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壯士斷腕”的綠色轉型

2021年01月31日08:28  來源:內蒙古日報
 

2020年,內蒙古15家礦山入選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引人關注的是:截至目前,內蒙古已建成381家綠色礦山,67家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位居全國前列。

清楚內蒙古發展的人們清楚:這來之不易的“前列”,與循環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021年1月上旬,鄂爾多斯市准格爾經濟開發區的御華瓷業有限公司車間裡一派繁忙……剛從礦山電廠運來的爐灰渣,經高溫煅燒並循環利用后,變身一堆叫微晶球的產品。

“微晶球具有抗壓強度大、耐酸鹼等特性,主要用於石油、煤制氣、煤制油等煤化工行業環保填料。”公司車間主任沙峰介紹,產品投入試生產便收到各地訂單,廢物變成寶,大量曾污染環境的爐渣被“吃干榨淨”,綜合項目年創利稅超千萬元。

如今,循環利用煤電、煤化下游廢棄資源,已成鄂爾多斯市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創造綠色財富的常態。

何止是鄂爾多斯?何止於礦山?爐渣變身微晶球,只是內蒙古以循環經濟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冰山一角。翻開全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光輝篇章,一個個高光時刻振奮人心。

興安盟突泉縣針對秸稈燃燒污染等問題,開展秸稈和污糞等農牧業廢棄資源循環再利用,生成新型肥料,年處理廢棄秸稈、牲畜污糞20萬噸,探索出一條種養業下游廢棄物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如今,秸稈和污糞利用項目已在全區多個盟市落地,循環經濟領域樹起一座座領風氣之先的綠色風向標。

為什麼會這樣?“發達國家數百年的粗放發展已使全球滿目瘡痍,環境惡化導致產業發展舉步維艱。”專家學者的呼吁,形勢的嚴峻,不僅給粗放發展的地區以當頭棒喝,也讓內蒙古以循環產業鏈推動經濟轉型的意志更加堅定。

“十三五”期間,在推進農牧業污染源循環利用的同時,全區礦山企業投入100多億元推動低碳循環綠色發展,同步完成礦山治理500平方公裡,完成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135平方公裡。

道路決定命運,奮進才能自強。面對焦炭市場疲軟、企業生存環境惡化的嚴酷考驗,烏海市以焦炭氣化推動焦化產業延鏈補鏈,全力發展液化天然氣、甲醇、烯烴等下游產業,全市煤炭轉化率提升到90%以上,轉型中的“煤都”逐步擺脫“成長的煩惱”。

是轉型,更是蝶變。目前,圍繞煤焦化精深加工布局的多個產業項目落戶烏海市,煤焦化下游產品向液化天然氣及酚油、萘油、炭黑等高附加值產品拓展,走上循環利用工業下游“三廢”的綠色發展之路。

這是一番改天換地的轉型實踐。以煤焦化下游產品循環利用為例,在全國最集中的焦化企業集散地——烏海,焦爐煤氣被制成天然氣,天然氣又被用作新能源汽車清潔燃料,原本廢棄並污染大氣環境的焦爐煤氣搖身一變價值連城,每年相當於減排氮氧化物上千萬噸,救活了大批產業鏈上游企業。

置之死地而后生。“實事求是地講,不延伸產業鏈,不發展循環經濟,不脫胎換骨,內蒙古經濟的綠色轉型無法實現。”經過長期調研,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師曹永萍認為。

這是一種“向死而生”和“壯士斷腕”的轉型智慧。經過艱難轉型,內蒙古一批長期虧損、瀕臨絕境的能源資源型企業因發展循環經濟而起死回生,下游產業鏈上催生出170多種俏銷市場的高附加值產品,形成煤電冶、煤電化、煤電硅、種養加一體化等循環利用資源的現代產業集群,煤電、煤化一體化比重達到90%以上,部分盟市廢棄資源循環利用率超過80%……以循環經濟推動轉型發展的史詩譜寫在內蒙古大地——

煤電產業下游構建形成煤灰制磚、爐渣制取環保填料、煤矸石燃燒發電、煤電余熱供暖發電等循環經濟產業鏈﹔

煤焦化產業下游構建形成焦爐煤氣制取車用清潔燃料、煤焦油制取樹脂瀝青等循環經濟產業鏈﹔

鋁加工領域構建形成“高鋁煤灰-鋁-鋁輪轂”“電解鋁-鋁邊角料-鋁箔+合金鑄件”等循環經濟產業鏈﹔

鋼鐵加工下游構建形成“廢水回收淨化-農業灌溉+礦山綠化用水”等循環經濟產業鏈﹔

生態環保企業以風積沙、秸稈和污糞、煤氣為原料制取晶硅、化肥、沼氣、食品級CO2等用於工農業循環利用。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受益於循環經濟發展,全區2020年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0.8%,52個地表水斷面水質優於國家考核要求,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增至90%以上……內蒙古生態產品總值(GEP)每年增加千億元以上,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態改善的歷史性轉變。

發展無止境。進入1月中旬,內蒙古佳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內,研發人員正在對新產品——填料球和研磨球進行最后測試。

“它的主要原料是煤矸石、爐渣和粉煤灰……內蒙古又一個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的循環經濟重大項目即將投產。”公司總經理高翠介紹。

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經濟轉型的亮點在哪裡?內蒙古正以放眼未來的精彩實踐作答!(記者 楊帆)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