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這種願景如今已逐漸成為現實。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納入各級政府和部門民生考核的重要目標,全力加以推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
回民區攸攸板鎮廠漢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結合周圍老人的生活習慣打造了“空中菜園”
“愛照護”如意長者照護之家舒適的居住環境
老人正在上“愛照護”如意長者照護之家開設的活力訓練課
“愛照護”如意長者照護之家的一處活動區域
在“愛照護”如意長者照護之家,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進行認知訓練。
在建華北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在與記者聊了居家養老生活后開心地扭起了秧歌。
老人在回民區攸攸板鎮廠漢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內進行康復訓練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為老人上門送餐
居家為老服務 提升老人幸福指數
“阿姨,我來給您送餐啦。”“你來啦,小佟。”11月14日11時許,家住交通學院家屬院的朱女士拿到了熱乎乎的飯菜。最近幾個月,因朱女士老兩口身體不適,子女工作忙,老人的午飯一直是由建華北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上門送餐。
“多虧了社區的工作人員,她們人都特別好,像我的家人一樣。”見到記者,80多歲的朱女士直夸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佟樹雲手腳麻利地把午飯擺放在桌上。“叔叔阿姨,你們慢慢吃,有事兒一定記得給我打電話。”佟樹雲再三叮囑完老人后,急忙趕往蒙西文化廣場。“我現在去趙阿姨家,她也是一個人居住,我們免費給她配了智能手表,這款手表除了有接打電話的功能外,還可以監測心率、血壓,還有緊急呼叫功能,前幾天我們的監控平台突然接到老人手表發出的緊急呼叫,我們以為老人有突發情況,后來老人說是她自己不小心按錯了。我有點不放心,今天正好過去看看。”
見到佟樹雲來,85歲的趙素芳老人特別開心,拉著佟樹雲嘮起了家常。擔心老人在使用智能手表時還有困難,佟樹雲又讓老人把手表上的功能現場給自己演示了一遍。
對於居家養老的老人來說,有了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后,助餐、助浴、助潔、助行等服務,隻需撥打一個電話,就有工作人員上門了。
居住在麗苑社區的段老先生在聽聞居家養老服務后,急忙打電話向轄區的壽康為老服務中心進行咨詢。“這個居家服務正好是我們家現在急需的。”老人說,自己今年86歲,妻子83歲,平時兒女不在身邊照顧,大部分家務活由妻子承擔,但不久前妻子不小心摔了一跤,致使腰部扭傷,很多活兒都不能干了。工作人員考慮到段老先生符合政府購買居家上門服務標准條件,就立即安排照護師免費居家上門服務。每次服務過后的電話回訪裡,段老先生都表示非常滿意。在享受了幾次政府提供的免費居家上門服務后,近日,段老先生來到了為老服務中心,簽了自費居家上門服務的合同。段老先生告訴記者,為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好,工作也仔細認真,而且費用也要比家政保姆便宜很多。
據了解,今年以來,呼和浩特市根據首府老年人需求,初步確定了 “十助”為老服務,即: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安、助急、助醫、助樂、助聊、助學服務,配套制定了11類83項服務標准,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形式,積極探索建設“虛擬養老院”,把服務送到老人的家裡、床邊。
把養老院“嵌入”社區 讓老人生活無憂
“嵌入式”養老模式是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兩種模式上的補充和整合,即以社區為載體,以資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的運作方式嵌入為理念,通過競爭機制在社區內嵌入一個市場化運營的養老機構,整合周邊養老服務資源,為老年人就近養老提供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養老服務。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如意和大街萬銘總部基地的“愛照護”如意長者照護之家,實地了解在那裡生活的老人們的情況。當日10時許,如意長者照護之家裡的老人們在專業護理人員的陪同下正在各自活動。65歲的王女士和往常一樣,陪著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伴兒在多功能康復訓練機器人前進行訓練,旁邊的護理人員一邊指導老人如何操作,一邊對老人進行鼓勵。對於王女士和老伴兒來說,住在這裡的生活每天都豐富多彩。“這個養老機構離家不遠,可以隨時回家。我和老伴兒的身體都不太好,身邊需要有人照顧,而子女的工作又忙,住到這裡為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王女士告訴記者,機構裡的工作人員就像他們的家人一樣,對他們的照顧細致又專業。
在“愛照護”如意長者照護之家,記者看到整個中心加入了很多智能設備,比如隨處可見的微動感知器,檢測老人活動軌跡﹔AI攝像頭,能檢測老人行動軌跡﹔離床報警系統,會在老人起床后向護理人員發出警報,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防止老人發生意外。入住的每一位老人都配置了智能電動護理床,一按鍵就能實現床位的升降、坐立位、腿部抬高等,不光老年人使用方便,也減輕了護理人員的護理難度,提高工作效率,智能床墊可以實時監控老年人的睡眠情況以及心率等生命體征,而且通過大數據和物聯網互聯網技術實時將數據傳送到老人家屬的手機APP上,對老人的情況實時掌握。
負責人劉月龍表示,該中心建筑面積1924平方米,設有47張床位,整體上分為康復和護理兩大模塊。可以為周圍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短期喘息托養、長期機構照護、術后康復護理、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獨居老人居家遠程看護、助餐、助浴、健康評估等服務。
“村改居”社區作為一種新型的社區模式,生活在這裡的老年人如何養老?不愁吃、不孤獨、樂有伴,回民區攸攸板鎮廠漢板社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居家養老模式。
11月17日,首府迎來降溫天氣,回民區攸攸板鎮廠漢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內卻是暖意融融。下棋、聊天、做康復訓練……過去要說能過上這樣幸福的晚年生活,97歲的岳喜生老人可真不信。“這裡環境好,設施全,周圍都是熟人,孩子們也住在同一個社區,過得真舒心。”
回民區攸攸板鎮廠漢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由原廠漢板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和日間照料中心進行設施改造提升和服務體質升級后建成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由專業為老企業內蒙古月德養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全面運營,總面積1600平方米,今年6月正式成立運營。“我們根據廠漢板社區村改居的特殊文化屬性,利用戶外天台打造了一座600平方米的集園藝風格為一體的生態有機空中菜園。”廠漢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孫月德向記者介紹,到了春夏季,老人們可以來該中心認領蔬菜,自耕自種,感受田園養生,既能修心養性、陶冶情操,還能拉進鄰裡關系,同時也符合周圍居民的生活習慣。
在採訪中,當記者隨機採訪老年人問及居家養老需要擔心的問題時,大多數老人會擔心看病就醫不方便。孫月德介紹,康養理療作為一項基礎為老服務項目,以他們中心為例,就得到了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康復理療科的對口幫扶,從硬件和軟件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外,該中心與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簽署了綠色就醫通道協議,在滿足老年人就醫方面得到了極大的保障。
健全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滿足多樣化需求
目前,全市戶籍總人口247.12萬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52.64萬人,佔戶籍總人口的21.3%。“積極培養養老服務人才,是應對老齡社會的關鍵。”同時作為內蒙古化工職業技術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實訓教師的孫月德表示。
據了解,為著力加強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和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呼和浩特職業學院三所院校均開設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並逐年擴大招生規模,已累計招收百余名學生。為加強政府、學校、企業戰略合作,呼和浩特市民政局與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健康養老學院)、內蒙古建筑職業學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內蒙古財經大學、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化工學院、呼和浩特職業學院與呼和浩特市7家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學校設立養老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基地,並在養老企業建立了實訓基地。
呼和浩特市還積極申報了長護險試點,開展了政府購買服務工作,老年人文體娛樂、健身保健、藝術指導等各項工作。同時,充分發揮入駐社區蜂巢的社會組織和志願者隊伍作用,為居家和社區老人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服務,積極搭建社區公共服務、市場有償服務、社會組織的社會化服務、公益志願服務互補共融、多元參與的居家和社區養老綜合服務模式。
“三年之后我們全市的社區都有社區居家養老試點的場所,有運營的企業。那麼在社區的老人,特別是60周歲以上的老人都能夠接受服務。”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局長范挨計向記者介紹。
據了解,下一步,呼和浩特市按照三年全市348個社區全覆蓋的既定計劃,全力推進居家、社區、嵌入式機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圍繞“家門口養老、智慧化養老、專業化養老、親情化養老”服務的工作目標,持續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全面提升呼和浩特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將呼和浩特打造成為幸福養老之城、休閑宜居之城。(記者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