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發力,啃下扶貧“硬骨頭”

——內蒙古全力推進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四

2020年12月22日09:41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必舉全局之力。

產業帶動、教育扶持、醫療救助、生態補償、易地扶貧搬遷……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靶向施策,緊緊抓住精准這把“金鑰匙”,充分發揮各行業部門職能作用,確保脫貧攻堅質量和成效。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座座村庄整潔美麗如花、一個個產業園落地生根……一幕幕攻堅拔寨的生動場景展現在北疆大地上。

阿魯科爾沁旗天山口鎮十家段村易地扶貧搬遷后。

“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2018年,內蒙古成立了16個由相關行業部門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脫貧攻堅專項工作推進組,負責各自行業領域的脫貧攻堅工作,各推進組在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2019年,為進一步壓實脫貧攻堅責任,結合自治區機構改革部分行業部門職能調整,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調整充實脫貧攻堅專項工作推進組,形成了發展改革扶貧工作推進組、教育扶貧工作推進組、就業扶貧工作推進組等18個專項工作推進組,細化明晰職責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溝通聯絡機制,強化考核監督,推動各專項工作推進組完成各自承擔的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干淨的院落、整潔的廁所、充足的供水、平整的街道……站在自家新房前,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天山口鎮十家段村村民胡艷軍激動不已。

十家段村地處低山丘陵區,附近無河流經過,常年干旱少雨,地下水資源匱乏,人均飲水無法得到保障,水找了又找,井打了又打,卻總是解決不了吃水難的問題。沒有水,搞不了種植,發展不了產業,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下,十家段村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歷時兩年多,新村建成,家家戶戶不僅住上了風格統一的磚瓦房,解決了吃水問題,還安裝了熱水器和抽水馬桶,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搬出新面貌,遷來新發展。為了發展產業,新村配套建設了16棟蔬菜大棚,胡艷軍沒有將大棚承包出去,而是選擇了自己種植,每年純收入達到6萬多元,一家人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購買了小汽車,嘗到了勤勞致富的果實。

阿魯科爾沁旗天山口鎮十家段村易地扶貧搬遷前。

換一方水土富一方人。近年來,發展改革扶貧工作推進組積極協調落實中央和自治區易地扶貧搬遷決策部署,按要求完成年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任務。全區12.47萬貧困人口、5.31萬套安置住房的搬遷建設任務全部完成,累計投入19.5億元用於解決后續產業發展和配套建設,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內蒙古18個專項工作推進組分別成立了脫貧攻堅工作專班,明確一名分管領導專抓此項工作。各專項推進組組長帶頭深入基層和貧困家庭調研,摸清扶貧政策實施情況,督促指導專項扶貧工程項目建設。各專項工作推進組根據工作實際,確定每年職責任務清單,向自治區黨委、政府遞交脫貧攻堅責任書。

擔責不推,遇難不怯,逢險不畏。18個專項工作推進組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將使命落實在行動上,一項項扎實的扶貧舉措,讓貧困地區發展動力和活力明顯增強。

累計投入394.1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5萬個,帶動79.6%的貧困人口脫貧﹔建成光伏扶貧電站518座,覆蓋53個貧困旗縣、2322個貧困村,可為每個貧困嘎查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5—25萬元,持續收益20年﹔55個國家電商進農村示范縣網絡零售額達127.2億元,累計服務貧困人口52.9萬人次﹔支持貧困嘎查村發展旅游扶貧示范項目255個,帶動1.2萬貧困戶增收……

2019年8月,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鎮五把忽洞村村民田開紅一家三口享受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遷到盛樂新村的新家。然而,比起住進新房,更讓她感到高興的是就業問題得到了解決。

“搬遷之前顧慮很多,主要是擔心來了以后沒個營生干。現在我放心了,政府在盛樂新村東南不遠處配套建設了一處蚯蚓養殖場,同時對我們進行相應技能培訓。我們不僅能得到分紅收益,還能在這個家門口的工廠打工,一天能掙90塊錢呢。”田開紅樂呵呵地說。

離盛樂新村不遠的三道營村,村民方建新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就業培訓,剛剛拿到公交駕駛証,很快就能上崗。在和林縣一個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就業扶貧的“加入”提升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成色,讓一個個貧困群眾真正過上了好日子。

在內蒙古,就業扶貧工作推進組聯合發展改革扶貧工作推進組以及工信等部門,在全區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專項行動”,對全區1135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組織開展了不落一人、不漏一戶的拉網式摸底排查,實現就業16088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0%。

一枝獨放非盛景,萬紫千紅春滿園。18個專項工作推進組不僅完成好自家的“責任田”,更擰成了一股繩,形成攻堅合力。在推進脫貧攻堅專項工作過程中,涉及職能職務交叉、需要共同研究的問題,由分管副主席召開會議協調解決。同時,建立了定期例會、工作調度、研判會商、督促檢查、定期報告等工作機制,形成了相互配合、整體作戰的工作格局。

攻堅力量在匯聚,價值信念在傳遞。自治區動員和凝聚各行業部門力量,變“獨角戲”為“大合唱”,形成了多點發力、各方出力、共同給力的大扶貧格局。(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李晗)

【點評】

分則力散,專則力全。脫貧攻堅工作千頭萬緒,牽涉面廣,工作量大,任務要求高,必須動員多方力量,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把各行業部門和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方能取得最終勝利。

成立18個脫貧攻堅專項工作推進組,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為層層壓實脫貧攻堅責任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部署,也是構建大扶貧格局的創新之舉。自此,涓涓細流匯聚成了精准扶貧的滾滾浪潮,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力量源泉。

職責所系、群眾所盼,不能有絲毫懈怠。各專項工作推進組明責知責、擔責盡責,把專項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強化各組之間溝通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可持續的扶貧成效日益凸顯。

【數據】

自治區累計投入資金53.7億元,共新建和改擴建供水工程15317處,新打機電井4015眼,安裝淨水設備16.8萬余套,建成自來水工程2780處,農村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受益農牧民430萬人,解決了18.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加強低保制度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落實重病重殘“單人保”、低保貧困戶“漸退期”,全區40.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范圍,1.57萬貧困人口納入特困供養范圍,符合條件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范圍。

2016年以來,安排80%以上的國家和自治區林業重點生態建設項目到貧困旗縣,累計投入貧困旗縣國家林業重點工程資金38.1億元、國家公益林補償資金62億元,帶動8萬名貧困人口受益。

全區共下達中央補助資金79.6億元、自治區本級補助資金63.6億元,支持99.3萬居住在危房中的農村牧區貧困農牧戶實施危房改造,其中13.7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