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科爾沁草原,天高氣爽,牧歌悠揚。對於馬拉鬆愛好者來說,在氣候宜人的草原城市開啟一場別樣的馬拉鬆,會是怎樣的體驗?
9月19日上午,2020科爾沁馬拉鬆在內蒙古通遼市鳴槍開跑。5000余名馬拉鬆運動愛好者齊聚科爾沁草原,一覽這座城市的美麗景觀,品味科爾沁獨具北疆特色的自然草原風光。
2020科爾沁馬拉鬆在通遼市鳴槍開跑。陳立庚 攝
通遼市作為“敖包相會的地方”,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風光,而科爾沁則坐擁千百年的歷史底蘊和深入人心的草原文化,被譽為“草原明珠”。“科爾沁”在蒙語中原意為“造弓箭者”,這場賽事的全新形象在呼應“射箭”本意的同時,也象征著馬拉鬆跑者積極向上的品質。
通遼中長跑、馬拉鬆運動人才輩出,這裡誕生了我國中長跑運動的先驅者伊套特格,第一屆全國運動會馬拉鬆冠軍張雲程,新中國首屆全國馬拉鬆錦標賽冠軍鄭招信,以及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女子團體馬拉鬆冠軍宮麗華、金銘銘等多位著名中長跑馬拉鬆運動健將。
當馬拉鬆與科爾沁草原“金秋相會”,注定是一場不同尋常的奔跑。
“人在城中走,心在畫中游”
遼河公園裡,空氣格外清新,飯后休閑的人們在園內散步、慢跑、打球,處處是“慢生活”的愜意。
遼河公園一角 張啟民 攝
市民王美文是跑步愛好者,從2014年開始接觸跑步,無論春秋冬夏,王美文從未停下過奔跑的腳步。6年的時間裡,她也見証著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
平日裡,王美文也選擇在公園裡跑步,公園環境好,風景優美,令她跑步時快樂、舒適:“通遼是一座宜居城市,這裡天藍水淨,四季分明﹔城市整潔干淨,綠化美化都下了大功夫。真可以說是人在城中走、心在畫中游。”
今天的通遼,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城郭樓宇、路橋霓虹、廣場園林……這處處的城市風景,生動地展現著通遼的美麗蝶變。
城市街景 張啟民 攝
在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方面,通遼市堅持復綠返青、守綠固本、增綠提質並舉,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提升城鄉宜居水平。全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6.81%,新能源公交車替代率達90%,空氣優良天數佔比89.8%。
今年,通遼市堅持見縫插綠、身邊增綠的原則,把造林綠化重心放在了群眾生產、生活、出行的周邊環境上,採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見縫插綠,查缺補漏、補齊短板,著力為廣大群眾創造宜居、綠色、和諧、優美的生產生活環境,讓群眾充分感受綠化成效,享受綠化成果。
同時,全市不斷以生態綠色普惠民生,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去年全市年旅游接待人數近千萬人次,科爾沁500公裡風景大道以獨特的人文內涵和自然景觀魅力,被評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十大自駕路線”,通遼榮獲“最美中國文化旅游城市”和“中國特色草原體驗旅游目的地”等稱號。
扮靚“面子”、做實“裡子”,提升城市品質
市民李茹營堅持跑步4年,幾乎跑遍了市區的大街小巷:“道路的變化特別大。幾年前我剛跑步的時候,有的路坑坑窪窪,現在鄉間都是水泥路,市裡的路也更寬更平了,跑起來視野開闊,心情舒暢。”
近年來,通遼城市面貌變化巨大,坑窪不平的街路修得開闊平展,森林公園、遼河公園裡花美草盛、綠樹成蔭,城市的綠色不斷延伸。同時,全市從細微之處入手,用“繡花功夫”精細化管理城市,扮靚“面子”,做實“裡子”,提升城市品質。
城市品質在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數也在同步提升。
在採訪中,王美文告訴記者,“城市整體環境和人文素質都在點滴中、細節處有了變化。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們每天早上在公園裡跑步,平時5點半點亮路燈,因為有的跑友也會在5點甚至4點半開始跑步,公園根據我們的需求,把路燈提前點亮。”
細微之處見溫暖,王美文深情地說,“一件件小事,讓我們體會到通遼的真誠與熱情,這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通遼市城市新貌航拍。崔連仁 攝
市民遲文志是土生土長的通遼人,城市的建設與發展讓他的幸福感不斷增強,“城市現代化發展的腳步不停,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我們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強了。”
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發展,市民的業余文化體育生活也隨之豐富起來。漫步通遼街頭,優美舒適的城市環境讓人心曠神怡,更有溫度的城市、更有質感的幸福日子正向通遼市民走來。
跑出“健康科爾沁”,擴大全民健身“朋友圈”
馬拉鬆是一項最容易普及的運動項目,一批又一批的馬拉鬆運動愛好者,幾十年如一日堅持這項運動,用雙腳去挑戰體能的極限,用心靈去品味沿途的寂寞,用毅力去贏得人生的喝彩。
2014年與馬拉鬆結緣的視障跑者孟可是內蒙古通遼市的一名盲人按摩師。他說:“剛開始訓練時,摔過跤,受過傷,是因為對跑步的熱愛,所以才一直堅持。”孟可的長跑T恤后印著“孟可100”字樣,寓意要完成100場全程馬拉鬆。
憑借著不凡的毅力,孟可手中的引跑繩在7年中助他跑完了17場全程馬拉鬆。遲志文是孟可跑馬拉鬆的陪跑員,也是孟可奔跑時的“眼睛”。熱愛健身的遲志文也曾推著輪椅上的母親前往北京、丹東、廣州參加馬拉鬆比賽。在祖國正北方的內蒙古通遼市,像孟可、遲志文一樣熱愛全民健身的人還有很多。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市民認識到健康和運動的重要性,居家健身、線上健身、雲端跑步逐漸成為后疫情時代的運動新風尚﹔而早在今年4月,通遼市就將“廣泛運用信息技術,開發具有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創意產品,提升科爾沁500公裡風景大道文化內涵,辦好8·18哲裡木賽馬節等系列活動,推進體育健身產業市場化,打造科爾沁文旅特色品牌”寫入當地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
百人安代舞表演。通遼市體育局供圖
全民健身轉型發展期,也是推動全民健康的戰略機遇期。今年5月28日,“健康通遼 體育戰疫”通遼第三節科爾沁運動大會開創了線上“雲比賽”的有益嘗試。據了解,市民可以在近一個月的賽期內,參加安代健身操舞、廣場健身操舞、健身秧歌等12個展示類項目和圍棋、中國象棋、蒙古象棋等6個益智類項目。
第二屆科爾沁運動大會。通遼市體育局供圖
線上線下融合的健身新模式不僅擴大了通遼市全民健身的“朋友圈”,同時也讓廣大市民運動熱情在網絡上得以釋放。“健身愛好者通過線下運動、線上互動的方式,將拍攝好的視頻發到組委會,廣大參賽隊員可以看到本隊或其他參賽隊的比賽視頻。”通遼市體育局工作人員介紹道,“雲比賽”共8500人參賽,收到參賽視頻696條。
“通過全民健身實現全民健康,進而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社會需求與產業發展的變化,也推動著政府提升公共體育服務的能力。”通遼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包括籃球場地、排球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健身房、多功能活動室、國民體質監測室和綜合館等功能設施的通遼市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主體封閉工作已經完成,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體育鍛煉和健身需求,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
近年以來,通遼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品牌通遼、品質通遼、服務通遼、人才通遼、創新通遼、生態通遼建設,持續提升體育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全民健身取得了長足發展。體育健身設施覆蓋城鄉,體育健身活動日益高漲,運動健身已經成為全市群眾追求健康、品味時尚、感受幸福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