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对话地方领导”系列访谈

冯玉臻代表:奋力书写为民造福新篇章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

白建平 富丽娟 张聿修

2020年05月26日17:00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袁永红 摄)

“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奋力书写为民造福新篇章。”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记者围绕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民生保障、脱贫攻坚等话题对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全国两会的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您有怎样的感想?

冯玉臻:这是总书记2014年以来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第4次提到“蒙古马精神”,这为我们做好各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内蒙古有句谚语:“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实践的熔铸,“蒙古马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的血脉。今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艰巨繁重,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全年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深刻理解“蒙古马精神”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记者:今年上“两会”,您带的议案是什么?除此外,您最关心的两会议题是哪方面?

冯玉臻:今年“两会”,围绕“落实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管控目标”“加强西辽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划建设通辽至长春高速铁路”等方面带来4个议案。两会议题方面,我比较关注国家应对疫情防控,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政策导向和部署要求。

记者: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复工复产提速扩面是保证今年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证。当地有哪些“拿高分”的具体抓手,有哪些“化危为机”的具体举措?

冯玉臻:疫情发生以来,通辽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截至4月1日,通辽市所有市场主体已基本实现“应复尽复”。

开展提振消费行动。通过发放惠民消费券、工会消费券代替福利、开设市内自助旅游线路等举措,进一步繁荣本地消费市场。截至5月18日,全市通过网络平台发放各类消费券785万元,累计核销378万元,带动消费1536万元。

集中消纳企业库存。新增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活动,以大企业牵引中小企业复工达产;保障农畜产品产业链供给稳定,全面提高通辽市农畜产品供给能力;新增煤炭稳量稳价活动,促进煤炭市场稳定;新增外贸企业转型发展活动,帮助企业寻找商机,增加企业订单。

推进重大项目开工。截至5月18日,全市计划春季开复工项目314个,已开复工290个,开工率92.3%,已完成投资50.57亿元。自治区调度的10亿元以上项目49个,已开工39个,完成投资18.32亿元。

精准提供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政金企三方对接力度,召开银企对接会,解决企业资金周转紧张、融资困难等问题;落实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积极支持农业备春耕,累计为4万户农户发放备春耕贷款近30亿元;积极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做到应贷尽贷,已为46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资金1.98亿元。

记者:社会保障、民生发展一直是全国两会上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当地关于民生保障主要会有哪些举措?

冯玉臻: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举措,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齐心协力做好促和谐、保稳定、护安全各项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下一步,通辽市将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集中力量办好11项民生实事。下大力气办好安居暖房工程、化解房地产领域遗留问题、义务教育阶段阳光招生、厕所革命、安全感提升、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智慧急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利企便民事项“一网通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互联网全覆盖等11件民生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20年春季通辽市人才引进网络直播推介会现场。(陈立庚 摄)

全力以赴稳就业。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稳就业、控失业、促创业的综合政策体系,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深入实施10万大学生就业创业集聚计划,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1.7万人;成立市旗两级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30万人;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一对一”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开展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试点;优化中小学规划布局,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执行“阳光分班”政策。

大力实施健康通辽战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实现全市医疗保险基金统收统支,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建设蒙东区域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防范化解基金风险,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完成敬老院整合提质三年规划任务;完善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记者: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请您结合实际,谈谈在脱贫攻坚方面,当地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好的经验?

冯玉臻:近年来,通辽市坚决落实总书记“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产业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模式,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密切利益联结,培育形成了以肉牛养殖、玉米生物、庭院经济、生态建设、光伏发电等多业融合、多极支撑的绿色产业脱贫体系,实现90%以上贫困人口在产业链上增收,走出了一条“优势产业拉动、扶贫项目推动、金融资本撬动、龙头企业联动、扶贫协作促动、基层组织带动”的精准脱贫之路。

养殖肉牛。(唐丽雅 摄)

全市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由2014年初的22.49万人减少到2020年初的1542人,贫困发生率由11.2%降至0.08%,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1112元,626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6个贫困旗县全部如期摘帽。

强化产业支撑,让群众稳定脱贫。全市通过建立“小额信贷自养型+合作组织养殖带动型+资产收益托管代养型+投牛收牛滚动发展型”四位一体的肉牛产业扶贫模式,累计扶持和带动发展4.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黄牛产业,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通过实施“特色种植业+”扶贫模式,以贫困旗县为中心,累计扶持贫困户3万户种植优质水稻3万亩、蒙中药材5万亩,荞麦、红干椒、有机葵花等特色经济作物30万亩。

密切利益联结,让发展后劲更足。近年来,通辽市先后培育壮大了伊赛、科尔沁牛业等一批成长型、科技型、产业关联度高的扶贫龙头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园区+土地流转+贫困户”等扶贫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让贫困户进入产业链、固定在产业链、增收在产业链。

深化扶贫协作,凝聚攻坚强大合力。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战略部署,全面深化落实京蒙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将京蒙扶贫协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累计到位北京市援助扶贫资金3.54亿元,实施协作项目149个,实现带贫减贫11.24万人。

抓好生态扶贫,充分释放生态红利。通辽市将生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生态资源,发展果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让绿水青山在扶贫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了生态美起来,百姓富起来的平衡发展。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