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在沙海筑起“綠色長廊”

2020年07月28日09:45  來源:內蒙古日報
 

盛夏,經過幾場雨水的滋潤,廣袤的阿拉善大地更顯綠意盎然。走進阿拉善高新區的科泊爾梭梭林,放眼望去,連綿起伏的沙丘上,一株株高大茂密的梭梭樹在黃沙中碧綠蔥蘢、隨風搖曳,讓沙海煥發出勃勃生機。

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腹地的科泊爾梭梭林是阿拉善高新區保護和建設的最大梭梭林。“近年來,經過保護和再種植,這片天然梭梭林經修復后已新形成8萬余畝的綠色屏障,絕跡多年的黃羊、狐狸、豬獾、沙雞、老鷹等野生動物也重返這裡。這道‘綠色長廊’有效地阻擋了風沙對黃河的侵襲。”陪同記者採訪的阿拉善高新區林業部門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科泊爾天然梭梭林是中國三北防護林體系的組成部分,總佔地200余萬畝。由於科泊爾地區靠近黃河,生長在此的大片野生梭梭林對阻擋烏蘭布和沙漠侵襲黃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年前,這裡由於干旱少雨,加上牧業人口、牲畜頭數增加,梭梭林逐年萎縮。阿拉善高新區為保護這片原生態梭梭林,對這片原始梭梭林實施了圍欄封育,並將梭梭林核心區29戶牧民轉產成為護林員,使得退化了的原生態梭梭林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復壯。在圍欄封育的同時,該高新區每年在林區邊沿退化區實施梭梭栽植,還與科泊爾自然村農牧民簽訂人工種樹工程項目協議書,免費提供梭梭苗,第二年按梭梭苗成活率進行補助,以此提升當地群眾的植樹熱情。

何玉杰是阿拉善高新區烏斯太鎮巴音敖包嘎查科泊爾自然村村民,他從2000年開始自發栽植梭梭,目前種植3000多畝,嫁接肉蓯蓉1000多畝,從2013年開始,每年靠蓯蓉收入10多萬元。“在沙漠中種梭梭可是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既能綠化沙漠,又有經濟效益。通過近幾年的植樹造林,我們已在這裡新補種了梭梭林上萬畝。”正在林地查看梭梭長勢的何玉杰說。如今每到春季,科泊爾自然村家家戶戶都種起了梭梭樹。

通過保護和植樹,科泊爾梭梭林的面積逐年擴大,阻擋了沙漠移動的腳步,有效地保護了地下水源。目前在地上挖一米深就能見水,每年候鳥遷徙的時候,天鵝、灰鶴、各種水鳥都在這裡停歇。

阿拉善盟是我國生態脆弱區,烏蘭布和、巴丹吉林、騰格裡三大沙漠橫亙境內,一度趨於“握手會合”之勢。為了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近年來,阿盟把生態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綠色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圍繞建設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屏障的戰略目標,提出“把阿拉善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示范區”的生態發展定位,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三北”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重點建設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採取“以灌為主、灌喬草相結合,以封為主、封飛造相結合”的防沙治沙技術措施,形成了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體”的生態治理格局。使全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養生息。

截至2019年末,全盟累計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務7803.23萬畝,實現了連續6年每年完成營造林生產任務超過百萬畝,連續10年每年完成草原保護建設1000萬畝以上,全盟草原和森林資源總面積分別達到28005.67萬畝和3238.5萬畝。

此外,飛播造林已經成為阿拉善盟生態建設的一大亮點。為加快荒漠綠化,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從1984年開始,阿拉善盟在沙漠邊緣開展飛播治沙科學試驗,通過邊試驗邊生產的方式獲得成功,打破了國際學術界“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屬飛播禁區”的論斷。如今,飛播造林治沙已成為阿拉善生態建設的最大亮點和全國治沙示范。截至2019年底,阿拉善盟重點在騰格裡沙漠東南緣、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巴丹吉林沙漠南緣連續35年實施了飛播造林治沙,累積飛播造林631.7萬畝。在騰格裡沙漠東南緣和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形成了兩條總長460公裡,寬3到20公裡的大型防沙、阻沙“鎖邊”防護林草帶,有效地遏制了騰格裡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的前侵蔓延,形成了“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觀。(記者 劉宏章)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