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左中旗哈根廟嘎查:生態移民村的涅磐重生

2020年05月01日08:57  
 

走進科左中旗哈根廟嘎查,映入眼帘的是寬闊的環村路懷抱著新建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這裡是村民們開展文娛活動的重要場所﹔實踐站后面是扶貧車間和生態園,這裡承載著哈根廟村民致富增收的希望。現如今哈根廟嘎查干淨整潔的新居與曾經黃沙遍地、一片禿景形成鮮明對比﹔廣袤的土地上玉米成壟、果樹成片,點綴著這片沙地枯嶺的綠色正孕育著希望的明天。

苗圃小苗初長成

多年來,囿於惡劣的生態環境,哈根廟134戶常住村民隻能靠種植玉米為生,增收渠道單一,收入微薄,缺少主人翁意識。2014年,花胡碩蘇木黨委政府把造林綠化作為改善人居環境、助推群眾增收、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累積投資項目資金3600萬元,在哈根廟嘎查實施了生態移民項目,將生態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幫助哈根廟嘎查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現如今房屋、院落、街道亮化、綠化均以高標准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全村綠化面積達到108畝,同時建設了98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綜合體、3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極大豐富了村民們的業余生活。哈根廟嘎查也從重點貧困村成為了自治區級美麗宜居鄉村,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要素資源向哈根廟轉移,哈根廟就此開始了“逆襲”之路。

生態移民只是哈根廟嘎查華麗轉身的第一步,自2015年起該嘎查在種養殖方面大力發展生態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建設文明鄉村。“今年四月中旬開始澆地,一年能忙活四十來天吧,一天一百到一百三的收入,主要是學到了種植的技術,知道怎麼進行樹苗養護,我缺的就是技術!”韓六十七已經在苗圃干近半個月的活了。在村子的北部有一座佔地400畝的生態果園苗圃基地,2015年哈根廟嘎查創新發展了“黨支部+企業+苗圃+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利用移民后的閑置土地,建設了佔地100畝採摘園和300畝苗圃基地。基地採取黨支部與企業同時入資的方式,企業租用村集體林地,每年付給村集體六萬租金用於發展集體產業,並承諾優先雇佣本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截止目前共為7個貧困戶提供崗位。生活富裕成了鄉風文明的重要標志,現在哈根廟的村民變的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改變觀念、創新生產生活方式,生活的富裕不僅提升了哈根廟的生產生活質量,更切實讓村民們感受到了獲得感和幸福感。

養殖小區

視角轉到村子的北部,是一座佔地63畝的養殖小區。“我是最早一批進入養殖小區的了,現在我有27頭牛,也買上了小汽車,家裡環境好了,日子也有奔頭了!”2017年白八斤達到了穩定脫貧水平,“不用在自家院子裡養牛了,家裡環境變好了,養殖小區的配套設施還齊全,牛在這養,人省心!”扶貧易地搬遷項目居所達到了新農村的標准后,哈根廟嘎查的產業扶貧也實現了全覆蓋,全嘎查牛存欄1494頭,成為該嘎查養殖業主要收入來源。為有效保障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后續產業,哈根廟嘎查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目的,依托脫貧攻堅優勢,按照整村推進集中連片發展的思路,走“小群體、大規模、高效益”的發展路子,利用扶貧后續產業資金建設了佔地面積42000平方米的養殖小區,可容納2000頭牛。物質生活的提升帶來了精神生活的豐富,養殖小區既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又以實現人畜分離的方式達到了改善人居環境、美化村屯面貌的效果,改變了農村幾千年來的生活習慣,讓村民住上了干淨的屋子,實現了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哈根淖爾扶貧車間展示區

不僅如此,哈根廟嘎查還建立了以民族刺繡為主體的手工藝扶貧車間。“我現在不用出家門一個月就能賺1500元,利用農閑時節在炕頭就能做做衣服,還不耽誤事,賺的還多!”吳高娃一邊坐在縫紉機前一邊趕制蒙古袍,一邊告訴筆者。2019年,京蒙幫扶資金100萬元的注入為哈根廟嘎查帶來了新的增收點,佔地380平方米的“哈根淖爾”民族手工藝扶貧車間正式落成。作為京蒙協作的重點產業項目之一,該車間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為貧困戶實現了足不出村在家門口就業。通過“村集體+企業+貧困戶”模式運行,經營企業有償租賃,安排2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年收入可達1.5萬元。同時成功將貧困人口融入民間手工藝品產業鏈,輻射帶動周邊嘎查村貧困人口共52人在家從事生產,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有效發揮了帶貧減貧作用,真正做到為本村及周邊嘎查村貧困群眾尤其是農村婦女提供就地就近就業,增加勞務收入,同時改變群眾習慣,改變陋習、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

哈根廟整潔的街道

閑暇時間喝酒賭博、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陋習在哈根廟嘎查一去不復返,基礎設施的完善使家家戶戶聯網通電,村村響裡黨的理論政策飄揚在哈根廟上空,村屯環境從“臟亂差”向“潔淨美”轉變,村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的哈根廟,人人都在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生態移民搬遷減少了這片貧瘠土地的承載量,集中連片的土地利用為村集體增收,大自然得以休養生息,也賦予了村民擺脫貧困、發展生產的信心和理念,100戶28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均達到穩定脫貧水平。哈根廟嘎查生產生活環境的顯著變化有目共睹,尤其是農牧民思想觀念、發展意識和村容村貌方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今年哈根廟嘎查被評為通遼市社會治理、產業興旺、黨建示范、脫貧致富、鄉風文明的五面紅旗嘎查村。

這裡是生態移民村涅磐重生的縮影,也是花胡碩蘇木新農村建設的一角。近年來,花胡碩蘇木黨委政府緊跟科左中旗委政府的步伐,注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環境、人文環境、鄉風文明有機結合,將生態綠色發展打造為建設新農村、發展新經濟的引擎,生態經濟的雙豐收使哈根廟煥發出新的生機,人人昂揚向上的斗志讓曾經貧瘠的沙陀地一去不復返。(唐麗雅)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