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 “微治理”開辟鄉村治理新路子

張聿修

2021年06月01日16:24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五原縣天吉泰鎮毛家橋村一角。人民網張聿修攝

走進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天吉泰鎮毛家橋村,一個村容村貌整齊、民風淳朴的新農村呈現在眼前。“現在村民們看到垃圾就會撿起來扔進垃圾桶,一個人打掃不淨,人人都動手,全村人都能行動起來,形成常態化,我們村子啥時候看,都是干干淨淨的。”天吉泰鎮毛家橋一組組長陳春麗告訴記者。

五原縣地處河套平原腹地,農業人口20多萬,全縣117個行政村管轄771個村民小組,村“兩委”普遍隻有4—5名干部,提供服務存在力量不足、質量難以保障的問題。同時,投工投勞不積極、公益事業集資難、村庄管理無人問、無人管等問題在一些地方比較突出。鄉鎮政府、村委會對農民的教育管理沒有抓手,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管用,社會治理難以有效開展。針對存在的問題,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將教育、管理和服務向村民小組延伸,著力構建鄉村治理新機制。

近年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在嘎查村民小組全面推行以網格化為架構、“微治理”為手段的基層治理模式,通過組建“微組織”、推行“微教育”、開展“微服務”、實行“微管理”、強化“微監督”的“五微”模式,推動重心下移、服務下沉,著力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網格治理、黨群互動、便捷高效”的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新路子,村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有效提升。

建立“微組織”,增強凝聚力。據了解,為推動共治、聯動,村裡還組建黨員先鋒隊、巾幗服務隊、紅白理事會、治安聯防隊、青年志願者等志願組織,將群眾信得過、有威望的農村黨員、村民代表、種養大戶等農村先進力量團結起來,形成共治合力。

巾幗志願服務隊清掃環境。受訪者供圖

陳春麗就是當地“巾幗志願者”的一員,她們常年義務清掃片區環境衛生,在她們的帶動和影響下,全體村民逐漸養成了垃圾入池、愛護環境的好習慣,實現了村庄長效管理。“現在不光是我們志願隊伍裡的39個人,全村人都參與進來了,誰需要幫助,大家都一起上。”

推行“微教育”,讓村風好起來。依托“北疆先鋒大講堂”“村村響”、流動黨校等載體,定期開展學習教育和各類文體活動,引導村民講文明樹新風。同時,廣泛組織發動村民,積極參與植樹造林、環境整治、扶貧濟困等活動,引導村民講風格比奉獻。

開展“微服務”,讓民心聚起來。建立縣、鎮、村、組四級便民服務網絡,突出村民小組服務能力建設,實現便民服務“全覆蓋”。依托便民服務網絡,為村民提供社保低保、電子商務、信用貸款、惠民補貼等代辦服務,實現“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實行“微管理”,讓群眾動起來。鄉村振興重在治理有效。通過健全完善村規民約,推行誠信村民積分管理、道德評議激勵、誠信“紅黑榜”等措施,規范村民日常行為。對誠信缺失、屢教不改的嘎查村民,列入誠信“黑名單”,在項目爭取、政策扶持、臨時救助等方面予以限制,促使村民遵規守約。

強化“微監督”,讓紀律嚴起來。全面落實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將村務監督委員會職能向村民小組延伸,發揮網格員村務監督作用,對征地拆遷、集體資金管理使用等重大事項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監督,及時向群眾反饋公布有關情況、回應群眾關切,落實群眾知情權、監督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得益於“微治理”,五原縣的村風民風更加文明和諧。“前兩年家裡用錢的地方多,就沒交水費。村裡實行‘微治理’后,我差點兒上了‘黑名單’,去年早早把水費交了。”五原縣套海鎮向陽村村民劉倉說。五原縣套海鎮向陽村十組自推行誠信村民管理辦法以來,全村沒有一戶農戶拒交水費、沒有一名黨員拖欠黨費、沒有一戶農民不投工投勞,落后村、信訪村變成了示范村、先進村。

通過“微治理”,五原縣逐步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體系,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