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水肥一体机,营养套餐直接‘喂’到根须处,玉米长得旺,用水用肥比过去少了一半,每亩地多产五六百斤,我家种50多亩玉米,一年就能多赚3万多元。”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城川嘎查牧民恩克图克素最爱算这笔增收账。
一方田畴何以生出两般光景?鄂托克前旗农牧业局副局长冒万盛揭开谜底:省水省肥省工又能增收,正是应用了滴灌技术。
滴灌的“核心技术”,在于从“浇地”变成“浇作物”——机井口安装一台过滤泵和施肥罐,水肥混合后的“营养液”顺着主管、支管来到地头,再随每垄间的黑色滴灌带到达每一株玉米。冒万盛说,滴灌技术不但能节水保湿,而且能够保肥、灭草、除害。农民省时、省工、省心。
沙地面积占全旗总面积6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26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在2542毫米左右。和西北许多地区一样,咋个“浇地”好,成为鄂托克前旗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他们走过一条曲折的路:从上世纪80年代初灌输工程,坐水播种、苗期漫灌,到后来的大型喷灌、固定式喷灌……效果均不理想。
“农业是‘用水大户’,据统计,近年来全旗农业用水量为8869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28%,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大有潜力。”基于此,2015年,鄂托克前旗开始将视线投向滴灌工程。截至目前,全旗耕地面积32万亩,加上饲草料地共80.44万亩实现滴灌,“每亩地800米,全旗每年铺出去的滴灌带有6.4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将近16圈。”冒万盛打趣说。
坚定的信心,来自滴灌工程取得的实效。事实上,滴灌技术已然成了鄂托克前旗抗旱保丰的“杀手锏”——
水资源被大大地节约下来。滴灌用水量是喷灌的1/3,畦灌的2/5。种植一亩玉米,如采取粗放灌溉方式,年用水400立方米左右,滴灌玉米只需150立方米,节水成效显而易见。截至2020年,鄂托克前旗年均节约用水4000多万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1。
“节水账”连着增收账。“玉米地以前每亩投入在800元左右,利用滴灌技术后,滴灌带每亩年成本140元,第二年还可以旧换新,每亩再花40元就行,用水用肥比过去省下一半,开支都算上亩均投入最多500元;而滴灌玉米亩均产量2000斤,亩收入2100元,扣除投入成本,亩纯收入1600元,比以前的千元左右,增收五六百元。”冒万盛介绍。
2019年底,鄂托克前旗摘得“国家级荣誉”,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获奖的“高光时刻”,来自平日的精益求精。2014年以来,鄂托克前旗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农业方面坚持推进双控专项行动,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同步发力的措施,倒逼水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式转变,并向各镇下达了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年度考核计划,对农灌实行在线监测,连续多年实现了农业用新水零增长。
“农业节水要久久为功。接下来,我们还要算得更精细,从‘会’节水到‘慧’节水。”下一步,鄂托克前旗将研发智能滴灌,利用电脑控制使滴灌技术的节水能力进一步革新,通过检测植物茎和果实直径变化来决定对植物的灌溉间隔,当需要灌溉时,计算机自动打开灌溉系统进行操作。目前,该项目规划方案已完成。
从“大水漫灌”变“精打细算”,“点滴之间”的智慧,成就了农业的“节水经”。又是一年春来到,放眼牧野田畴,鄂托克前旗的农牧民又忙碌起来了。他们相信,这片土地正孕育着下一次丰收,因为,节水滴灌滋润了农田,也滋养了大家的心田。(记者 常娜 马利军 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