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釋放科爾沁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蘊

——通遼市打造“品牌通遼·品牌文化”系列綜述(四)

2020年09月15日10:22  來源:通遼日報
 

  科爾沁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通遼最響亮的品牌。近年來,通遼市把“科爾沁”作為通遼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標志,充分挖掘、凝煉、提升其內在品牌價值,在城鄉建設、產業產品開發、文化傳承保護等方面多維度體現“科爾沁”元素,讓“科爾沁”成為展示通遼形象的亮麗名片,讓科爾沁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蘊得到充分釋放。

  培育標志性地域品牌

  源遠流長的科爾沁文化滋潤著美麗的科爾沁草原。

  哈民遺址和南寶力皋吐遺址使科爾沁史前文化向前推進了5000多年,“龍化州遺址”是契丹遼王朝的龍興之地、成吉思汗把這片寶地封給了胞弟神弓哈薩爾,孝庄文皇后誕生在這片草原……在歷史長河中,“科爾沁”孕育形成了獨具地域特點、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地區標識,是寶貴的無形資產。

  今年4月28日,中國·第二十二屆草原文化百家論壇暨科爾沁歷史文化高峰論壇在通遼市舉行。200余位來自國內高等院所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著名藝術家、旅游文化及金融業界人士匯聚一堂,圍繞“科爾沁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主題,多角度、跨領域開展了精彩紛呈的演繹與交流,進一步挖掘了草原文化特別是科爾沁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精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共識。活動期間,“科爾沁歷史文化國際研究中心”舉行了揭牌儀式,標志著孕育科爾沁歷史文化的通遼又添一個重要文化符號。

  多年來,通遼市不斷弘揚地方特色文化,提升軟實力。制定了《科爾沁文化(通遼)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2019—2025年)》,對科爾沁文化歷史淵源,科爾沁文化定位、特點、保護意義、2019—2025年保護計劃等進行了全面闡述。

  今年,通遼市對文化事業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和謀劃,組建了內蒙古科爾沁文化旅游集團公司,積極制定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鼓勵政策,聚焦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傳承保護文化資源、匯集優秀文化人才,與各方知名機構、專業組織、領軍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務實合作,努力讓科爾沁文旅品牌更有內涵、更富吸引力。

  如今,科爾沁500公裡風景大道已成為通遼又一張亮麗的名片。風景大道以國道304線為主軸,以科爾沁文化為內核,沙漠、森林、草原、濕地、工礦、農田、人文、民俗等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80余處景區景點連點成線、串珠成鏈,串聯起全市80%的文化旅游資源。

  培育標志性文化品牌

  文化是提高城市軟實力的核心,是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

  通遼市是全國和自治區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少數民族地區,素有中國安代藝術之鄉、科爾沁民歌之鄉、中國烏力格爾之鄉等美譽,安代舞、烏力格爾、蒙古族四胡音樂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嘎達梅林》、民間音樂《科爾沁敘事民歌》等19個項目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保護和培育好通遼的標志性文化品牌,通遼市在市文學藝術研究所基礎上成立通遼市非遺保護中心,各旗縣市區依托當地文化館、文化研究室或局內設機構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同時,深入挖掘草原文化深厚底蘊,實施“名家、名作”培育工程,推動科爾沁民歌、哲裡木版畫、烏力格爾、安代等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更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推向市場、做成產業、打響品牌,更好服務大眾需求,提升文化傳播價值。

  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3項、自治區級55項、市級178項(包括擴展項目31項)、旗縣級項目42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2人、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82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5人、旗縣級代表性傳承人555人。全市已建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傳承基地)72個。2019年,命名科左中旗為通遼市蒙古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旗,市烏力格爾藝術館、市民族歌舞團等15家單位為通遼市蒙古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傳習所)。全市有市烏力格爾藝術館、庫倫旗安代博物館等69個非遺類館(室)。

  今年,通遼市將以開展科爾沁(通遼)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為總抓手,開展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就業坊建設工作,深入推進非遺進景區、廣場活動,探索非遺進景區、廣場常態化演出機制。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舉辦少兒版畫藝術節、草原婚禮節、麥新文化節、孝庄文化節、雙合爾·楚古蘭、安代藝術節、諾恩吉雅文化節、烏力格爾藝術節等品牌節慶活動,不斷提升文化品牌影響力。

  如今,庫倫旗“安代藝術節”等眾多節慶活動,大大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哈薩爾聖地與深圳華僑城合作,利用哈薩爾大劇院,做餐秀型實景演出。奈曼中國東部影視城建設項目成為集影視劇拍攝、沙漠文化旅游度假、休閑、攝影、繪畫、溫泉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娛樂區。(記者 管煒)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