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處的就像親人一樣”

2020年10月26日10:25  來源:內蒙古日報
 

  供暖那天,巴音巴特爾依舊像往年一樣,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務,來到爬榆樹嘎查和化工廠的兩個“互助幸福大院”,一邊體察屋內的溫度,一邊了解民情,這是他近5年來雷打不動的一項工作。

  巴音巴特爾是包頭市石拐區吉忽倫圖蘇木黨委書記,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家裡暖騰騰的,我這心裡也是熱乎乎的。” 蘇二女介紹說。

  “大院裡的衛生室挺管用,有個頭疼腦熱什麼的,根本不用去城裡看,就地治好了。” 居民張喜亮接著說。

  “大伙兒住在一起,有了拉話的人,再也不像以前那麼孤單寂寞了。” 居民趙治安說。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巴音巴特爾聽得認真,記得仔細。一天下來,厚厚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兩個幸福大院幾十位老人的心聲。

  石拐區吉忽倫圖蘇木地處陰山山脈腹地,各嘎查村零星分布,每個嘎查村人口少、農牧民老齡化嚴重等問題一直是困擾當地政府的一大難題。

  5年前,石拐區在吉忽倫圖蘇木爬榆樹嘎查建起第一個“互助幸福大院”,按照“拆舊搬新”的原則免費入住,旨在為紹卜亥嘎查、白菜溝村等60周歲以上居民解決“晚年幸福問題”,讓他們互相陪伴。同時,專門在每家門前建有一個小菜園,你家種黃瓜,他家種豆角……大伙兒你摘點兒我的,我摘點兒你的,共享蔬菜。

  可是,世世代代住慣了山溝溝的老人們一時半會兒難以接受,多數人不想離開舊居,怎麼辦?

  溝通、動員等一系列思想工作就主要落在了蒙漢兼通的巴音巴特爾身上。遇到蒙古族老人他就用蒙語講,遇到漢族老人就用漢語說。做對比、打比喻、講事實、擺道理,巴音巴特爾苦口婆心,不厭其煩。

  巴音巴特爾是一名蒙古族干部,他兒時以學習蒙語為主,上小學時,學校開設有國家通用語言課程,他被課本中的一個個故事深深地吸引,從此樂學不疲……

  2011年9月,34歲的巴音巴特爾成為恢復吉忽倫圖蘇木籌建組成員之一,后任吉忽倫圖蘇木達、黨委書記。

  說起動員留守山溝裡的農牧民搬遷到“互助幸福大院”,巴音巴特爾深有感觸:“要不是我熟悉國家通用語言和文字,這項工作就難做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做通了一部分老人的思想工作,他們逐步搬到了“互助幸福大院”,很快體驗到了滿滿的幸福。“與以前住的土房子比,現在這房子不僅有上下水,還集中供暖,24小時有熱水,簡直太方便了。”居民郝守忠老人說道。

  一傳十,十傳百,郝守忠等老人們的感受很快傳到了各嘎查村,其余的老人也你爭我搶地搬進了“互助幸福大院”。

  爬榆樹嘎查的“互助幸福大院”讓住進來的老人們嘗到了意想不到的甜頭,周邊的老人們也紛紛請求政府,滿足他們這一心願。於是,吉忽倫圖蘇木又快馬加鞭,在原化工廠職工宿舍的基礎上,改造建起了同樣條件的“互助幸福大院”,基本滿足了蘇木轄區5個嘎查村所有老年農牧民的居住需求。

  巴音巴特爾告訴記者:“掌握蒙漢雙語太重要了,它不僅能讓我的工作順利開展,也能為廣大農牧民造福,同時,還大大拉近了我與蒙漢群眾之間的距離。”

  他介紹說,在“互助幸福大院”,他經常鼓勵蒙古族老人多學習、多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和文字,這樣既有利於蒙漢鄰裡之間互助、共享,也能使他們真正成為一個團結友愛、其樂融融的大家庭。

  “的確是這樣,在幸福大院裡,我們蒙漢民族相處的就像親人一樣,特別融洽,這主要歸功於巴書記,他才是我們農牧民的貼心人。”張金銀老人說。

  目前,石拐區共有3家“互助幸福大院”,所有居住在這裡的蒙古族老年人都會流利、順暢地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和文字。

  說起發展,巴音巴特爾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近年來,在我和其他蘇木干部的帶領下,吉忽倫圖蘇木通過實施土地流轉、種養殖相結合等措施,全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以產業美帶動鄉村美、村民富的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子。今年,各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均有望達到20萬元以上。”(記者 劉向平 實習生 黃瑞)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