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來敲門

——巴林左旗脫貧攻堅側記

2020年07月06日15:56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如何讓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使上京大地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成為巴林左旗最重要的發展命題之一。

危房改造 助脫貧暖人心

溫玉梅是十三敖包鎮海興村村民,以前住在土房子裡。老房子屋頂歪斜,牆上裂了幾處大口子。經專業機構鑒定,溫玉梅的老房屬D級危房,必須拆除重建。現在,溫玉梅搬進了70平方米的新房,廚房、餐廳、客廳一應俱全。溫玉梅告訴記者:蓋新房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好政策讓住進新房子變成了現實。

改的是房,暖的是心。近年來,巴林左旗始終把解決貧困人口住房安全問題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強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動態清零行動方案。針對“四類重點對象”制定了《巴林左旗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實施方案》,針對“一般農牧戶”制定了《巴林左旗農村牧區“一般農牧戶”危房改造工作實施方案》,完成了對全旗所有房屋的鑒定工作。2014年以來,共排查復核鑒定全旗農村牧區房屋76191戶,並以“四類重點對象”等困難群體為重點,累計投資4.1億元實施農村牧區危房改造28967戶,實現了巴林左旗危房改造全面“清零達標”。

牽致富“牛鼻子” 拓脫貧好路子

在白音勿拉鎮查干白其嘎查,記者見到了正在牛圈忙碌的養殖大戶其力格爾。2019年,他家養牛的純收益達到26萬余元。其力格爾說,這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扶持。

作為全旗實施肉牛產業“一帶五區”基地之一,白音勿拉鎮結合全鎮肉牛產業發展實際,制定專項獎補措施,轉變傳統的肉牛養殖經營模式,通過肉牛冷配技術、犢牛育肥技術、架子牛舍飼圈養技術,不斷提高畜牧業質量,增加牧民收入。通過大戶帶小戶的模式為附近的貧困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到2025年末,全鎮肉牛品種改良凍精配種累計實現1.2萬頭,年度肉牛出欄遞增10%以上、良種雜交肉牛佔肉牛總值的15%以上。

圍繞打造“自治區級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巴林左旗念好“種、育、銷”三字經,培育發展養殖規模1000頭以上的標准化養殖示范場(村)10處以上,漸次形成“一帶五區”發展格局,推動肉牛飼養總量顯著增加,肉牛產值、輻射帶動力和綜合發展能力穩步提升,讓更多農牧民群眾巧念牛經發牛財。

建起豆腐坊 走上脫貧路

隆昌鎮烏蘭套海村,有個董家豆腐坊,老板董立清與妻子均智力受損,二人都未讀過書,連名字都不會寫,還有8歲的兒子需要撫養。老父親董建武害怕自己有一天干不動了,兒子、孫子沒有了依靠。

2019年6月份,駐村工作隊積極響應上級黨委號召,規劃提出“庭院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實施“小種植、小養殖、小手工、小作坊”四小工程。第一書記張斌斌針對該村沒有豆腐坊的現狀,鼓勵引導老董家開設豆腐坊。

老董算了一本經濟賬,“我家每天做一板豆腐,用20斤黃豆,成本40元,能出40斤豆腐,每斤豆腐市場價是2.5元,毛收入100元,一板豆腐純掙60元,一個月就是1500元,一年下來,僅此項就增收近2萬元!”

現在,兒子董立清自己就可以保質保量地完成豆腐制作。每天清早,一家人在豆腐坊裡辛苦勞作,用料實在、干淨衛生的豆腐深受街坊鄰居好評,不到中午就售賣一空。董立清一家還用賣豆腐的錢發展“小養殖”,家裡的小尾寒羊已達到20余隻,年創收1萬余元。

一塊小小的豆腐可以見証,在精准扶貧中,多少困難群眾正在告別貧困,走向小康。

在精准扶貧中,我們目光所及,是奮斗的身影,是真誠的幫扶,是脫貧的喜悅,是廣大干部群眾用勤勞和汗水創造出來的亮麗風景。

貧困不除,難言小康﹔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以人民為中心”,是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惠與溫暖。(張佳諾 董文達)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