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廣人稀的草原深處,牧民居住分散,通訊網絡信號無法達到全覆蓋,牧民與外界溝通十分困難。但在烏拉特后旗潮格溫都爾鎮韓烏拉嘎查,牧民不僅與外界溝通十分順暢,還能夠利用無線網絡享受到同步的數字文化信息資源。
近日,該旗圖書館工作人員和技術人員來到該嘎查苗長青家,對“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數字資源接收設備進行維護更新。可別小看這個接收設備,它讓苗長青打開手機就能查資料、學技術。
“真不敢想象,以前看個電視都有很多節目收不到,現在打開手機,想看什麼隨時都能看。有文學藝術、醫藥保健、科學技術等各方面內容,看電子書,還有電影、電視劇,特別方便。”苗長青拿著手機給記者介紹說。
在這個看似普通的數據盒子裡,存儲著2T至4T的資料,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公共圖書館。在接收設備1.5公裡范圍內,牧民們隻需要在手機裡下載APP,就能隨時隨地享用上面的視頻、音頻、文字資源。
“以前,都是圖書館定期給我們的草原書屋送書,嘎查隊部裡的書籍更新周期更長。現在,我們都有了自己的‘掌上圖書館’。”小小的“加油站”,成了苗長青取之不盡的智庫。
“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自治區圖書館實施的一項創新型數字文化服務,根據邊境蘇木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沒有手機信號的實際情況,通過在蘇木鎮、嘎查村建立一級、二級數字加油站,充分利用無線WIFI技術,為邊遠地區的農牧民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數字文化信息資源服務。
自治區圖書館數字信息技術部主任張耀天說:“我們在移動加油盒裡灌裝了4T的資源,包括熱門電影、電子圖書、法律知識、養殖技術資源,並且每日更新,農牧民可以通過這個平台獲取同步的信息資源。”
通過這一數字化的服務,不僅讓優質的數字文化資源走進了偏遠農牧區,而且打通了烏拉特后旗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裡”,讓邊境牧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同步的文化資源,共享文化改革的成果。(融媒體記者 圖古斯畢力格 實習生 李琰 賀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