傳統的創作手法和藝術觀念讓蒙古舞煥發無限的生機。

在似錦繁華迷人眼的舞壇,蒙古舞憑借勃發的民族生命力和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獨領風騷。

流傳千年的律動

□記者 柴思源

1947年,從張家口開往綏遠的列車上,有個青年目不轉睛地凝視著窗外——無邊無際的草原上,一位牧馬的漢子騎術精湛,氣魄勇猛,手中揮舞著套馬杆於馬群中自由穿梭,剽悍而又豪邁。“就是這個感覺!”青年靈光乍現。不久,雄渾激昂的《牧馬舞》在舞蹈界引起轟動,尤其是那策馬揚鞭的動作,節奏明快剛柔相濟,日后在無數蒙古舞作品中反復出現。編創這支舞蹈的青年就是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編導藝術家賈作光。

蒙古舞由民間走向劇場,始於1946年吳曉邦先生創作女子雙人舞《希望》和群舞《民族之路》。賈作光則將蒙古舞的發展推向高潮。深入草原,體驗游牧生活,賈作光不斷挖掘和整理傳統文化資源,蒙古族舞蹈經典相繼問世——遼闊的草原上,一位身著傳統民族長服的女子頭頂疊碗,雙手持盅,英姿妖嬈款款起舞,動人的《盅碗舞》渲染出牧民迎來新生活的喜悅和歡樂﹔提煉宗教舞蹈精華,提取擠奶、射箭等生活動態元素,蒙古族干練洒脫的民族氣質在《鄂爾多斯舞》中盡顯……

有人說:“在蒙古草原,三個牧民當中有一個歌手,五個牧民當中有一個樂手,其他都是舞蹈家。”內蒙古變幻多彩的自然風光是天然的舞台,甩肩、抖肩、彈腕、翻腕,標志性的蒙古舞動作讓人百看不厭﹔擠奶,牧馬,頂碗,祈福,源於生活的舞蹈編排總能給予內心最原始的震撼。

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舞韻翩躚,綿延千年。

“集體狩獵舞”、“舞者與鹿群”,神秘的陰山岩畫上,是蒙古族先民舞動的印記。“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當游牧文化登上歷史舞台,無數流傳於世的詩詞印証著北方游牧民族的樂舞之盛。蒙元時期,繞樹而舞、踏跺而舞的民間舞蹈強悍有力、隨性而為﹔空靈飄逸、曼妙精美的宮廷舞蹈華美繁麗﹔蒙古族傳統舞蹈與中原樂舞、宗教舞蹈共存共榮,亦真亦幻的薩滿舞在火光搖曳中愈加扑朔迷離。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查瑪舞、萊青舞相繼出現,安代舞、薩吾爾登、好德歌沁在民間廣為流傳。

1980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舞台上,一隻“雄鷹”的出現驚艷了觀眾。內蒙古歌舞團舞蹈演員巴圖編創的獨舞《鷹》將圖騰文化巧妙融入作品,獨特的創意造就經典﹔在一聲〝蒙古人〝的吶喊中,手提大擺紅裙的女子翩然出場,不同於以往端庄柔美的女性形象,蒙古族舞蹈藝術家敖登格日勒編創的獨舞《蒙古人》中,洒脫干練、豪邁大氣的女子魅力無限。當民族傳統與現代觀念碰撞,著名舞蹈家何燕敏創作的《盛裝舞》猶如燦爛的花火直擊人心,龐大的陣容,炫目的動作,盛裝女性磅礡的氣勢令人蕩氣回腸。

在第11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評選中,13位身著蒙古袍、顫顫巍巍的“爺爺”拄著拐杖奪得金獎。“爺爺”手中的拐杖時而變成自拍杆,時而又變成馬頭琴,風趣靈動的蒙古舞與流行樂混搭得異常和諧,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編創的舞蹈《爺爺們》如同不一樣的煙火,在二十一世紀的蒙古舞星空炸裂出別樣的絢爛。2019年,內蒙古舞蹈迎來高光時刻,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斬獲文華大獎,填補了內蒙古在文華獎領域的空白﹔由鄂爾多斯民族歌舞劇院編創的舞蹈作品《黑緞子坎肩》捧回第12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小金人。在似錦繁華迷人眼的舞壇,蒙古舞憑借勃發的民族生命力和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獨領風騷。

遼闊的蒙古高原孕育了璀璨的草原文明,千百年來,蒙古民族生長於草原,寄情於天地,酣暢淋漓的蒙古舞是他們敬畏自然、熱愛生活的內心獨白和折射。舞蹈跨越語言,蒙古族世代承續下來的舞蹈文化在不同的時代與理念下不斷被解讀與發揚,超越傳統的創作手法和藝術觀念讓蒙古舞煥發無限的生機。

跳起心中的蒙古舞

□記者 柴思源

夜深了,巴林右旗烏蘭牧騎的排練廳裡依舊燈火通明。音樂響起,隊員們立馬進入狀態。雙目有神,面帶微笑,晶瑩的汗珠劃過鼻尖,隊員們飽滿的精神狀態讓人難以判斷出他們排練了多久。

“現在老百姓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每年下基層演出我們得有拿得出手的新節目才行。” 巴林右旗烏蘭牧騎隊長薩仁高娃說。到8月份,巴林右旗烏蘭牧騎下鄉演出了60多場,薩仁高娃編創的舞蹈節目總能把演出引向高潮。

“下基層表演也是我們汲取創作靈感的好機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一首歌、一個場景中都能找到一部舞蹈的題材。” 薩仁高娃說。《巴林·德布斯樂》獲第十屆中國舞蹈民族民間舞十佳作品,《綠野情緣》獲第七屆烏蘭牧騎藝術節表演金獎,雖然常年在基層巡演,薩仁高娃堅持用舞蹈精品回饋百姓。

因為烏蘭牧騎,身處偏遠農牧區的百姓也能現場感受蒙古舞的震撼。也有不少舞者選擇挑戰更廣闊的的舞台,讓更多的人看到蒙古舞的精彩。

《城市牧人》洒脫豪放,流露出蒙古人的率性自在﹔《夢中的額吉》百轉千回,深情的演繹感人至深﹔《鴻雁》靈動飄逸,舞動間仿佛置身遼闊的草原……因為《中國好舞蹈》《這就是街舞》《新舞林大會》等綜藝中的亮眼表現,新生代蒙古舞演員李德戈景被觀眾們稱為“草原舞仙”。

成長在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中,李德戈景從小就對蒙古舞很是痴迷,十幾年系統的蒙古舞學習讓他對蒙古舞有了獨特的看法。“我嘗試在民族舞中加入現代的、當代的元素,比如現代舞的韻律,街舞的切分和碎拍,各種韻律、節拍的糅合會產生很神奇的效果,做好蒙古舞的傳承需要不斷創新。”李德戈景說。

“我很想做跨界的組合嘗試,探索把馬頭琴、呼麥、長調、朗誦等藝術形式和舞蹈組合在一起,用舞蹈詩、舞劇的形式深層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打造一次個人專場演出。”錄制舞蹈類綜藝節目,參加志願活動,做舞蹈培訓,李德戈景嘗試在不同的領域挖掘蒙古舞的更多可能。

對於“90”后女孩蘇日曼來說,蒙古舞讓她的人生擁有了無限可能。舞者、導演、教練、創業者……蒙古舞賦予她越來越多的身份,蘇日曼成了名副其實的“斜杠青年”。“蒙古舞文化底蘊深厚,但並沒有束之高閣,蒙古舞可以很時尚。”蘇日曼說。

在夢幻的迪士尼,與 “米老鼠”共同跳起歡樂的蒙古舞﹔在故宮的紅牆金瓦下,身著盛裝跳起薩吾爾登﹔蔚藍的大海與金色的沙灘,混搭著熱情奔放的蒙古舞也別有韻味……蘇日曼每到一個地方,便用蒙古舞在當地地標或景點“打卡”,錄制的小視頻上傳到各大短視頻平台收獲了網友60多萬的點贊。

蒙古舞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洋溢著肢體的律動。當蒙古舞精品閃耀舞台,經典的蒙古舞跳法也隨著短視頻的風行,成為人們熱捧的“網紅”。打開相機,伴著《火紅的薩日朗》,將自己的蒙古舞作品與眾人分享,是一種潮流﹔來到廣場,蒙古舞元素的廣場舞頗受歡迎,男女老少伴著悠揚的樂曲盡情舞蹈,是一道風景﹔走進學校,長巾如一束束赤色火焰躍動翻飛,越來越多的孩子跳起安代舞課間操,是一種傳承。

突破民族與區域的局限,開放包容的蒙古舞正與每個人產生著美好的羈絆。從民間走向劇場,又由劇場普及民間,完美的舞台作品給人美的享受,濃縮的民間編創豐富著百姓生活。當動人的音樂響起,人人心中都有一段蒙古舞。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