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桂圖”的新驚喜

2020年08月04日10:54  來源:內蒙古日報
 

 記者 毛鍇彥 攝

  石拐蒙古語讀作“喜桂圖”,意為“有密林的地方”。

  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登臨位於包頭市石拐區的戰國時期趙北長城時,曾寫下“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無愧武靈王……”的優美詩作。這個因煤而建、依煤而興的老工礦區,為包頭市乃至自治區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古往今來這裡就從未平凡。

  鏡頭拉近,2011年,石拐區被列入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2013年,又被列入全國67個資源衰退型地區。資源枯竭、資源衰退,石拐區的可持續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但發展是永恆的主題。立足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石拐區依托“全區域布局、全要素構建、全產業融合、全景觀打造、全社會參與”舉措,邁上了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綠色轉型之路!

  以五當召文化旅游區創5A、花舞人間、通用航空、包頭古城、戎王羊絨產業園、喇嘛河生態景觀、大青山影視基地、趙北長城為內容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新畫卷徐徐鋪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逐步成為地區新標識。

  “踏青,一定要來石拐看看,這裡天藍地綠水清,有杜鬆傲立的森林、有穿越千年的建筑、有蜿蜒曲折的溪流、有五彩斑斕的花海、有一望無垠的青山……”石拐區宣傳部工作人員彭志強引以為豪地在朋友圈發出這樣的邀請。

  近年來,石拐區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三大產業轉型發展各個方面,地區森林覆蓋率上升為35.2%,草原植被覆蓋率上升為63%,這座“有密林的城市”已是實至名歸。

  新曙光等地的天然灌木林、后五當溝的天然杜鬆林、五當召國家森林公園上萬畝的天然油鬆林、敖包山的天然白樺林、喇嘛河上百萬平方米的生態修復帶、市民道德廣場的城市綠核……一道道生態風景線,塑造出一個個人文景觀。

  “天空是內蒙古人獨享的藍,雲朵是塞外特有的棉絮白,景區是黃土地上的古城再現。原汁原味的建筑,穿越時空的舊物,活靈活現的雕塑……盡在包頭古城。”這是包頭古城景區向游客的告白。

  在包頭古城景區,以“西北民俗風情,重現老包頭文化”為主題,佔地面積500畝,計劃投資3.5億元,打造包括成吉思汗演繹區、蒙元文化體驗區、傳統民俗文化體驗區、動植物觀賞區等景點。2019年初,這裡還是一片荒涼空地,如今已成為包頭市規模最大的民俗文化景點群落。

  包頭古城景區與國家4A級旅游景區花舞人間的7D玻璃棧道、城市花海、天然草坪、創意農場、霍比特城堡等各個景點景觀互為補充,形成了一個“大景區”,這只是石拐區打造“新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石拐區“新景”遍地開花。

  五當召通用機場項目建設推進,計劃今年8月投入運營,項目建立了景區起降點等設施,打造了全國首批通航旅游示范重點工程。戎王羊絨產業園一期項目建成,形成羊絨工業歷史生產設備工具展示、制品展覽、品牌體驗等為一體的新景觀。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開展的環境修復植物資源開發工程,篩選出了60余種、120號耐旱耐寒、耐貧瘠耐粗放管理物種,形成了“實驗室+基地+實踐”美化、香化、彩化、文化生態旅游新景觀,研發了百裡香皂、德國甘菊茶等旅游產品。

  在旅游景區沿線的青山、新曙光、三岔口、缸房地等嘎查村,繪畫寫生、山櫻桃保護採摘、五彩馬鈴薯種植、休閑農業小鎮等新業態培育發展,形成了“一村一產一景”品牌。

  一放暑假,早已做好旅游攻略的山西游客小張一家從包頭東站出站后,乘坐7路旅游公交車,准備到五當召參觀。“地方旅游局給游客們開通了旅游公交專線,沿線串聯了好多景點供游客選擇,非常方便!”小張說到。

  石拐區文體旅游廣電局負責人湯化雨說:“沿包腦公路、石五二級公路一路向北,旅游專線串聯了沿線的景區,能給游客一種‘一日走神州,一游穿千年'的文化旅游體驗。”

  旅游公交車駛向終點,素有“北方草原第一寺”美譽的五當召赫然眼前,座座殿堂、層層樓閣隨山勢而起,錯落有致,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與群山翠色相互映照,光彩奪目。

  湯化雨介紹,為了打響“壯麗內蒙古 勝境五當召”品牌,旅游區對照創“5A”評分細則,全面推進旅游交通、瀏覽區域等12個方面工作提檔升級,旅游區呈現出“一區、兩點、三環、四線”文化旅游集群和旅游游覽線路,服務業標准化試點通過自治區級驗收,具備申報國家5A級旅游景區驗收條件。

  2019年,石拐區共接待游客135萬人次,旅游門票收入1562萬元,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54億元,同比增長近13倍,旅游業在地區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已成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

  當前,石拐區正對照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驗收標准,細化責任、補齊不足,描繪出一幅“喜桂圖”的新畫卷。(記者 張俊在 毛鍇彥 呂學先 劉向平 高慧)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