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味道

2020年08月24日08:53  來源:內蒙古日報
 

曾學靈的美食地圖

一個城市的一天,是從煙火氣開始的。

早晨5點多的呼和浩特市,街上行人寥寥,整座城市似乎還未蘇醒,而家住觀瀾國際小區的王志強和他的父母此時已經來到了他們開在玉泉區稍麥一條街的稍麥館,開始了營業前的准備工作。

與此同時,新城區賽馬場附近的四子王旗羊雜碎館,老林和兒子也開始了一上午的忙活。老林把已經煮熟的羊肝、羊腸、羊心、羊胃等羊下水切成絲,小林正在大灶點火,隻待一會兒熱鍋炝油開做羊雜碎……

稍麥、羊雜碎味道鮮美,歷史悠久,是呼和浩特人離不開的“硬早點”,外地人來了,也要專程品嘗一番,才覺得真正來了一趟內蒙古。

蒸熟的稍麥皮薄如蟬翼,晶瑩透明,放在籠屜中團團如小餅,用筷子提起時垂垂如細囊,手工切丁的羊肉包裹著大蔥和鮮姜,鮮香的味道讓人饞涎欲滴。

羊雜碎獨特的口感同樣讓人沉醉。就像喝咖啡必須要放伴侶一樣,吃羊雜碎一定要配上焙子。焙子其實就是烤面餅,外皮酥脆,口感筋道,分甜咸兩種口味。和陝西泡饃吃法相似,把焙子掰成小塊堆放在碗中,蘸上羊雜碎湯一起吃,吃完就兩字:舒坦,這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仿佛也有了奔頭。

6點多,稍麥館和雜碎館陸續有了客人,隨著客人的增多,街上的行人、車輛也多了起來……呼和浩特的一天開始了。

在呼和浩特市生活了七八年的江西人曾學靈尤好這兩口,“稍麥天天吃也不膩,羊雜碎幾天不吃就饞得慌。”他笑著說,昨天的早點是羊雜碎,今天的早點是稍麥。

37歲的曾學靈是北京一家公司駐內蒙古的銷售經理,工作關系,他需要經常飛到全國各地開展業務。愛好美食的他,每到一個城市必定要做的就是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這麼多年下來,曾學靈可以說吃遍了全國。他說,論飲食的魅力,他獨愛內蒙古,這不僅僅因為他的妻子吳丹是內蒙古人,內蒙古的飲食也讓他欲罷不舍。

曾學靈和吳丹相戀4年,2012年結婚並定居呼和浩特市,現有兩個女兒,生活幸福美滿。

內蒙古姑娘養眼,內蒙古美食養胃。曾學靈對此深有感觸,“內蒙古地域遼闊,12個盟市我大都去過。以前我對白酒滴酒不沾,在內蒙古工作生活這些年學會了喝白酒,60度白酒也不在話下。”他說。

對許多人來說,酒后第二天最對胃口的莫過於一碗簡單爽口的熱湯面,曾學靈也是如此。

他記憶最深的一次,是2008年剛來內蒙古不久,在包頭市和當地廠家代表談業務時喝多了,第二天起來渾身難受,隨意走進一家面館,在店主的推薦下,點了一湯盆扎蒙蒙花拌湯,一碗喝下去,立馬渾身舒坦。“現在想起來都饞。白面和成小疙瘩狀,從當地山上採來的扎蒙蒙花炝油撒進湯裡,紅的西紅柿,綠的油菜,好看好喝。”曾學靈說。

扎蒙蒙花拌湯簡單易做,內蒙古西部地區的人家幾乎家家都可以做,它之所以獨特,全在於扎蒙蒙花。扎蒙蒙花是開在內蒙古西部山上的一種可以吃的野花,炝油后格外得香,可以充當調味品,多放在湯裡和涼菜裡。

以后,不論在哪個城市談業務喝高了,曾學靈酒后第一頓飯最想吃的,就是一碗治愈系的熱湯面。“巴彥淖爾的羊肉面、家常臊子面,通遼的蕎面都很不錯,各有特色。”對於內蒙古各地的湯面飲食,曾學靈張口就來。

適應了內蒙古的濃烈和豪爽,曾學靈的腸胃已然脫胎換骨,從吃米的胃悄然蛻變成了吃面的胃,“我現在回了老家,飲食、居住、氣候等方面明顯不適應了。”他笑著說。

想當初,對於定居內蒙古的決定,曾學靈家人不太贊同,認為內蒙古地處偏遠,風物單薄,長久居住不是明智之選。

但曾學靈知道,內蒙古不僅物豐天華、人情純善,而且更有著大自然恩賜的遼闊大草原和數不盡的天然食材。

為了改變家人的看法,曾學靈多次邀請父母夏季來內蒙古小住和旅游。從初到內蒙古時的懷疑猜測再到離開時的流連忘返,曾學靈父母的多次內蒙古之行完全顛覆了他們最初的想法和觀念。內蒙古的幢幢高樓、蜿蜒大橋,無垠草原、美麗湖泊,以及盡享自然之味的獨特飲食,讓他們大呼“內蒙古真美”。

“我父母去呼倫貝爾旅游后,最愛吃當地呼倫湖出產的小白魚,肉質細嫩,口感酥脆,鮮香味美。白蘑也不錯,素溜草原白蘑清鮮淡雅,口感獨特,和我老家產的完全不一樣。”曾學靈說,“我的父母說,他們退休后想來內蒙古常住。”

內蒙古的姑娘、草原和美食徹底征服了曾學靈和他的家人。

讓曾學靈和他的家人心心念念的,還有阿爾山的天池鯽魚燉豆腐、排骨柳蒿芽,赤峰的對夾、鍋包肉,烏蘭察布的熏雞、莜面,鄂爾多斯的糜米酸粥,阿拉善的鎖陽油餅卷沙蔥等。“這些美食都是當地特色,去了別的地方也可以吃到,但總覺得特產要到產地吃才更有味道。”曾學靈說。

鎖陽油餅卷沙蔥是阿拉善最地道的沙漠美食,鎖陽是天然沙生珍稀植物,有補腎、益精、潤燥功能,和沙蔥最搭。沙蔥簡單清炒后用鎖陽油餅卷食,油餅鬆軟香糯,有淡淡的鎖陽味道,沙蔥辛香扑鼻,它們組合在一起即去了油餅之膩,又增加了口感層次。

烏蘭察布熏雞是當地傳統名食,制作加工有近百年的歷史,以肉質軟爛肥嫩、色澤紅潤油亮,味道鮮美濃香,質量經貯耐腐而享有盛譽,是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

……

如此蘊含著當地地理特點和歷史文化的美食,內蒙古還有很多。

蒙餐是大自然恩賜的美味

相較於內蒙古的特色美食,更讓曾學靈這樣的南方人向往的,是手把肉、水煮羊、風干肉、蒙古包子等蒙餐。

7月17日,受疫情影響,全國跨省團隊旅游才恢復。7月30日,曾學靈就接待了3位從南方來的朋友,在希拉穆仁草原,他們瘋玩了兩天。一碧千裡的大草原讓他們的心胸瞬間寬廣無比,草原牧民的熱情豪爽感染著他們,睡在蒙古包的第一晚盡情K歌到天亮。

玩得盡興,吃得暢快。來到草原的第一頓美食烤全羊就讓他們紛紛感嘆內蒙古的牛羊肉果然名不虛傳。

內蒙古的烤全羊選用的是1—2歲的白色大頭羯羊,宰殺腌漬調味后,挂入烤爐慢火烤熟。當色澤金黃油亮、頭戴紅花的烤全羊被放在特制的烤全羊車上推出來時,一系列的儀式開始了,歌手用蒙古族傳統禮儀致頌詞、請主賓剪彩、歌手持哈達向客人敬酒,最后烤全羊被分成小塊,用蒙古刀剔肉,供貴賓食用……

曾學靈的3位朋友歡快無比。

憶當年,曾學靈被公司派到呼和浩特來,因為覺得羊肉有膻味兒,一口不吃,可是現在卻一日無羊肉不歡。

“我愛人的老家在滿洲裡,和她交往以后,去她家吃了一頓手把肉,從此愛上了羊肉。”曾學靈說,清水煮羊肉,隻放一把咸鹽,其他什麼調料都不放,煮好后蘸著野韭菜花吃,鮮美無比,體現了羊肉本身的鮮香味兒,越吃越香。

吃內蒙古的牛羊肉,吃的就是食材本身的鮮香味兒。

內蒙古大草原牧草天然,河水基本以泉水和雨水組成,幾乎沒有任何污染,人可以直接飲用,沙蔥、甘草、柴胡、金蓮花、百合等300多種名貴中草藥及豆科植物隨處可見,散養的牛羊悠閑自在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使得它們的肉質紋理緊湊,脂肪均衡,味道鮮美,色澤誘人,營養豐富,低脂健康綠色。

“蒙餐做法簡單,無需很復雜的烹飪技法,也無需放很多種調味品,做出來的味道幾乎就是食材本身的味道,這是任何一個地方都代替不了的。”曾學靈評價說。

為了能夠隨時吃上地道的蒙餐,曾學靈在自家小區投資了一家蒙餐店,主營蒙古包子、干羊肉燴菜以及留給他溫暖記憶的熱湯面。

“蒙古包子就是熱水燙面,羊肉裡放蔥姜,或者略加些奶豆腐、野韭菜,做出來包子餡大、皮薄、味美。干羊肉燴菜是把羊肉切條晒干,再配上豆角、茄子等,味道獨特。”曾學靈已然熟悉了蒙餐的精髓,娓娓道來。

在內蒙古,有一種羊不得不提:阿爾巴斯山羊。它們散放於鄂托克旗阿爾巴斯鄉山地丘陵間,善於攀登,愛吃野果、草根、草藥,肉質緊實有嚼頭,是羊肉中的極品。燉阿爾巴斯羊是連骨帶肉一起燉,加鹽、花椒和姜,骨整肉厚,熟而不爛,燉到湯汁收干,湯中的鮮美滲透在每一塊肉裡,散發出濃郁的肉香,真能饞死個人。

時間關系,曾學靈的3位南方朋友沒來得及品嘗這道赫赫有名的美食,為了彌補遺憾,在離開內蒙古時,購買了阿爾巴阿斯風干羊肉以及奶豆腐、奶皮子等。他們說,要讓家人和身邊的朋友提前品嘗一下地道的內蒙古風味,明年一定會帶著家人和朋友再來內蒙古。

提到奶食品,曾學靈有些激動,“我的兩個女兒最愛吃了,一口咬下去可以明顯看見一層黃油,特別香,沒有任何添加,材質本身的味道。”曾學靈自豪地說,他見過制作奶皮的過程,鮮奶入鍋煮熟,不斷攪動使水分蒸發,奶汁濃縮,在鍋底凝結成一個圓形的黃色奶餅,陰干后就是奶皮。

內蒙古美食不僅好吃,有的甚至還有醫療價值。

曾學靈的3位朋友回去后,在微信朋友圈盛贊內蒙古的稍麥、手把肉等種種他們吃到的美食。其中一位朋友還提到,他的親戚患有高血壓,早年來錫林郭勒盟出差,喝過酸馬奶后,血壓竟然下降了。曾學靈看到后,立刻聯系錫林郭勒盟的一位牧民朋友,給這位朋友的親戚順豐郵寄了酸馬奶,“繼續喝吧,好東西。”曾學靈笑著說。

酸馬奶由鮮馬奶發酵而成,是元代“宮廷八珍”之一,口感酸甜,不僅有助於消化,更對治療結核病、三高和關節炎等疾病療效顯著,蒙醫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酸馬奶療法。

因一個人而愛上一座城,因一座城而成為另一個對方,曾學靈完美詮釋了這句話。他說,內蒙古的美和美食,隻有你來,才會品味的更全面、更深刻。

文/本報記者 高瑞鋒

圖/本報記者 畢力格圖 懷特烏勒斯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