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犁春泥 萬畝新綠 杭錦后旗春播第一耬開耬

2021年02月25日18:07  來源:您好杭后
 

眼下氣溫回升較快,導致田間土壤濕度過大,杭錦后旗搶抓農時,2月25日召開2021年現代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暨春播現場會,雙廟鎮、沙海鎮和團結鎮的農戶開足馬力對春小麥進行搶播,由此拉開了河套灌區春小麥播種工作的序幕。

春來,小麥全線開播!

在雙廟鎮春播現場會,隨著尖子地村農民的一聲“開耬嘍”,一台台拖拽著耙子、石碾、播種機等農機具的拖拉機往來穿梭,完成土地平整、播種、掩種等流程。村民徐二虎在科技人員的建議下,減少了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了小麥種植面積,並且小麥播種時間較去年提前了10余天。徐二虎說:“國家對糧食生產十分重視,眼下已到了播種小麥的時期,今年我嚴格按照標准化的種植模式播種,准備增加8畝小麥的種植,希望新的一年能有一個好收成。”

由於去年冬天是個暖冬,加上今年春季氣溫回升比較快,導致田間土壤濕度過大,有潮塌的現象發生,為保質保量完成春小麥播種任務,杭錦后旗及早規劃,統籌做好農資調運、農機檢修等工作,採取政策性補貼來推動和增加小麥的播種面積,大面積推廣麥后復種牧草、秋菜等適用技術和小麥立體套種模式等措施,以及通過一些專業合作組織和家庭農牧場來拉動全旗麥播的播種面積,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杭錦后旗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研究員李杰說:“在具體的播種過程中,採用立體套種的模式既可以推動增加小麥的種植面積,也可以增加農民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值和效益,確保糧食安全,真正體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促進農民經濟效益不減,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春播現場會還在雙廟鎮太榮村進行了塞北糧倉《我在河套有畝田》定制麥田1000畝簽約和“強黨建、促振興、惠三農”百日行動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示范活動。

搶農時,吹響春播號角

人勤春來早,春播正當時。在沙海鎮新紅村九組的小麥連片種植基地,一輛輛拖拉機帶著播種機在農田裡往來穿梭,小麥種子播撒進肥沃的土地,拉開了春播的生產序幕,也向農民發出了抓農時、搶速度的號角。

村民高玉海早早的耙平了土地,開始了新一年的播種,得益於國家對小麥種植的補貼政策,極大地提高了他種糧的積極性,他告訴記者,“我總共種植了六十多畝地,種了二十多畝訂單小麥,保護價是一塊六,再加上國家的補貼,我覺得挺好。”

春播現場,沙海鎮新紅村與塞北糧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發公面粉有限公司簽定了3000畝的小麥種植訂單。

沙海鎮積極引進多家面粉加工企業,通過與農戶簽小麥種植訂單,保障種糧農民的收益。同時,引導農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在小麥種植基地推廣種植麥后復種大白菜、燕麥等,一年兩茬讓土地產生了更大的效益。通過多項舉措,全力做好規模化種植、機械化管理、訂單化生產、品牌化經營,推進小麥綠色標准化生產,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保障。

春天裡,播種新希望

團結鎮舉辦春播現場會暨糧食訂單、地膜回收簽約儀式,春耕春播的大幕正式拉開,村民們忙著整地、播種……呈現出一派搶抓農時的春播景象。一粒粒小麥種子播進了土地,開始孕育豐收的希望。

在立新村4組的小麥連片種植區,數台拖拉機忙碌穿行,播下一粒粒飽滿的小麥良種。村民徐瑞春今年計劃種植20多畝小麥,已經與大發公面粉有限公司簽了訂單,保護價是1.6元。他說:“今年小麥開始播種了,和往年一樣,訂單也簽好了,對收入也就有了保障。”

春播現場,立新村種養殖合作社與農民簽玉米回收協議,月陽合作社與農民簽薄膜回收協議,大發公面粉有限公司與農戶簽小麥訂單種植回收協議,大發公面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忠賢告訴記者,“這幾年一直和團結鎮進行合作,簽訂小麥種植回收合同,既能保証我們面粉廠原料的收購,又能為農民的賣糧找到出路,達到雙贏。”

今年,團結鎮結合全鎮產業發展實際,超前謀劃,及早動員,繼續加強訂單化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企業、合作社與種植戶利益聯結機制,統籌做好春耕期間農資、技術、服務等各項工作,有效滿足春播生產需求。並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實施建設,圍繞高標准農田配套工程,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為全鎮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奠定良好基礎。

據了解,今年杭錦后旗預計小麥種植面積40.1萬畝,目前已陸續開播。年前,杭錦后旗農牧部門分赴全旗9個鄉鎮和1個農場對全旗開展了農作物種植意向調查和萬戶調查小程序填報,並結合2020年農產品產銷形勢,指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農業生產。

2021年,杭錦后旗按照發展河套小麥優勢產業和“雙增雙提” (增加小麥、玉米面積,增加青貯飼草種植面積,提升瓜果蔬菜品質,提升向日葵品質)的種植業結構調整總體思路,依托“四級聯創”、院地共建、所旗聯建和科技小院,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以“天賦河套”品牌為引領,在“十園百區”的基礎上,推進“五線十區”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建設,做到四個堅持,實現四大新突破,構建三大支撐體系,通過市場引領、龍頭帶動,突出6大產業22個單品,建立完善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和數據匯聚信息平台,集成西北農牧交錯帶和長城沿線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生產技術模式,全域、全程、全產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努力實現種植業新突破。(梁耀東 甄燕 王愉汀 魏凱祥 謝曉霞 張華君)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