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和諧,幸福赤峰的一張名片

2020年12月07日08:14  來源:內蒙古日報
 

從飛機上俯瞰,赤峰大地層巒疊嶂、丘陵起伏、峽谷相間、平地交錯。

“防洪及環城水系治理項目的建成,一下子將赤峰市防洪標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不僅極大地解決了城市防洪安全問題,而且切實改善了兩岸整體環境,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張名片,讓老百姓真正有了獲得感和幸福感。”說起眼前的防洪及環城水系治理,赤峰市中心城區河道管護中心主任李繼偉自豪地說。

赤峰市主城區內,錫伯河、半支箭河、陰河、英金河、海蘇溝等幾條河流穿城而過,但空蕩蕩的河道告訴人們,這裡是典型的水資源匱乏地區。赤峰水資源人均佔有量隻有851立方米,是全國人均佔有量的40%,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佔有水資源量1700立方米的警戒線。

長年缺水地區更應加倍提高防御水患意識,如何讓寶貴的水資源造福人民,成了亟需解決的一件大事。2016年,赤峰市下決心啟動實施了中心城區防洪及環城水系治理項目,在保証百萬人口城市防洪安全的基礎上,著力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打造水景觀、發展水產業,讓赤峰市發展插上綠色的翅膀,實現幸福樂居、幸福河湖的夢想。

2016年8月,赤峰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首次採取PPP模式實施的防洪及環城水系治理項目拉開帷幕,並在當年入選財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項目。赤峰主城區“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的夢想之舟終於啟航。

按照智能城市、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赤峰市水利局積極借鑒國內外自然河流生態修復經驗和做法,一改過去防洪工程“三面光”的建設模式,在40.8公裡環城水系中,僅設計了5.6公裡大型水面,其余35.2公裡河道均為節水型溪流生態子槽,兩邊護坡按照10年、50年和百年一遇的洪水位設計為三級階梯式擋牆,擋牆上又分別布局了20多種跌水和流水堰,其間採取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綠化,充分回歸自然,改變了過去硬化、白化、渠化方式,讓河道與城市人文、周邊環境相協調。

“經過治理,以往各種在河道內外私搭亂建的現象完全沒有了。按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我們對全部河道進行了圍封,並安裝了監控設備,可以實現高效執法。最大的好處是明確了水利部門在河道內的管理范圍,一勞永逸解決了岸線劃分、城市河道管理、城市防洪的責任問題。”望著水清岸綠的工程美景,李繼偉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如今,人們行走在柏油路鋪就的防洪堤上,遠看親水樓盤林立,近看各種灌木植被錯落有致,路燈等各種市政設施一應俱全,這裡已經成了濱河公園。來此休閑的人們或在彩色步道上悠閑漫步,或站在親水觀景平台上享輕風拂面看水波淼淼。

經過3年的精心建設管理,赤峰市環城水系得到根本治理,已經形成100公裡高標准堤壩、59公裡濱河公園、50公裡城市會客廳、100公裡自行車道和居民健身步道,以及42處總面積達1.18萬平方米的籃球場、羽毛球場、兒童活動樂園等健身場地,新增水面面積187萬平方米,水體規模達285萬立方米,形成河道生態區濕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栽種水生植物面積約15萬平方米,濱河綠化面積410萬平方米。

如今,該市中心城區河道已形成河、湖、塘、溪等多樣化的水形態,急流、灘地、河畔林、跌水和河心洲等河床形態間或其中,將中心城區河道打造成確保防洪度汛的安全河、改善濱水環境的生態河、提升河岸兩側開發價值的黃金河的綜合治理目標基本實現。(記者 張慧玲)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