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

張棖

2020年10月20日17:2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為推動我國科普工作的交流合作與發展,搭建自然類博物館與科普創作、科普出版、科普傳播等領域團隊和單位交流合作的橋梁。總結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工作,進一步推動科普工作創新發展,提升公眾科學素養。10月20日上午,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科技與信息處主辦,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承辦的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

會議內容包括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開幕式、學術報告會、會議報告會、參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及會后赴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考察等。研討會上,戎嘉余(院士)、孟慶金、王原、歐陽輝、王軍有等專家學者分別作了題為“生物演化探秘與思考”“從科學發現到多元科普產品轉化”“從億萬年的演化史看人類的命運”“自然類博物館策展實踐”“起好步開好局為內蒙古地質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做貢獻”的特邀報告。14位代表作了以“關於博物館應急科普機制與能力建設的思考”“真誠普惠大眾,遍撒科普種子以科研創新點亮古生物科普核心特色”“化石助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古生物學科普與科學精神”等為題的精彩報告。來自科研院所、高校、自然類博物館、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國家地質公園、相關文化產業公司和科技出版界的負責人及有關人員,科普宣傳的媒體人員等15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在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開幕式上發布了“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十大進展的發布展示了我國地質古生物科普領域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對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地質古生物類科普課程的開發”成功入選。內蒙古是地質古生物資源大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作為全區首家大型自然博物館,主動承擔,全力推進地質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不斷推出面向中小學生的各類科普教育課程和活動,科普教育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已完成14個系列200余節科普教育課程的研發﹔完成3套科普圖書出版﹔已累計實施面向全區在校學生的免費科普教育課程3萬余人次。

開幕式上舉辦了中國古生物學會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成為內蒙古首家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化石文化傳播基地”。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授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實驗基地”授牌儀式,填補了內蒙古沒有古生物實驗研究機構的空白。

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王軍有表示:加強科學普及是新形勢下我國全面推進創新的重大任務。自然博物館作為承載和傳播過去、現在和將來自然物証及環境信息的宣傳教育服務機構,開展自然科研科普是新形勢下的社會需求和責任擔當。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座集收藏陳列、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大型自然博物館。展陳涵蓋了農、林、牧、水、動植物、古生物、地質礦產等13個方面的內容,是“國內獨具特色、具有泛北極圈自然資源特色鮮明、收藏和展示功能一體的自然博物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科研科普工作得到了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科研方面,在全區積極開展古生物化石的調查、發掘、研究、評價工作。開展自然資源方面的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斯洛伐克薩法裡克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開展廣泛的科研合作。文章發表在英國《歷史生物學》、保加利亞《動物之謎》及國內《世界地質》《古生物學報》《地質學報》等學術期刊,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我區各類古生物化石資源分布廣泛、類型齊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積極開展了《內蒙古赤峰市南部中生界古生物調查與挖掘》和《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古生物化石調查採集》項目。同時依托各院校研究力量,與內蒙古自然資源學會合作開展了《內蒙古生物多樣性現狀調查》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更好地補充了博物館館藏標本,展示我區自然資源全貌,充分保護和收藏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標本。科普方面,我們充分發揮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教學實踐基地的作用,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公益性科普課程,讓廣大學生在研學實踐中學習自然科學知識,進一步提升環境保護意識。下一步,我們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通過“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化石文化傳播基地”、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實驗基地”等平台積極與國內外科研、科普機構交流合作,全力打造“自然科普教育、生態文明思想成果展示、黨團建設主題教育”三大主題平台。

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