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已有了涼意,而在大青山腳下的甲蘭板村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甲蘭板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賈永柱一邊和村民們將採收的辣椒裝袋,一邊向記者介紹:“我們的辣椒銷售走的是訂單路線,企業開展消費扶貧,做到產銷對接,確保群眾種得出、賣得好、能增收。”
“大娘,我們這是山林自然放養的土雞產的蛋,綠色新鮮,價格優惠。”前不久,在賽罕區大學西路街道四千米社區,消費扶貧進社區活動正在進行。亞麻籽油、有機土豆、燕麥胚芽米等多種特色農副產品琳琅滿目,供現場居民挑選購買。社區居民紛紛採購自己喜歡的產品,用消費助力扶貧,也享受到了優質產品和實惠價格。
消費扶貧是社會各界通過消費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產品與服務,幫助他們增收脫貧的重要方式,是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和舉措。
為了帶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呼和浩特市堅持把消費扶貧作為重要抓手,把消費扶貧作為推動產業扶貧、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高位謀劃、高效推動,確保消費扶貧各項舉措能落地、見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消費扶貧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扶貧產品2.13億元,較去年全年銷售翻了一番。
“我們清水河縣擁有內蒙古優質雜糧產區的產地優勢和綠色天然的種植環境,通過我們本地的龍頭企業收購貧困戶的農產品,可以幫助更多的清水河縣貧困戶脫貧,在這裡我呼吁大家購買我們的扶貧農產品,為扶貧事業貢獻力量!”在某平台的直播間,清水河縣縣長亢永強正在做帶貨直播。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建立領導干部直播帶貨機制,各級領導干部走進直播間,變身“網紅主播”,代言貧困地區農產品,為當地綠色優質扶貧農產品直播帶貨,傾情助力消費扶貧。
除了將消費扶貧納入年度脫貧攻堅考核范圍,作為扶貧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外,呼和浩特市健全完善機關、企事業單位“以購代銷”機制,明確要求各級預算單位、市直企業預留本單位食堂採購農副產品總額的30%左右,定向採購扶貧產品。聯合發改、商務等10家單位,每月通過報紙、廣播、微信、微博等媒體平台向社會發布消費扶貧倡議書,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消費扶貧,助力脫貧攻堅。同時,進一步整合市直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軍警部隊、“百企聯百村”幫扶力量,積極參與“五進”和開展“點對點”消費扶貧工作,採取“以消代幫、以購代幫、以買代捐”的方式,累計銷售農產品4318萬元。
在呼和浩特市房地產交易中心大廳,市民王雪梅通過手機掃碼從一台特殊的消費櫃裡買到一瓶沙棘飲料,說它特殊是因為裡面的商品全部來自貧困地區。
在呼和浩特市的很多社區、商超等地都能看到這樣的消費扶貧專櫃。為了幫助貧困地區產品走出產地,呼和浩特市積極推進消費扶貧專櫃建設,組織開展專櫃進機關、進社區、進商超等活動。目前,200台消費扶貧智能櫃安裝完成並投入使用,當月銷售額11萬元。此外,開通銀聯雲閃付呼和浩特專區,借助雲閃付全國3億用戶資源,向全國銷售呼和浩特地區扶貧產品,進一步拓寬社會購買扶貧產品的便捷渠道。
“京東商城中國特產·呼和浩特館”、敕勒川農博商城、蒙清“一座橋”……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堅持把電商作為推動扶貧的重要抓手,開通了18家電商平台,通過線上品牌推廣、線上線下互動營銷、特色扶貧產品直播推介等多種形式,形成了“政府推動、企業主導、社會參與、品牌帶動、產業支撐”的發展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5個、縣級物流倉儲中心5個、鄉村電商服務站231個,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同時發揮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定點幫扶和京蒙扶貧協作的資源優勢,開展直播帶貨等活動,積極推動農產品對京銷售工作。今年以來,已“幫銷代銷”各類農產品318萬元,“以購代銷”武川縣農特產品1196萬元。並通過拓寬銷售渠道上線京東中國特產·武川館,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脫貧成果的影響。
首府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創新機制”模式 ,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消費扶貧,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脫貧,推動全市消費扶貧工作不斷做細做實,為高標准、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記者 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