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内蒙古篇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内蒙古蹄疾步稳迈向高质量发展

闫嘉琪 白建平 王欲然 马昌 邸敬元 富丽娟 李睿 王慧 张聿修 孟佳澍

2020年11月21日16:57  来源:人民网
 

“我的致富‘绿洲’在库布其沙漠!”51岁的蒙古族大叔那仁满达胡感慨道。

那仁满达胡的家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借助当地“引水治沙”工程带来的沙漠绿洲,他扩大了养殖规模,还投资修建起了“牧家乐”。去年,他还“脑洞大开”在沙漠中的水塘子里养起了螃蟹、鱼、虾,年收入翻了好几倍。

“引水治沙”是内蒙古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的一个生动案例。

将黄河凌水成功引入后,库布其沙漠里渐渐有了“绿洲”。 杭锦旗委宣传部供图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盛夏,“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团队走进内蒙古调研采访,看到的是歌曲中的美丽场景重回视野,生态环境生机勃勃、农牧产业创新发展。

生态优先,“诗和远方”渐成现实

敕勒川草原是距离呼和浩特最近的草原,被称为呼和浩特的“后花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古代民歌对敕勒川草原传神的描述,令这里成为无数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这张是敕勒川草原生态恢复前的照片。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原因,敕勒川草原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植被衰退,变成乱石满地、黄土漫天之地。”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草生态”)品牌总监陈睿珏介绍。

2012年,蒙草生态承接了敕勒川草原修复工程。“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把本土植物还给这片土地,通过人工修复启发敕勒川草原的生态自愈能力,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地再现原生典型草原生态情景。”陈睿珏说。

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蒙草生态供图

如今,敕勒川草原已基本恢复了原有生态状况,草原植物从播种时的20种自然恢复到50多种,生态系统稳定恢复。

敕勒川草原还建建设了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蒙古包会议中心、萨仁湖等多个功能区,成为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

今年8月2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39处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敕勒川草原榜上有名。

内蒙古地域辽阔、横跨“三北”、地近京畿,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形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是内蒙古三大淡水湖,这“一湖两海”就像“旱腰带”上的泓泓清水。然而,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一湖两海”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湖面缩减、水质变差等问题,令“草原明珠”蒙尘。

乌梁素海现有水域面积293平方公里,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是国家“三屏两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关口,地位举足轻重。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打响了乌梁素海保卫战,一改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理办法,坚持系统思维和标本兼治。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

2019年4月16日,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开工。该工程总投资56.74亿元,开展包括乌梁素海流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治理、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7大类、17大项、38个子项的系统综合治理工程,覆盖乌梁素海全流域。

乌梁素海湿地。 高晓龙 摄

水质好不好,鱼鸟先知道。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马海明介绍,目前,乌梁素海湖区鱼类共有20多种,鸟类增至264种,每年有约600万只野生禽类来乌梁素海湿地栖息繁殖。

正在改变的不仅有乌梁素海。近年来,呼伦湖水面面积和水量恢复到合理区间,岱海退灌还水和生态补水工程取得积极成效。“一湖两海”生态修复工程进展加速,生态环境稳步向好,生态安全功能逐步恢复。

截至2018年底,内蒙古湿地面积保持在9000万亩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0%,较2014年提高40.8个百分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内蒙古还不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底,内蒙古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2.1%,较201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森林面积3.92亿亩、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分别增加1905万亩和1.82亿立方米。

一系列的数据告诉我们内蒙古生态建设付出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草原复绿,“海子”变清,荒漠减少,森林扩容,天空湛蓝……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正在系统性地改善,为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诗和远方,正在由梦境逐步变为现实。

绿色发展,北疆大地洋溢蓬勃动力

“那儿是南瓜、番茄……火龙果一会儿就开花了……沙地西瓜又沙又甜……”技术员刘雪芹边走边介绍。在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北缘的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内,各种瓜果蔬菜长势正旺。

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2008年,恩格贝建起一批设施农业温室,开始了沙产业试验性生产。“绿色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沙漠农业,通过种植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然后再反哺到治沙和生态建设中,这是一个可持续的有机循环。”刘雪芹说道。

这里生产的果蔬产品无污染、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有很好的销路。其中,珍贵的黄瓤西瓜在当地广泛种植,并以优质的品质投入市场,油桃进入北京、上海等地,网纹甜瓜远销香港。同时,丰富的果蔬种类也极大地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味蕾。

运用沙产业所倡导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理念,依托当地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将沙漠化防治寓于开发利用之中,以产业化思路经营沙漠,目前,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了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

从天空俯瞰,鄂尔多斯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像一匹飞驰的“骏马”正昂首扬鬃。一排排整齐铺设的光伏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沙蓝海绿洲”蔚为壮观。

“沙漠里既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又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所以我们通过光伏治沙,用工业化的理念治理沙漠,建设‘沙漠经济先导区’,可以将沙漠资源有效地利用。”达拉特旗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研究室副主任高健告诉记者。

鄂尔多斯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无人机拍摄)。 人民网 孟佳澍 摄

转变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传统治沙模式,采用以光伏+生态治理+农林业+旅游业的新发展模式,坚持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生态经济、沙漠产业多位一体治用并行、平衡发展的理念,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发展思路,可以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放大基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光伏阵列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有效地削弱了风速,而且对沙面形成有效遮荫,可以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提高植被成活率;板下种植枣树、黄芩等经济作物,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另一方面可以固沙,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高健说。

据介绍,10万亩光伏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达40亿度,实现产值超15亿元,同时可有效防治沙20万亩,年减排二氧化碳320万吨、粉尘70万吨。此外,通过“林光互补”生态修复工程,将经济林养护项目承包给当地农牧民,同时通过沙漠旅游、光伏板保洁、物业服务等可吸纳就业1200人,人均增收4200元左右。

今年9月25日,内蒙古首次发布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显示,2019年内蒙古生态产品总值(GEP)为44760.75亿元,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总价值为3125.30亿元,占全区GEP的6.98%。从核算结果总量上看,2019年内蒙古GEP是GDP的2.6倍。

生态优势,正如物理学中杠杆的长臂,只要在生态保护上投入努力,就能撬动数倍的收益。

迈向高质量,“蒙字号”品牌越叫越响

“网友们好,我是永胜,这是我的家庭牧场,牧场里都是正宗的科尔沁牛,您看中哪头牛了可下单牵走……”这是“活牛超市”主播白永胜正在网上直播卖牛。

“见过网上卖牛肉的,没见过网上卖活牛的!”见到白永胜时,记者很难把这个黝黑敦厚的蒙古族汉子和“网红”主播联系起来。

白永胜生活在通辽市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苏木召根苏莫嘎查,科左后旗的活牛交易市场在业内很有名,但把活牛交易搬到网上还是新鲜事儿。

“2019年,我靠网上直播共卖了7000头科尔沁牛,平均每头能赚2000余元。”白永胜有近20年的养殖和牛经纪人实践经验。近年,他在使用网络直播软件娱乐时萌生了网上卖牛的想法,并通过实践一举获得成功,成为当地第一个开办“活牛超市”的牧民,还为5个贫困群众提供了月收入4500元以上的务工岗位。

“科尔沁牛是我们当地良种牛,具有体型大、抗病能力强、产肉量多、肉质鲜美的特点,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白永胜告诉记者。

“在永胜的影响下,召根苏莫嘎查已有20多人开办了‘活牛超市’,形成了规模效应,拉动了当地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辽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党委书记梁旭斌介绍。

目前,白永胜的家庭牧场能同时存栏2500头牛,在当地政府的养殖场地和金融政策支持下,他正在扩建牧场,养殖规模将在一两年内翻一番。

通辽市拥有“中国肉牛之都”的美誉,白永胜的“活牛超市”正是依托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肉牛产业发展壮大。近年来,通辽市启动天然草原修复、综合治理科尔沁沙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并调整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牧业。通过提升肉牛良种繁育推广水平,加强“科尔沁肉牛标准”的推广应用,完善市场流通和质量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科尔沁牛与通辽黄玉米、乌兰察布马铃薯一起,成为内蒙古三大价值超百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科尔沁肉牛产业正在迎来新的机遇,朝着打造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如今,“蒙字号”品牌正越叫越响,天赋河套、兴安盟大米、锡林郭勒羊肉等区域公用品牌越树越亮,培育形成了乳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肉牛、肉羊、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羊绒、蔬菜和草业9个百亿级产业。

生长在智能化羊圈中的草原胡羊。 人民网 富丽娟 摄

“我们公司饲养的羊品种是巴彦淖尔特有的‘金草胡羊’,其肉多汁细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香味浓郁且无腥无膻,肉中带有细密的雪花纹理。”走进“天赋河套”品牌授权企业内蒙古金草原生态科技集团公司,映入眼帘的是智能化羊圈,这里干净整洁,冬天有温控,夏天有喷淋,饮水全自动。高标准的饲养模式,保证了金草胡羊在口味、肉质、营养及稳定性层面的高品质。

“天赋河套”是巴彦淖尔市打造的、由政府推广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品集合了河套地区粮油、肉乳绒、籽类炒货、瓜果蔬菜、蒙中药材、酿造加工、民族特色“七大”品类。

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区域、全产业、全品类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国内特色鲜明。

巴彦淖尔市副市长郭占江表示,通过高站位的战略谋划、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全市干部群众的合力推广,“天赋河套”品牌正在成为统领和推动巴彦淖尔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型、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的重要引擎。

“天赋河套”品牌建设还倒逼当地改善生态环境。巴彦淖尔市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深入实施盐碱地改良、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让好产地能持续产出好产品。

“天赋河套”这个“超级IP”已成为一把打开地区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内蒙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探索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成效显著。

乌兰布统草原辽阔壮丽,骏马悠闲吃草。人民网 马昌 摄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生态是内蒙古最大的资源,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宁静,内蒙古人民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继续攻坚克难,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优势的杠杆就一定能撬起内蒙古人民美好的未来,把祖国北疆的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内蒙古力量。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