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使命擔當 激活內生動力——中國移動內蒙古公司的扶貧答卷

2020年10月20日11:40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身處祖國北疆,中國移動內蒙古公司聚焦自治區深度貧困主戰場,承接自治區及盟市各級黨委政府扶貧點114個,累計投入資金17.36億元。2011-2020年共使用對外捐贈資金722.58萬元,幫扶項目177個,派出95名政治過硬、素質高的扶貧干部深入開展駐村扶貧工作。針對定點扶貧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后、扶貧對象人口分布廣、數量大、貧困程度較深、致貧原因多樣化等特點,因時、因地、因人精准謀劃、精准施策,找短板、補弱項,以基層黨建帶動扶貧,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服務,“輸血”+“造血”雙管齊下,助力扶貧工作深入、精准、扎實推進。

理念先行 緊密壓實扶貧責任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中國移動內蒙古公司始終恪守“實干、學習、嚴謹”的理念,黨委牽頭成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研討扶貧方案、指導和細化扶貧工作分工,做到責任到人、壓力到肩。由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擔任“總指揮”、相關部門及盟市分公司作為“主力軍”、駐村干部作為“生力軍”、派出單位做好“堅實后盾”,形成有主有次、協同配合、目標一致、齊抓共管的扶貧工作責任格局。在扶貧項目確立、扶貧資金使用、派駐扶貧人員、考核扶貧成效上,高標准定位、精准化實施,及時根據扶貧工作任務開展培訓,精准提升駐村干部工作能力和脫貧技能。

為了進一步全面壓實扶貧責任,2019年成立6個巡察組面向12個分公司開展全覆蓋巡察,針對扶貧政策和工作落實情況以及扶貧項目、資金的管理情況進行檢查、通報並限期整改,切實把壓力傳導到位,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到位。2020年全面開展對外捐贈資金及項目管理自查,緊緊圍繞扶貧管理工作重點,建立和完善“一清單、兩檔案、一報告”制度,堅持問題導向,精准查擺問題,加強捐贈資金及項目管理。

2019年,內蒙古移動扶貧工作辦公室督導組在通遼市奈曼旗實地檢查扶貧項目水井通水情況。任靜 攝

聚焦靶心 持續推進通信網絡建設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部分牧區嘎查處在半荒漠、半草原的地理環境中,常年風沙不斷、凍土期長,基站建設困難重重。但為了助推深度貧困地區全面信息化建設,逐步消除數字鴻溝,內蒙古移動的駐村干部帶領網絡技術人員反復實地考察勘測,全力解決貧困地區的通信難題。截至目前,在農村區域累計建設4G基站1.87萬個,行政村4G網絡覆蓋率達89.5%,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4G網絡覆蓋率達94.3%,建檔立卡貧困縣行政村覆蓋率達93.7%。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決策部署,積極承擔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任務,2016年至今,在家庭寬帶及4G網絡方面累計投入2.82億元,解決了724個行政村的家庭寬帶接入及438個行政村的4G網絡覆蓋問題。近年來,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縣的通信網絡建設投入,至2020年底,貧困縣行政村4G網絡覆蓋率將達到94.6%,超過全區行政村4G網絡覆蓋率均值。

2020年,內蒙古移動為國家級貧困縣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投資300萬元,徹底解決了全縣26個貧困村的信號差、通信難問題,網絡人口覆蓋率超過99.8%。楊敬軒 攝

為了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移動通信網絡的便利,內蒙古移動持續開展網絡公益工程,從2017年8月開始,推出多項通信扶貧專項資費,通過扶貧專屬套餐、優惠流量疊加包、贈送流量語音產品、套餐折扣優惠、單寬帶打折等,全面滿足貧困戶的通信使用需要。截至2020年8月,累計惠及建檔立卡貧困用戶數10.11萬戶,讓利金額達3976.43萬元。

扶志扶智 用心打造“造血煥活”新前景

“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的“三有”要求是脫貧攻堅的關鍵目標。扶貧還需 “志”“智”雙扶,脫貧還需“志”“智”雙立。內蒙古移動在扶貧工作中,堅持因地制宜,與當地特色產業結合,著重幫助發展貧困村集體經濟,推廣“造血型”產業扶貧項目。

在興安盟哈日楚魯嘎查,內蒙古移動的扶貧隊伍經過調研發現,黑木耳養殖因其市場需求量大、經濟效益較高、便於管理、勞動強度小、成本低等特點,是最適合在農牧貧困地區廣泛推行的產業扶貧項目。因此,主動牽頭建立“黑木耳養殖基地”,並採取區公司、盟市分公司、派駐扶貧地區扶貧人員“三級聯動”的管理模式,從建設基礎設施、培訓生產技能、成立專業合作社、全程跟蹤指導等多方面入手,幫助貧困戶開展黑木耳養殖,精准有效助力當地村集體經濟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哈日楚魯嘎查“黑木耳養殖基地”年產干木耳4000公斤以上,帶動周邊村鎮34戶貧困戶、百余貧困人口脫貧,該扶貧項目也獲得地方政府肯定,成為當地脫貧產業標杆典范。

內蒙古移動積極推動當地黑木耳產業發展,現在黑木耳種植已經成為扎賚特旗特色產業之一。圖為哈日礎魯嘎查牧民收獲木耳。魏新民 攝

當地駐村干部趙志強說:“為了更好地帶動大家脫貧致富,我們與村‘兩委’、鎮結對幫扶干部對每戶的產業進行落實,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將產業政策精准落實到戶、到人。除了黑木耳養殖外,還根據各家各戶的情況,推薦大家進行牛、羊、驢等牲畜養殖,多產業發展,共同加快脫貧進程。”

除了產業扶貧,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精神,內蒙古移動充分發揮自身、員工、渠道等多方作用,自2019年起將扶貧產品納入員工福利採購目錄,與貧困點簽訂採購合同採購扶貧產品200余萬元,上線本地扶貧商品40余款,動員社會力量採購扶貧產品,為貧困群眾拓寬扶貧產品銷售渠道,加強宣傳引導,促進增產增收,切實幫助解決扶貧產品“產、供、銷”的一系列問題。

關懷民生 全力解決貧困戶后顧之憂

脫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衣、食、住、行、醫、教、業等全方位的幫扶,最終目標是讓貧困戶過上一種體面、有尊嚴、有希望的生活。貧困地區通常地處偏僻,基礎設施差,教育、醫療更望塵莫及。為了更加科學務實地做好扶貧工作,內蒙古移動在發揮通信網絡基礎建設主營優勢的同時,同樣關注當地的其他基礎設施和民生幫扶。

針對部分村部年久失修、辦公設備老化等問題,投入扶貧資金,為村部建設辦公用房、值班室,購置辦公用品,同時在村室周邊建設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廁所、飲水建設等開放式服務場所,給群眾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條件。關注孤寡老人、失學兒童及貧困家庭就醫等貧困群體,積極與政府和各慈善機構團體密切合作,為特困群體提供生活保障幫扶。針對很多鄉村小學師資力量不足,大部分學生為留守兒童或單親家庭,平時課程內容較缺乏豐富多彩的素質與科普藝術類課程等現狀,啟動“志智雙扶助脫貧——‘和苗’鄉村助學公益行動”項目,因地制宜地為鄉村小學的孩子們帶去科學、通訊、互聯網、手工、藝術、健康、安全等鄉村教育相對缺乏的知識課程,幫助他們開闊視野、認識世界。在深入村部幫扶、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過程中,積極開展結對共建黨支部等活動,帶動貧困地區黨支部在思想上、行動上先動起來,起到引領、示范、帶頭作用。截止目前,扶貧領域黨建和創項目17個,結對共建貧困地區黨支部24個。

2020年中秋國慶雙節,內蒙古移動第三志願服務隊來到烏蘭察布卓資縣六蘇木學校開展“和苗”鄉村助學公益行動活動,為孩子們捐贈秋季校服、書籍、文具等,為孩子講解中秋、國慶的來歷,帶領孩子們制作燈籠。趙麗敏 攝

烏蘭察布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鎮大哈拉村支部的徐書記對記者說,“內蒙古移動的扶貧干部邢愛平一到我們大哈拉村,就走村入戶,熟悉18戶貧困戶的情況,親切地跟他們拉家常,了解他們的困難和意願。年初,了解到大哈拉部分機井水泵老舊頻出故障,直接影響農田灌溉后,多次實地查看問題水井,帶著移動公司的人,為我們更換水泵10台,解決了9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農民的農田灌溉問題。除此之外,針對各種具體問題制定幫扶計劃,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讓老百姓真的住上了新房、穿上了新衣。”

在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右旗,內蒙古移動扶貧干部積極參加旗政府扶貧工作隊,深入克爾倫蘇木白音查干嘎查貧困戶斯冷巴布家宣傳異地搬遷政策。經過多次溝通,貧困戶由居住的棚車搬遷至新磚房。扶貧干部還積極聯系相關部門為貧困戶安裝太陽能光板、淨水設備,改善生活質量。代薩日娜 攝

內蒙古移動定點幫扶的興安盟作為自治區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52萬人,其中因病致貧、返貧人口佔比63.4%。為減輕貧困人口醫療負擔、緩解特、慢性病患者救治壓力,內蒙古移動依托自治區“健康內蒙古”活動方案及盟委行署要求,聯合當地衛計委、扶貧辦等部門開展了“貧困家庭藥品公益補助工程”,為興安盟內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免費發放“健康扶貧醫療卡”,可在全盟指定門診藥店購買600余種常見藥品。為每戶貧困家庭免費安裝移動寬帶,通過移動網絡與智能醫療平台“掌中醫院”相連接,可實現盟市三甲醫院遠程挂號、醫療查詢、健康咨詢等服務,充分享受專家名醫等核心醫療服務資源,助力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共享。

在興安盟,中國移動“掌中醫院”平台可實現盟市三甲醫院遠程挂號、醫療查詢、健康咨詢等服務。圖為醫生通過信息化系統了解病人歷史病例並進行問診。魏新民 攝

自2016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內國家重點貧困旗縣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貧困發生率不斷下降。2020年3月4日,自治區宣布最后20個國貧旗退出貧困旗縣序列,至此,全區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退出。

喜人的數據,凝聚著內蒙古自治區所有脫貧攻堅戰士們的心血。脫貧攻堅,更是內蒙古移動人的心中事、心中石。正是這份責任感與緊迫感,讓他們不畏艱險,鏗鏘有力地帶領貧困群眾在脫貧的道路上勇往無前。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中國移動內蒙古公司將以更加堅定的責任擔當、更加有力的扶貧措施、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繼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再添一份力!(鄭智軍、劉靜)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