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同心共繪幸福生活畫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之興安盟篇 

2020年10月16日09:43  來源:內蒙古日報
 

金秋時節,大地流金。漫步在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敖包山農旅融合示范區,滿眼都是隨風起伏的稻浪﹔登上觀景台俯瞰,遠處“興安盟大米、內蒙古味道”彩色稻畫清新別致,展現出誘人的品牌形象。

家住敖包山稻田公園附近的義勒力特鎮幸福嘎查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可新此時也正在自家庭院裡忙活著,給水稻鋤草、喂牛羊,“生活越來越好,除了種地我還養上了牛和羊,農閑的時候到雙特米業干點活,一天能掙100多塊錢。”

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依托天獨厚的綠水青山“金鑰匙”,以敖包山為核心區,打造農旅融合田園共同體,走上鄉村振興快車道。而這僅僅是興安盟踐行新發展理念,踏上高質量建設全面小康的一個縮影。步入新時代,興安盟各族干部群眾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千方百計謀發展,凝心聚力搞建設,真情實意促團結,經濟社會和群眾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個活力迸發的興安盟,正在北疆大地上展現幸福生活變遷的美好畫卷。

沐浴黨恩謀發展

興安盟,是新中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政權——內蒙古自治政府的誕生地。在近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蒙、漢、回、滿、朝鮮等38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比例佔48%。就在幾年前,還是一個“少邊窮”地區的興安盟,今天是如何實現華麗轉身、走上全面小康之路?

這答案在頂層設計的落地有聲中。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抓好學習、准確領會,是興安盟貫徹落實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第一粒扣子”。上黨課、作宣講、搞研討﹔說心得、談體會、開座談……興安盟從上到下部署、由點到面踐行,一次次學習、一項項舉措、一次次推動,落棋弈子,切中肯綮。

這答案在干部群眾的統一認識中。記者來到科右前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時,一場關於《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理論宣講正在進行。屋外,是連綿細雨﹔屋內,卻是聚精會神,60多位黨員群眾代表圍坐在一個個方桌前全神貫注地傾聽,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學了總書記的講話很受鼓舞、干勁十足,下一步怎麼走我們就有方向了。”“吃透中央精神、時刻對標對表,搞清楚‘干成什麼’‘怎麼干’,我們才不會走彎路、不會錯失良機。”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興安盟已經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共識。

這答案在脫貧群眾的幸福生活中。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常勝移民新村王志玲一家4口曾一直住在破舊的老房子裡,2017年,在鎮政府的幫助下,她和其他貧困戶們一起搬進了新村聚居點,開啟了新生活。王志玲喜笑顏開地說: “搬了新家,政府還給我們產業扶持資金,讓我們發展產業。剛開始我買了19隻羊,每年光羊的收益就有2萬元,繁殖到現在已經有百十來隻了,家裡還有30畝地。沒有黨和政府,就沒有我現在的好生活啊!”

在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鄉,一位老黨員告訴我們:當年黨領導興安人民干革命、搞建設、謀發展,今天又帶領興安人民脫貧攻堅,派干部、給資金、送科技、幫項目,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在的好日子。在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村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脫貧不忘總書記,致富感謝共產黨!”

逐夢小康共奮進

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也是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關鍵。近年來,興安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的殷殷囑托,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加快發展的使命感,全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眾。

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代欽塔拉嘎查黨支部書記郭海玉,在政府的扶持下,帶頭成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他們的幸福生活也隨著《楓葉紅了》被搬上了熒屏。

蒙繡是蒙古族特有的刺繡技藝。巴彥呼舒鎮烏遜嘎查的繡娘白喜榮現在干完農活兒的時候就耗在刺繡上。她拿著《花開牡丹》蒙古族刺繡圖紙興奮地對我們說:“現在,每年僅刺繡一項就增加1萬多元的收入。”201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科右中旗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和祥瑞刺繡扶貧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建起王府刺繡扶貧車間,採取“企業+協會+基地”的發展模式,讓289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提高了2000元。眼下,這個旗2.1萬多名農牧民從事刺繡工作,在針線交錯間繡出了花樣的美好生活。

“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近年來,興安盟爭取少數民族發展資金4.3億元,全面落實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的差別化政策,重點扶持少數民族聚居區實施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民族醫藥、民族特色產業建設等項目,不斷夯實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行走在興安大地,隨處可見民族團結進步的標語,隨處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欣欣向榮景象。

走進科右中旗巴彥敖包嘎查的民俗館,展廳木門上釘著傳統的漢地鉚釘,旁邊的窗戶雕花卻是蒙古族風格﹔展廳內既有漢族喜用的獨輪車,也有蒙古族常用的勒勒車﹔既有漢族的二胡,也有蒙古族的四胡和馬頭琴﹔刺繡花紋更是蒙漢圖案都有……“歷經多年的相處融合,如今這塊土地上各民族已難分彼此,大家的共同願望就是齊心協力,把家園建設好。”科右中旗旗委書記白雲海說。

在科右前旗的興科社區服務中心,寬敞的排練大廳裡琴聲悠揚,身穿民族服裝的居民正在排練安代舞。這個建成於2008年10月的社區,下轄11個住宅小區10580名居民。其中少數民族居民佔52%,進城牧民佔到31.2%。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習慣了草原上的自由,本來擔心進城后沒有場地,誰知在社區服務中心裡,一樣找到了這份快樂。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不僅傳承和發展了民族傳統,更提升了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和自豪感,讓小康生活的成色更足、質量更高。

在興安盟各地,大部分干部群眾都會講流利的漢語和蒙古語,倘若不是各自說出民族,根本分不清誰是漢族、誰是蒙古族。

“團結是不變的初心,幸福是永遠的追隨……”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如陽光、空氣般融進興安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在各民族群眾的血液裡。各民族守望相助、團結奮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成為興安盟穩定發展的基石。

綠色發展譜新篇

綠色,生命與希望的象征,是全面小康的底色,也是興安盟的立盟之本、發展之基。

“以前,我們曾經守著好山水,過著窮日子。”說起過去的生活,63歲的科右前旗大石寨鎮三星村村民孫顯富直搖頭。可是自打鎮裡打造面積5.1萬畝集中連片林果長廊,建起年產鮮果汁500噸的果汁加工廠和年貯存400噸鮮果的保鮮庫,老孫的“錢景”來了。“100畝果樹、110畝苗木,這座‘花果山’每年給我家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吶!”

生態飯才是長久飯。科右前旗綠色發展下的產業探索,讓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的同時也產生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更印証了生態就是興安盟最大的潛力和優勢。

綠水青山的回歸,也為科右中旗“做好牛文章”增添了產業良性發展的基礎。“以前沙化、鹽鹼化嚴重,養的羊也多,草場退化,有風就起沙,出門就是荒野漫漫。最多的時候養羊200多隻,但一年收入也就5萬多元,現在養牛12頭,加上30畝地,一年收入最少也十來萬。現在生態環境也明顯改善,住的也舒心了。”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好特老艾裡村民朱劉山一見到記者就滔滔不絕地說起來。生活環境改善了,收入增多,朱劉山推倒了原來的土坯房,蓋起明亮的磚瓦房,圍著房子周圍種植的農作物,風起綠蕩漾,一派田園風光。

生活富了,“牛文章”寫得更有勁兒了。近年來,科右中旗緊緊圍繞興安盟“兩米兩牛”的產業思路,將肉牛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7.3%下降到目前的0.13%,“牛文章”牽住了科右中旗脫貧奔小康的“牛鼻子”。

阿爾山市是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盡管遭受疫情影響,這裡的旅游季並不冷清。在阿爾山市白狼鎮林俗文化公司的樹皮畫制作車間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白狼樹皮畫傳承人李艷紅正在埋頭剪貼制作“金陵十二釵”肖像畫,一個個體態婀娜的佳人躍然畫上,栩栩如生。“現在游客來得多,我們純手工制作的樹皮畫供不應求。”公司副經理賈志嶺告訴記者。

“早就從板夾泥房搬進新樓啦。廚房用的都是電器,還能洗熱水澡,上廁所也不用去外面了。”放下斧頭、鋸子,拿起鐵鍬和鎬,砍樹人變成了護林員,伊爾施鎮林業職工郭永財對眼下的日子心滿意足。“阿爾山旅游越來越火了,現在飯店每月淨利潤1萬元左右,下一步我還准備擴大經營規模。”通過開特色飯店快速脫貧致富的趙國強喜上眉梢。

好生態也能富口袋。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受益良好生態環境,轉型后的阿爾山市全域變景區,紅色游、鄉村游、民俗游,美麗經濟風生水起,貧困人靠吃生態飯脫貧,2019年正式退出國貧旗縣序列。

傾力而為,必有斬獲。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重,堅持走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脫貧致富新路,興安盟各地正展現出“綠富同興”的好光景,老百姓的日子正越過越紅火。

“天上有美麗的白天鵝,地上有哺育我的洮兒河,稻浪草浪繞氈房,羊鞭趕著白雲朵……”如今的興安盟天藍、地綠、水清、景美,每一位來到這裡的人都發出嘖嘖稱贊:北國風光、江南盛景。美麗山水間、興安大地上,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一曲綠水青山與鄉村振興的和諧樂章正在激昂奏響。(記者 胡日查 安華祎)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