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查小車間 扶貧大舞台

2021年01月25日12:18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出鍋嘍!”熱氣騰騰的生產車間裡,一盤盤金黃色的粘豆包陸續從蒸箱裡端出來,整整齊齊擺在操作台上。七八個身著白色工裝戴著粉色圍裙的婦女趕緊圍過來,一邊沾水起鍋一邊給熱豆包“定型”,有說有笑,忙的不亦樂乎。

“你看,咱這粘豆包的特點就是一個字,純。純黃米做面、純爬豆做餡、純手工包出來。一點添加劑都沒有,好吃、放心。”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前德門蘇木扎嘎斯台嘎查第一書記李永梅指著剛出鍋的粘豆包說。

李永梅是扎魯特旗旗委組織部派駐到扎嘎斯台嘎查的扶貧干部,這位蒙漢兼通的蒙古族女書記,對嘎查的發展情況了如指掌。說起扶貧車間,更是如數家珍。

“咱們這個車間有兩塊牌子,一個是扶貧車間,一個是佰吉納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主要就是生產和銷售粘豆包。還注冊了自己的商標,額樂布格。”李永梅介紹,公司和商標的名稱都是蒙古語,“額樂布格”是“豐收”的意思,“佰吉納”是“致富”的意思,希望這個小小的扶貧車間成為村民豐收和致富的大舞台。

扎嘎斯台嘎查有2.5萬畝土地,178戶399人。是典型的牧業為主、農業為輔的半農半牧嘎查。幾十年來,農牧民一直在這片土地上游牧和種地。2019年,扶貧車間和佰吉納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出現,給小村庄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新崗位。

“把閑置的舊村部改造成標准的生產車間,用嘎查集體經濟收入購買生產設備,借助本地的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和民俗特點,採取‘黨支部+扶貧車間+農牧民’的模式,村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和第一書記一起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全程參與指導和監督。不僅能增強嘎查集體經濟實力,還能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把扶貧車間的生產需求與貧困人口的就業需求相結合,吸納帶動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是扶貧車間成立的初衷。如其所願,扶貧車間很快就吸納了21名農牧民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人。

39歲的三英是嘎查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身體殘疾,平時隻能在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她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夠靠自己的本事賺錢養家。

“像我這樣的,出去打工沒人用,在家重活干不了。”三英因此常常感到自卑和無奈。

沒成想,2019年,嘎查有了扶貧車間,扎魯特旗人社局和扶貧辦共同扶持,干的活還是大家都熟悉和會干的蒸豆包。這讓三英看到了希望。

“小時候家裡就蒸豆包,干這個活我心裡有數。”三英趕緊報了名,第二天就來到扶貧車間,成為“正式員工”。

三英干活心細又認真,任命為車間裡的記賬員,同時負責產品的封裝和貼標簽。對三英而言,這些都不是啥難活,但是,她卻始終要求自己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位。她說,每一袋粘豆包都代表著扎嘎斯台嘎查扶貧車間的名聲。

“我每天都盼望著來車間干活,覺得自己有用了。”

三英“上班”這件事,在家裡的影響可不小。丈夫非常支持她,12歲的兒子經常驕傲地說,“我媽媽又去上班啦”。72歲的老母親從興安盟打電話來激動地說,“我這輩子做夢都沒想到,我老閨女也有工作了呀”。

“一算賬,去年我自己掙了5800多元呢。家裡活一點兒也沒耽誤。而且,我們家還脫貧了。”三英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三英的變化,李永梅一直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三英家脫貧的消息,從扶貧車間傳出來,成了扎嘎斯台嘎查的一件大喜事。

“她家是嘎查最后一戶脫貧的。從此,咱們扎嘎斯台嘎查全部脫貧啦!”李永梅自豪地說。

看到三英家的變化,村民們對扶貧車間更有感情了。每天和三英一起干活的技術員格日樂,自打到車間工作后,不僅增加了經濟收入,還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儼然成為“豆包專家”。

“沒想到我還有工作了,就在家門口上班。農忙時節就種地,收完庄稼就來蒸豆包。掙雙份錢,你說多好。”

格日樂在粘豆包的整個生產加工過程中嚴把每一關,不僅要達到粗糧細做的標准,還要保証質量安全。

“以前咱們家家戶戶自己蒸粘豆包,全憑經驗和感覺。扶貧車間這粘豆包可是有標准的,面粉現磨、豆餡現煮,發面必須達到13個小時,上鍋蒸15分鐘,出鍋后2分鐘內完成定型,晾晒至少18個小時。”

說起來輕車熟路的“標准”,實際上在扶貧車間成立之初是無據可依的。這個用經驗和教訓換來的“標准”,深深地刻在李永梅和姐妹們的心裡。

由於粘豆包是用黃米面發酵,發酵時間的長短直接決定口感上的酸度。有一次,由於發酵時間過長,酸度過分,顧客反應說太酸了,根本吃不下。於是,車間把整個批次的產品全部下架,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損失。從此,經過十幾次的反復試驗,在控制溫度的情況下,終於找到了發面的最佳時間,13個小時。這樣蒸出來的粘豆包香黏可口、便於消化、色澤誘人。

“去年夏天,滿滿兩大冰櫃的產品,因為溫度沒調好,全變質了。這把我心疼的,眼瞅著賠錢啊!”

李永梅說,通過這兩次慘痛的教訓,扶貧車間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了,大家也能夠認真執行到位了。

產品質量保証了,賣給誰?往哪兒賣?如今,酒好也怕巷子深,特別是在偏遠的扎嘎斯台嘎查,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個小村庄的存在。

“我出去跑市場,村主任送貨、發貨。”李永梅當起了銷售員。她四處聯系扎魯特旗的商家,同時開辟網上銷售渠道。在當地組織部和工商聯的協調下,扎魯特旗的16家超市專門設立了“第一書記扶貧專櫃”,帶有“額樂布格”商標的產品得到顧客的青睞,剛剛定制的春節紅色大禮包也顯得格外喜慶。

隨著春節的臨近,扶貧車間的本地訂單一天比一天多,網絡訂單也接二連三,北京、天津、深圳等全國多地都有。截至目前,已累計銷售16萬元,收入近7萬元。

當問及小小粘豆包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追捧時,李永梅道出了另外一個秘密。

“我們的粘豆包是有‘身份証’的,已經通過了國家扶貧產品認証,進入了全國扶貧產品目錄,也是全旗唯一通過扶貧產品認証的。”原來,李永梅以前在食品監管部門工作過,粘豆包從選取食材、生產工藝、質量標准、儲藏條件等方面,她都嚴格按照標准執行,保証了粘豆包從源頭到餐桌的全過程安全。

以前的“粘餑餑”,現在成了“年餑餑”和“香餑餑”。扶貧車間裡那一排排黃澄澄的小豆包,與扎嘎斯台嘎查幸福的人們,正期盼著牛年春節的到來。(王海霞)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