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間,多倫縣從黃沙漫漫到郁郁蔥蔥,從“沙進人退”到“綠色發展”——

古城綠了,百姓富了!

2020年07月16日09:12  來源:內蒙古日報
 

  夏日的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山、湖、草、木相映成趣,景色悠然氣候宜人。諾爾鎮新民村一組村民馬雲平承包的3700畝土地上, 一眼望去,滿目綠色,郁郁蔥蔥,林間種植的芍藥花婀娜多姿,幾排一人合抱的大樹底下,三三兩兩的西門塔爾牛正在悠閑地吃草,一副如畫的生態美景。

  然而20年前,馬雲平承包的這片沙地卻是滿目荒蕪,3700多畝土地中活動沙丘9座,面積2100多畝﹔流動沙帶8條,面積1200多畝﹔風蝕沙化地400余畝。沙地荒山內植物極其稀少,遇到大風,沙丘滾動,沙帶流動,到處黃乎乎,一片死寂。

  據衛星遙感監測顯示,當時的多倫縣風蝕沙化面積為3365平方公裡,形成東西走向的3條大沙帶,多倫縣土地總面積近90%被黃沙佔領。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親臨多倫縣,做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的重要指示,開啟了多倫人與沙化的斗爭篇章。

  2000年,多倫縣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后,按照“生態固基”發展戰略,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宜喬則喬、宜灌則灌的原則,一手抓種樹,一手抓禁牧,“飛、封、造、禁、移、調”多措並舉對沙化土地進行綜合治理,使全縣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馬雲平是眾多農民個體和企業承包造林的典范,更是該縣生態建設的縮影。

  從2000年到2020年,多倫縣用20年的時間防沙、固沙、治沙、造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百萬畝樟子鬆造林工程、百萬畝碳匯景觀經濟林工程、建設渾善達克沙地規模化林場,綠化戰役一輪接一輪,人工綠浪一波接一波,不斷續寫著新的綠色傳奇,釋放出巨大的“綠色力量”,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如今,漫步在多倫縣城,涼爽的微風沁人心脾,空氣中的濕潤讓人心曠神怡。“生態環境改善了,我們多倫縣現在成了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很多發展地區的客商來我們這兒購買房產都是為了夏季避暑,呼吸新鮮空氣呢。”作為土生土長的多倫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鑫鵬驕傲地說。

  隨著生態建設步入良性健康發展軌道,多倫縣生態建設也呈現出“速度快、質量高、成本低”三大特點,徹底解決長期以來制約林業發展的“活不了、投入少、管不住、富不起來”的突出問題,並在生產實踐中探索總結出“建設市場化、規劃產業化、技術標准化、經營資本化、建管統籌化”的多倫經驗。

  種樹造林中,由於招商政策合理有效,多倫縣吸引區內外30多家綠化企業、縣內55個農民林業合作社參與工程建設。2011年至今,該縣“雙百萬”工程和規模化林場建設累計投資21.3億元,其中,國家投資6.1億元,佔工程建設總投資的29%﹔地方政府投資6.4億元,佔工程建設總投資的30%﹔社會投資8.8億元,佔工程建設總投資的41%。

  政府在國家投資的工程中採取“花錢買活樹”措施,實行緊密型工程承包建設﹔社會投資的工程採取“誰造誰有、嚴格驗收、及時定權”方法進行,通過利益機制驅動,充分調動承包造林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種苗、栽植、管護等各環節都高質量、高標准完成,自主推廣使用多種林業高新技術措施及產品,有效提高工程建設質量,目前全縣樟子鬆造林成活率每年均達到90%以上。

  馬雲平指著背后成片的林子介紹說,每年的起大苗和林間經濟已經能夠為他帶來近10萬元的收入。除了客觀的經濟效益外,更讓這位63歲老人高興不已的是,由於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在他的承包林中還出現了泉眼,自然形成了小水泡子。“你看,如果把綠水青山保護好了,那才是真正的金山銀山呀!”老人深有感觸地說。

  多倫縣在20年持之以恆的生態建設中,不斷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落后生產經營方式,通過實行全年禁牧,進一步優化畜種結構,有效解決粗放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與林業發展的突出矛盾。

  縣政府還規定國家公職人員每年必須參加義務植樹,為多倫的綠水青山再出力、再添彩,在全縣形成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主體積極參與,人人愛綠植綠護綠的良好社會氛圍。

  厚植底色,與綠同行。如今,綠色已成為多倫縣發展的“主色調”。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是多倫人的共同感受。綠色,不僅裝點著多倫人的新夢想,讓百姓共享生態紅利,也裝點著多倫生態發展的新篇章,使多倫縣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闊。(記者 相恆義 葉文暢 巴依斯古楞 趙丹)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