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鄂爾多斯“乃日”文化,是將民歌、器樂曲、民間舞蹈等融為一體的蒙古族民間表演藝術,在漢語中意為娛樂、聚會。歷經數百年風雨傳承,歷久彌新。在被譽為“乃日文化之鄉”——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的呼和陶勒蓋嘎查,“乃日”更是成為了永不散場的群眾文化舞台,讓牧民在生活富足的同時內心更加充實。今天的小村故事,我們一起走進呼和陶勒蓋嘎查。
“一碧無垠駿馬翔,少年鞭響牧歌揚。姑娘舞動裙歡悅,篝火星燃醉晚陽。”這首詩不僅贊美了草原的美景,也描述了牧民載歌載舞的生活場景。哪裡有牧民哪裡就有“乃日”。在鄂托克旗,100多支乃日樂隊活躍在全旗各個嘎查,這不,在呼和陶勒蓋嘎查,一隻牧民乃日樂隊馬上就要開始演出了,他們用歌聲贊美草原、歌唱新生活。
在那音太家,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牧民歡聚一堂,吹拉彈唱,載歌載舞,進行“乃日”聚會。蒙古族多才多藝,那音太從小便深受感染,22歲那年,他組建了全市第一支牧民樂隊,四人成隊,皆是嘎查愛好吹拉彈唱者,那時沒有像樣的演出設備,把成員們湊齊也是件難事。上世紀90年代末,樂隊被自治區音樂協會命名為“草原藍色樂隊”,為“乃日”文化的繁榮注入了更多活力。
呼和陶勒蓋嘎查位於阿爾巴斯蘇木東北部,是阿爾巴斯白絨山羊的主產區,伴隨著阿白山羊的名聲大震,一條條油路通到家門口,放牧用上了北斗衛星,牧民的新房寬敞明亮。去年嘎查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草原上的牧民居住分散,精神文化生活還是匱乏。為此,鄂托克旗投入專項資金扶持“乃日”家庭文化戶,讓牧區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熱鬧起來。
呼和陶勒蓋嘎查牧民那音太說,現在我們條件好,黨和國家給我們支持的也好。咱們也把時間抽出來過來排一排,唱一唱。
如今,那音太不僅有了專門的排練室,表演設備配套齊全,他還多次自費聘請老師為牧民培訓,樂隊由最初的4人發展到了如今的60多人,每年大大小小演出上百次,為地域遼闊的牧區送上“文化大餐”,他的樂隊還作為“乃日”文化的代表遠赴蒙古國進行表演,讓牧民樂隊的歌聲飄出草原,飄向世界。
呼和陶勒蓋嘎查牧民烏雲其其格說,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更想讓精神文化生活豐富起來。參加乃日樂隊很高興,又傳承傳統文化,也是我們對小康生活的歌頌。
在“乃日”文化的熏陶下,呼和陶勒蓋嘎查的年輕一代不僅熱衷於學習“乃日”表演,同時也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傳播“乃日”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乃日”,愛上“乃日”。我現在在蒙古族青年哈斯木仁的牧家樂裡,景區經常邀請當地的牧民為游客帶來純正的“乃日”表演,這也成為景區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2006年,嘎查裡的年輕人哈斯木仁用自家的三間蒙古包辦起了牧家樂,創辦之初,他就經常邀請周邊的乃日樂隊給遠道而來的游客表演。
錫林塔拉草原旅游景區負責人哈斯木仁說,我們蒙古族不光有馬文化,酒文化,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民樂文化。
有了“乃日”的文化品牌,牧家樂名聲在外,由三間蒙古包發展成為3A級旅游景區,規模大了,游客多了,但是哈斯木仁的初心卻從未改變。從2016年起,他每年在景區舉辦草原音樂節,以年輕人更喜歡的形式,傳播“乃日”文化。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在,呼和陶勒蓋嘎查的牧民生活富足,除了參加“乃日”,還發展起攝影、篆刻、蒙古刺繡、馬具制作等愛好,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美好生活,也記錄下了現在的好日子。
呼和陶勒蓋嘎查黨支部書記敖日格勒說,通過“乃日”文化,我們全嘎查民族團結、精神文明有很大的提升。
夜幕降臨,牧羊人揚鞭歸來,草原上晚風清涼,永不落幕的“乃日”歌聲或歡快靈動或悠揚醇厚,伴著青草的芬芳,唱響了草原兒女心中的小康。(田坪 郜思宇 邊娜娜 張浩 洪江 朱智慧 呼日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