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促實踐 老舊小區換新顏——紅山區老舊小區改造跑出了“民生加速度”

2021年06月16日11:33  來源:正北方網
 

老舊小區改造,與民生福祉相連,與城市發展相牽,事關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落實到創建文明城市各項工作中,赤峰市紅山區採取多種舉措,以為群眾謀福祉為目標,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努力提升老舊小區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

小區路面干淨整潔、綠植郁郁蔥蔥……走進鬆州園小區,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已經投入使用超過20年的小區。

與多數老舊小區一樣,鬆州園小區因建設年代較早,基礎設施老化嚴重,路面坑窪破損,無照明設施,嚴重影響居民出行﹔供熱、供排水管道老化堵塞嚴重,已不能滿足居民正常生活需要﹔強電、通信線路私接亂拉,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未實施節能改造,外窗、單元門破舊,整體環境較差,小區居民改造願望強烈。

“我家16平方米的倉房就在拆除范圍內,我舉雙手贊成,拆舊就是為了建新,我拆掉的是小倉房和鴿舍,政府出資改造的可是大環境,我們早就盼著了。”64歲的鬆州園小區居民孫永亮道出了居民的心裡話。

紅山區現有2005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537個,1764棟樓房、建筑面積690.06萬平方米,77034戶居民。自2009年起已對119個小區、821棟樓房、44697戶居民,建筑面積355.89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實施了改造。今年啟動改造的小區有20個,59萬平,166棟樓房,7015戶居民。十四五期間計劃改造398個小區,777棟樓房,25322戶居民,建筑面積275.17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

順應群眾改善居住條件的期盼,紅山區委、區政府把“全面實施老舊小區提質改造工程”惠民答卷寫進了群眾的心裡,更寫進了為民辦實事的承諾裡。

以“心”換“新”:讓干群心連心

老舊小區改造,事關百姓切身利益,既要立足群眾需求,又要考慮長遠規劃。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思想,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順應群眾期盼,尊重群眾意願,踐行共同締造,著力解決老舊小區基礎設施缺失、設施設備陳舊、功能配套不全、管理服務不到位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不斷提升居民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

紅山區成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專班,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多次到小區走訪調研,廣泛聽取民意﹔多次召開調度會議,解決難點問題﹔多次牽頭論証改造規劃,確保前瞻科學,這樣的傾情謀劃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支持,使小區改造穩步推進。

老舊小區改造堅持問計於民,按照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3類改造內容,結合各小區現狀,合理的確定改造內容,按照“一小區一方案”的要求編制規劃﹔充分利用這次國家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機遇,在“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2005年前建設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的既定目標,明確紅山區老舊小區改造相關部門、街道辦事處及涉改專營企業的工作職責,切實滿足居民改造意願,消除壁壘,破解改造難題,形成推進改造工作合力。

“列清單、定目標、建制度、立標杆”,在老舊小區改造穩步推進的背后,是區委、區政府的“謀定而后動”。為了確保老舊小區“改得快、改得好、改得滿意”,區委、區政府建立了定期調度、統籌推進的工作機制,實行由區人民政府分管領導為召集人的區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區政府統籌、條塊協作、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機制,形成了上下聯動、相互配合、協同作戰的強大合力,搭建溝通議事平台,利用“互聯網+共建共治共享”等線上線下手段,開展小區黨組織引領的多種形式基層協商,主動了解居民訴求,促進居民形成共識,發動居民積極參與改造方案制定、配合施工、參與監督和后續管理、評價和反饋小區改造效果等。充分調動居民參與改造的積極性,解決群眾工作不細致、不到位問題,扭轉改造工作“政府干、群眾看”的被動局面。

《紅山區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施細則》帶著民意落筆成章,成為區委、區政府用“真心付出”換“舊居新貌”的最好注解。今年,紅山區正在實施改造的小區有20個,59萬平方米,166棟樓房,7015戶居民。目前,已經全部開工,預計在年底完工。

以“新”換“心”:讓工程順民心

黨史學習重在踐行 老舊小區改造“改”進民心。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過程中,紅山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為民辦實事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

紅山區聚焦群眾需求,制定改造方案,切實把“改造”做到群眾心坎上,讓改造好的老舊小區成為居民美好生活的新起點。以“新”換“心”的行動成為民生工程最堅實的印記。

鬆州園小區作為紅山區委、區政府的民生項目和自治區老舊小區改造示范項目,按照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三大類,主要改造了地下供水、供熱管網、排水實施雨污分流、通訊飛線整理、小區道路硬化、綠化景觀提升﹔新建垃圾分類、安防監控、智能快遞櫃、新能源汽車及電瓶車充電樁﹔更換外窗、屋面防水、外牆保溫、單元門更換、安裝電梯、立體停車、拆除違章建筑及社區管理服務中心等18項內容,鬆州園小區完全按照集中連片改、綜合改的標准,並獲得老舊小區改造的自治區樣板工程。

今年已退休7年的小區居民周艷華最初是反對者。“剛開始,我對政府依法依規拆違沒有信心,就反對。”但讓周艷華沒想到的是,嚴謹規范的拆違方式、實用美觀的改造計劃,讓她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居民支持,拆違提速,鬆州園小區90處違章建筑,很短的時間就全部拆除,騰空面積1000余平方米,為該小區提質改造、全面更新奠定了基礎。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紅山區著力解決居民住宅小區在管理體制機制、改造提升機制、業主自我管理以及群眾居住生活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按照“區級統籌、屬地管理、市場運作、網格治理”思路,著力推進住宅小區綜合治理,實行標准化建設,打造城市“兩公裡生活圈”,共建共治共享安全有序、整潔舒適、幸福和諧的宜居家園,規劃通過全面優化整合老舊小區,拆違拆臨,改造完善基礎設施,整合物業管理資源,制定科學合理的服務標准及管理機制。並將城區3002棟樓房,551個小區及散棟樓,按照社區或街區整合為約110個規模化小區,打造智慧社區、綜合執法及物業監管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管理平台,使紅山區的社區及老舊小區管理實現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的法制化、標准化、智能化管理體制。

“新”居“心”願:讓居民更舒心

“老舊小區改造,必須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紅山區秉持“民生工程為人民”的區域治理理念,堅持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導向,在工作思路上堅持“政府引領、企業主導、群眾參與”,在工作方式上堅持“集中連片、綜合改造、按需實施”, 構建了4個工作聯動體系:建立“鎮街吹哨、部門報到”的責任體系,解決“誰來改造”的問題﹔建立“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投入體系,解決“誰來出錢”問題﹔建立“廣納意見、領辦代辦”的服務體系,解決“怎麼審批”問題﹔建立“綜合改造、提標擴面”的標准體系,解決“怎麼改造”問題,多次調整設計方案,讓“新居”更符合居民的“心願”。

民生工程,民心為重。老舊小區改造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更換外窗、外牆保溫、屋頂防水、更換保溫單元門等﹔綜合改造在既有建筑實施節能改造的同時,拆除臨建違建,重新規劃修建小區道路及硬化,改造提升小區綠化景觀,更新改造破損老舊的供水、供熱、供電及污水管線,實施雨污分流,新建雨水管線,重新規劃建設地面停車位,有條件的建設立體停車,最大限度的拓展停車位,破解小區停車難問題,建設汽車及電瓶車充電樁,通信飛線整理下地,實施垃圾分類,安裝智能快遞櫃,建設體育休閑健身設施,建設小區出入口門禁系統,符合條件的小區新建社區管理服務中心、社區醫療服務中心以及養老扶幼設施,其中在鬆州園小區進行既有建筑加裝電梯試點,全面改造完善小區基礎設施,建設“整潔、舒適、安全、美麗”的小區人居環境。

老舊小區改造完畢后,小區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更新改造,解決停車難,出行難問題,方便了居民生活,完善了小區功能,環境得到全面提升,小區安全得到保障, 物業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全面加強。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老舊小區改造一小步,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一大步。紅山區老舊小區改造,既要“面子”更要“裡子”。昔日老舊小區展新貌,今時千家共享品質,越做越厚的民生賬單,讓百姓享有時代發展的更多紅利。(陳秀俊)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