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戰略下的內蒙古煤炭之變

2020年11月14日09:53  來源:內蒙古日報
 

比精面粉還細的煤粉被送上生產線,在納米級催化劑的作用下,經過極高溫高壓的分子裂變過程,最終變幻成礦泉水般清澈透明的石腦油、柴油,從生產線的盡頭汩汩流出……

這樣“點煤成油”的魔術,在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已整整上演了12年。12年來,從世界首條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生產線上流淌出的油品,在持續研發中品類日益豐富,不僅被輸送到各加油站供老百姓日常使用,還在遙遠的南極通過了極寒測試並進軍航天等高精尖領域,昂首邁步更加廣闊的應用空間。

煤炭保有儲量、產能和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的內蒙古,從“挖煤賣煤”到能源革命,變要素驅動為創新驅動,在發展現代能源經濟的時空坐標上,標出一條替代石油、煤炭潔淨高效利用之路。2019年,內蒙古區內消耗煤炭4.2億噸,佔總產量的38.5%。

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當煤炭遇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烏金”之變,幻化無窮!

“由黑變白” 煤轉化千姿百態

一塊黑黝黝的煤炭,一瓶無色透明的液體甲醇,兩個分別裝有“管式高壓聚乙烯”和“釜式高壓聚乙烯”白色小顆粒的玻璃瓶,在中天合創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的展台上一字排開…… “煤炭通過煤氣化制取甲醇,甲醇再通過MTO技術轉化成乙烯丙烯,最終生產出聚乙烯、聚丙烯,實現由黑變白。”中天合創化工分公司副總經理柳先友介紹,他們的產品按生產牌號細分可達幾百種,廣泛用於紡織、家電、建筑等行業。

一個個圓形巨罐連接成片,煤化工生產裝置直聳雲霄,擁有目前國內最大煤炭一體化項目的中天合創生產基地令人震撼。這個年產360萬噸甲醇和137萬噸聚烯烴產品的煤化工驕子,每年就地轉化煤炭800萬噸。

“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家底”的寫照。煤炭在我國石化能源總儲量中居於首位,高達90%,而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總共不到10%。站在國家發展大局的制高點上放眼未來,內蒙古煤炭轉化的戰略意義顯而易見。

2008年底,世界首條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生產線在鄂爾多斯投產,2011年至2018年累計生產油品665萬噸,實現營業收入374.4億元。

2009年3月,伊泰16萬噸煤間接液化項目順利產出國內煤間接液化工業化第一桶合格成品油。

2013年,大唐克旗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成功投運,天然氣進入燃氣管網向北京供氣。

2014年,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年產175萬噸尿素項目打通全流程,年產尿素近200萬噸,產值25億元……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區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142萬噸、17.3億立方米、366萬噸、112萬噸﹔煤制甲醇、電石及下游產品和煤制化肥產能均居全國前列﹔煤焦化及煤焦油深加工等也讓業內專家刮目相看。

煤炭資源在內蒙古就地轉化為強勁電能,5條特高壓輸電通道在天地間書寫著“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的時代傳奇。2019年,全區火電裝機8718萬千瓦,居全國第三﹔外送電量2082億千瓦時,居全國第一。

“由短到長” 煤延鏈開枝散葉

粗細不一的管道迂回穿梭,高低不同的反應塔鱗次櫛比。鄂爾多斯獨貴塔拉工業園區內,內蒙古伊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120萬噸/年精細化學品項目宛如一株煤化工巨樹,在茫茫的庫布其沙漠深深扎下了根。現在,它逐漸枝繁葉茂起來,17家上下游配套企業相繼落地,伊泰出產的11種產品,成為這些企業的生產原料,不斷延伸出一條條全新的產業鏈條。

無毒無腐蝕的液體蚊香、可以制成防彈衣的高檔尼龍、對海洋生物環保無害的深海鑽油……在伊泰寧能精細化學公司的展示現場,由該公司15種產品衍生出的市場終端產品令人眼花繚亂。

內蒙古安德力化工有限公司,擁有世界首創的“利用煤制費托合成油一步法制烷基苯工藝”,發明人兼公司副董事長張寒軍介紹,烷基苯是日用化學品的基礎原料,全國僅有5家生產企業。“我們對伊泰的產品進一步做深加工,比他們單純賣柴油,附加值增加了30%至40%,這就叫做產業鏈的延伸。”他笑盈盈地說。

產業鏈不斷延伸,附加值持續提高。17個延長產業鏈項目,預計可增加產值80億元。

在鄂爾多斯大路工業園區,垣吉化工的生產原料來自於上游伊泰煤制油項目,而其產品又成為其下游——5萬噸曜園橡塑及膠黏劑助劑項目的原材料。一條煤炭深加工產業鏈在同一園區被一延再延,尋常煤炭經過層層轉化身價“水漲船高”。

立足煤而不困於煤,依靠煤而不依賴煤。新時代,內蒙古千方百計推動產業鏈往下游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鄂爾多斯市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建成全國最大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負責人介紹,內蒙古已形成多條煤轉化產業鏈條,建成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等國家級現代煤化工基地,煤化工產業發展高歌猛進、后勁十足。

“由舊轉新” 煤升級動能無限

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全球第一桶現代煤化工技術制取油品在這裡產出。如今,這裡又發生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新變化?

“10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做油品的持續研發,開發了高品質煤基瀝青、煤基航天煤油等新產品,煤制油技術更新到第二代,獲得了200多項專利。下一階段,公司將繼續推動科技成果研發轉化,開發稀缺性高端產品市場。”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陳茂山告訴記者,煤直接液化技術產出的油品與傳統油品相比,更清潔、凝點更低、安定性更好。

科技創新是第一驅動力!短短十幾年,內蒙古的煤炭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勢頭迅猛,匯聚起發展現代能源經濟的磅礡力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蓄積新動能。

走進烏海這座資源型城市,人們隨處都能“聽到”煤炭轉化的雄壯“大合唱”。

“焦爐煤氣用作生產玻璃纖維燃料,疏矸水變成可以喝的‘純水’,煤矸石等礦山廢渣化作新型建筑材料。在我們企業,煤炭被吃干榨盡。”烏海市泰和煤焦化集團負責人驕傲地說。正是靠著打造綠色發展循環產業鏈的“看家本領”,泰和集團成為傳統企業轉型發展的耀眼明星。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革新“騰籠換鳥”。投資一批高端項目、技改一批低端項目,烏海市圍繞煤焦化工、氯鹼化工兩大主導產業布局創新鏈,向精細化、高端化、終端化轉變,奏響新舊動能轉換“最強音”。如今,烏海市煤焦化企業全部達到年產百萬噸的生產能力,技術裝備水平國內領先,原煤就地轉化率由建市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現在的90%以上。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內蒙古的煤制油、煤制氣等現代煤化工發展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目前,全區煤電、煤化一體化比重達到90%﹔鋁產業中,煤電鋁一體化率達到70%以上﹔新型煤化工一體化率達到100%。

以煤為基,點煤成金!“煤老大”洗去一身煤渣,幻化成一款款高精尖產品的核心原料,內蒙古煤炭轉化道路越走越寬廣,努力書寫現代能源經濟的亮麗答卷。

一塊煤的產業鏈究竟有多長,它還能變身成什麼新模樣?內蒙古腳步不停、探索依舊!(記者 許曉嵐 李永桃 王玉琢)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