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呼高鐵:讓青城人“雙城生活”變為現實

2020年01月07日09:37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
 

“復興號”高鐵

2019年12月30日,張呼高鐵與京張高鐵同步全線開通運營,標志著北京至呼和浩特高鐵全線貫通,呼和浩特至北京“復興號”高鐵列車最快2小時9分即可抵達。記者從中鐵呼和浩特局了解到,“復興號”高鐵列車開行以來,每天始發各趟高鐵列車日均發送旅客1.2萬人次,客座率75%以上,曾經的馬背民族實現了“風馳電掣”的歷史跨越。

新坦途,千年古道蛻變“草原新絲路”

“記憶裡還是那種老站房,如今站在這兒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很夢幻……”高鐵開通當天,年過九旬的鐵路老前輩魏天成駐足呼和浩特東站廣場,離開內蒙古20多年,如今再次回到故土,老人被草原鐵路的變化深深觸動——

從京綏鐵路到京張、張呼高鐵,“草原新絲路”見証了中原文明與游牧文化的交融!

1921年,京綏鐵路修通至綏遠(今呼和浩特),火車汽笛聲喚醒了內蒙古大草原,馬背民族開啟了新的“鐵馬征程”。2014年,張呼高鐵開工又一次拉開了草原高鐵的建設大幕,呼張客專公司會同17個參建單位、數萬名草原高鐵建設者們從隆隆寒冬到炎炎烈日,從草原腹地到大山深處……5年風雨兼程、5年砥礪奮進,他們攻克了一道道難關,他們戰嚴寒、斗酷暑,集聚智慧、力破難題,為“草原新絲路”高鐵建設鑄豐碑。從北京北至呼和浩特東,跨越450座橋梁(含框架),穿越39座雙線隧道……2小時9分,刷新的不僅是速度,更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大眾的出行體驗。

新戰略,綠色工程筑就生態安全屏障

張呼高鐵途經陰山山脈和“三北防護林”,是華北地區生態保護的綠色屏障。

面對張呼高鐵沿線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風沙肆虐的實際,設計初期,張呼高鐵堅持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融入施工建設中,既保障施工質量,又保護生態環境,還兼顧外觀之美,經過充分論証、綜合考量后,架橋、鑿隧……實現了生態文明與高鐵發展的“和諧共生”。

張呼高鐵的“綠色名片”——賽罕塔拉特大橋,跨越霸王河、穿越黃旗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全長13.82公裡,簡支箱梁424孔。為保証不破壞污染河道,橋墩一側設置水中施工棧道,棧道底部設置涵管,水面線以上部分採用沙礫填筑,水位線以下採用草袋填筑。為了保護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平衡和濕地生物的多樣性,張呼高鐵在黃旗海濕地自然保護區3公裡多的狹長地段設立了9個涵洞,每300米設置一個供動物通行的通道,把對保護區整體生態系統分割、佔地等影響降到最低,實現了生態文明與高鐵建設的深度融合。

新格局,區域發展畫出“省際同城圈”

由高鐵帶來的同城效應,使“雙城生活”乃至“多城生活”逐漸成為自治區百姓的新風尚。從大數據中心城市烏蘭察布到“魅力青城”呼和浩特,再到“草原鋼城”包頭,高鐵串起一顆顆“草原明珠”……為區域協同發展構筑新格局,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內蒙古進京高鐵正式開行,對於密切我區與京津冀地區的經濟聯系,改善群眾出行方式、提高幸福指數具有重要意義。在經濟上將全面促進區域間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百姓的生活方式上“朋友圈”越來越大。

“復興號”高鐵公交化開行,推動了我區旅游由“慢旅快游”向“快進慢游”轉型升級,使草原旅游“說走就走”,使得游客“一線多游”的夢想成為現實,也使得我區中西部地區的“假日經濟”迅速升溫。京津冀及晉北地區旅客可實現內蒙古草原“一日游”,讓“換地過周末”成為可能。(記者 雲艷芳 通訊員 李紅紅)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