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以文明實踐雕琢文明之美

2020年10月10日08:49  來源:內蒙古日報
 

  “姐妹們,咱們今天主要講杏花的繡法,繡杏花的重點是花瓣一定要圓,刺繡針法是從外到內,顏色也是從外到內由淺變深……”10月7日,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烏遜嘎查蒙繡產業實訓基地內,嘎查蒙古族刺繡志願服務隊隊長王金蓮正和幾個姐妹圍坐在一起熱烈討論針腳的走向和色彩的搭配。

  作為嘎查的金牌繡娘,給大家講解刺繡針法、進行刺繡授課志願服務已經是王金蓮的日常工作。“平日裡,我們刺繡志願服務隊,走村竄屯動員婦女姐妹們利用空閑時間從事刺繡,增加收入,同時組織大家參加各級培訓班,提高刺繡技能。”王金蓮一臉自豪地說,現在嘎查已經有500多人次參加過刺繡培訓、考核、評級,65名成手繡娘年收入達到2000元至8000元不等,最高的一年賺到了2萬元。

  烏遜嘎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是科右中旗第一個揭牌的嘎查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由20位繡娘組成的蒙古族刺繡志願服務隊,用“繡花”功夫,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融入百姓生活,走進百姓心田,不僅“繡”出了烏遜嘎查近百名“技能型婦女”,更是走出了一條傳承民族文化,拉動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以文明實踐雕琢文明之美。

  眼下,4900多支志願服務隊伍、15萬余名志願者,成為興安大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到處流動著最美“志願紅”。文化文藝志願服務隊、移風易俗志願服務隊、“屯不錯”鄉村治理服務隊、“紅袖標”義務治安巡邏隊,各類文明實踐活動如火如荼開展。近年來,興安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形成了自上而下逐級落實和自下而上逐級反饋的服務模式,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黨群服務中心、基層社會治理等工作有機融合,使宣傳、組織、政法等部門的政務和服務功能進行有效整合,實現了“一篇文章、相互借力、能統盡統、能融盡融”。

  6個文明實踐中心、50多個文明實踐所、800多個文明實踐站以及200多個文明實踐陣地遍布全盟各個角落,以理論宣講、教育服務、科技科普服務、文化服務、健身體育服務、媒體服務“六大平台”為基礎,聚焦群眾所需所盼,形成資源共建共享,服務統籌推送的“一盤棋”格局。同時,建立以各級黨員干部為主體的“8+N”志願服務隊伍,適時調整完善服務內容和項目,精准開展智志雙扶,在服務群眾中深入踐行人民至上的理念。

  “每次上課,我們村部就座無虛席,空地也是站的滿滿當當的,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很愛聽,都能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說起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突泉縣突泉鎮東發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揚總是贊不絕口。東發村曾是深度貧困村,如今卻大變了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宣講方式,將脫貧攻堅、鄉風文明、種養科技等政策知識“第一時間”送到群眾身邊,引導有思想有技術的百姓群眾,通過發展特色庭院經濟提高家庭收入。

  “身邊人說身邊事、百姓話說百姓事、大白話說天下事”。在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興安盟堅持“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以線上線下學習講堂為主陣地,探索分眾化、精准化宣傳宣講,讓黨的創新理論家喻戶曉、耳熟能詳。新時代講習團、草原學習輕騎兵等隊伍沉到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百姓家中,幫助農村干部群眾了解政策、掌握政策。通過同上一堂課、舞前10分鐘理論串燒、百姓金話筒、好來寶、烏力格爾等表現形式,使群眾一聽就懂、一學就會。

  拓展服務領域,激發內生動力,提高脫貧質量,文明實踐正逐步成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新動力。針對脫貧致富門路不多的問題,興安盟把駐村書記、扶貧隊員、青年創業者、返鄉大學生等志願服務群體變成增收帶富的主力軍。引導他們在電商節、賽牛節等本地節慶活動中試水“網紅經濟”,為“藏在深山無人識”的興安盟農產品代言。科右中旗培訓的產業指導員隊伍,先后為2800余名貧困群眾提供蒙繡咨詢指導,幫助他們年增收近2000元。

  創新引入“企業+”模式,全盟50多家大中小企業無償為文明實踐活動提供服務保障,幫助開展各類培訓,指導就業創業,為志願者提供嘉許獎勵,不僅為志願者增添了服務動力,更讓盟內企業有了回饋社會、奉獻愛心的廣闊舞台。

  愛國愛鄉、禮儀禮節、誠信友善、孝老愛親、健康生活等群眾性文明內蒙古“十大行動”,引領鄉村新風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村、扶貧政策宣講進村、烏蘭牧騎巡演進村、脫貧典型故事分享進村,群眾在多姿多彩、喜聞樂見的活動中獲得精神滋養、增強精神力量。開展鄉風評議、搭建“便民食堂”、建設“文明團結超市”、推行“積分爭星”,一系列舉措推動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細化升級,形成了“好人好事有人夸、壞人壞事有人抓、 新風正氣傳得開、陳規陋習必須改”的生動局面。

  文明實踐的群眾屬性決定了文明實踐必須牢牢植根於人民。興安盟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烏蘭牧騎精神”,組織機關干部扎根基層,深入開展志願服務。全盟90%以上的在職黨員都參與到志願服務中,“黨員進社區”“黨員入戶周”“文明實踐大集”,以活動為媒介,密切了與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組織帶、黨員干部帶、先進典型帶,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文明實踐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在解決思想困惑和實際困難中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 胡日查 高敏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