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筑底 現代農業啟新程

——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開魯縣在行動

2020年07月22日09:24  來源:通遼日報
 

  “要通過推進‘一攬子’改革舉措,加快由農牧業大市向農牧業強市邁進的步伐”“要打好‘綠色牌’”“要推進科技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深化與高等院校合作,組織開展肉牛種子工程、玉米品種培育”……市委五屆十次全會為現代農業發展明確了方向。

  近年來,開魯縣以高效節水為切入點,以農牧民增收為立足點,以龍頭帶動為著力點,在發展現代農牧業這一領域深耕細作,現已建成230萬畝農業高效節水工程。2020年,全縣玉米標准化種植160萬畝、小麥標准化種植10萬畝。紅干椒規模化種植60萬畝、蔬菜規模化種植40萬畝、雜糧雜豆規模化種植10萬畝、青貯規模化種植40萬畝。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現代農業在開魯縣蓬勃發展。

  加強組織領導 統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

  開魯縣堅持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三農”工作始終,以高標准農田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規模化、標准化生產,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該縣成立了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縣委書記擔任組長,各鎮場、各相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專班推進此項工作。通過10余次實地踏查,研究確定了集中連片的50萬畝農田,涉及東風鎮、建華鎮、開魯鎮3個鎮、67個自然村,覆蓋2.45萬戶6.88萬人口。通過集體研判重點問題,逐項工程確定建設標准、協調資金保障,定調子、定方式、定目標、定時限。各分管副縣長一線推進工程建設,對各自戰線建設任務負總責。各相關部門、各鎮場“一把手”協調配合,抓規劃、抓設計、抓採購、抓施工,對各項工程統籌協調、無縫銜接,有力確保了工程在有限的時間內建成建好。

  典型示范引領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走進開魯鎮民主村萬畝農業高效節水小麥復種芥菜示范基地,小麥已開鐮收割,民主村村主任文正全介紹說:“小麥收割后下一茬復種芥菜。芥菜畝效益2000塊錢左右,水、電、肥等投入,頭茬麥子的收益就足夠了,所以種芥菜出的2000塊錢就是淨剩的。小麥復種芥菜,一畝地要比單純種玉米多收入1000多塊錢。”

  據了解,該基地集成應用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生產、生物防治、黑土地保護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土壤墒情監測、“氣象+服務”等先進技術。為提高規模化、標准化生產水平,該村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集中流轉土地1萬畝,通過現代化生產經營,實現“統一整地、統一種植、統一加工、統一銷售”。

  今年,開魯縣重點推進5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高標准實施“田、林、路、井、電、技”配套建設,最大限度節水節能降耗、防風防災減災、減少投入品使用,集中農業高效節水與綜合水價改革、智慧農業、村級集體經濟與結構調整、“種養加”循環發展、鄉村振興與新農村建設、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共6項建設內容,努力打造成“以高效節水為核心的高標准農田示范區,以智能化標准化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示范區,以控肥控藥控水控膜為核心的綠色農業示范區,以全產業鏈打造為核心的產業融合示范區”,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真正落實在了行動上。

  深化農業改革 促進農業效益再上新台階

  綜合水價改革、土地集中流轉、水肥一體化、產業結構調整、新型合作經營、可溯源體系建設……在建設高標准農田過程中,開魯縣始終堅持效益優先前提,以問題倒逼改革,以改革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為解決“水糧”矛盾,開魯縣推廣應用淺埋滴灌、膜下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現已建成20萬畝玉米、28萬畝紅干椒、1萬畝小麥、1萬畝圓蔥的淺埋滴灌、膜下滴灌高效節水技術示范區。經測算,採用淺埋滴灌、膜下滴灌技術,與傳統的大水漫灌對比,畝均節水70%、節電60%、節肥40%、省工50%、控藥40%﹔每100畝耕地可多整理出種植面積15畝。玉米畝增產300斤、增收340元,紅干椒畝增產240斤、增收1100元,小麥畝增產400斤、增收800元,圓蔥畝增產1000斤、增收500元。全縣50萬畝示范區可年增收3.8億元以上。

  同時,開魯縣作為自治區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在東風鎮工業園區搭建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平台,充分運用井電雙控等智能節水技術,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現總量控制、定額管理、階梯水價,有效落實節獎超罰等具體措施,切實建立起長效運行機制,真正做到“量水而行”、破解“水糧矛盾”,為通遼市乃至自治區水價綜合改革探出了一條新路。(記者 張煒)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