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態引入城市 讓城市融入自然

——呼和浩特市全力以赴建設美麗草原都市

2020年08月24日08:51  來源:內蒙古日報
 

青城公園一角。

動物園一景。

滿都海公園荷花。

敕勒川公園。

大黑河。

自治區黨政辦公區周邊景觀。

生態停車場。

生態優先 用先進理念打造美麗城市

今年,呼和浩特市園林建設服務中心通過不斷學習借鑒先進城市的經驗和做法,在綠化建設思路上進一步拓展,實現了建設理念的提升、建設思路的改變和建設水平的提高,為建設更高品質的首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建設更加宜居的首府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生態優先,適地適樹、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引領,牢固樹立起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宜樹則樹、宜花則花、宜草則草的原則,通過透景留白、營建花田花海等多重手段,營建疏林草地,著力打造層次豐富、地域特色鮮明的美麗草原都市。

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營造自然景觀。依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根據當前發展現狀,多做減法,收縮種植陣地,不再種植特別是不適宜在城區內的喬木。同時對園、街密植區域以及需要補充區域進行雙向均衡調整,大量補充草類、花卉類等植物品種,讓現有植被恢復層次感,形成疏朗通透、疏密有度的效果。構建物種協調、景觀鮮明的城市綠地系統,打造以草原風貌為主的自然景觀。

進行本土化節約型園林建設,突出地域風貌。通過推廣應用鄉土物種,加大本土化、自然化植物的運用,優化配置草、花等植物品種,打開透景線,打造以草為底色,草、木、花、灌、樹合理配置的綠地系統,同時在機場路沿線播種適應性強的牧草品種,打造開敞舒朗的優質門戶景觀,突出體現地域風貌特色。

加大科研力度,實現科學建綠、興綠。走研學助力、科學建綠、科技興綠之路。科學篩選園藝景觀配植物種,致力於呼和浩特市苗木配植分布地圖的繪制以及呼和浩特市園林園藝配植導則編制工作。加大園林綠化建設科研力度,深入開展植物病虫害防治和耐寒、耐陰鄉土野生植物的引種馴化研究,建設國家冷涼花卉資源圃及引種篩選繁育推廣實驗室,倡導栽植節水耐旱耐寒的鄉土物種,構造健康可持續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

規劃先行 構筑科學的城市空間布局

經過多年的發展,呼和浩特市逐步構筑起以山為屏,路為骨,水為肌,城市楔形綠地與城市公園為血肉的“多層次、多格局”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框架。城市外圍以大青山為天然屏障和綠色背景,同時城區內按照一山一川一城,一園一特色,一街一風貌的原則,整體串聯全市景觀道路,構筑起系統的城市道路綠化網絡,近5年內累計完成新建道路綠化建設60余條,完成全長65公裡的二環快速路及8個互通立交和8個出城口景觀建設,逐步構建起科學的城市道路綠化網絡。並且通過大小黑河生態景觀改造提升工作,打造沿河盛景,營建呼和浩特市水系生態景觀。

重視城市綠地的規劃與設計,抓好建設統籌。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要堅持把規劃與設計放在首位,牢牢把握住全市綠化建設“一盤棋”的工作思路,發揮行業龍頭引領作用,加強與城市管理相關各部門的協作,形成建設管理合力,全面統籌推進城市各項建設工作。同時將山水引入城市,將城市道路、公游園、環城水系、花海及城市重要節點的景觀建設融為一體、相互呼應,同時注重喬、灌、草、花的合理配比,優化調整現有綠地物種,使景觀建設和城市建設融為一體,各類園林園藝景觀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一個有生命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對於城市的綠地生態系統的建設由中心專業科室進行嚴格把關,指導市四區園林部門開展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工作,為全面建設科學有序的城市綠化體系奠定基礎。

關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抓好綠地建設。關注人民的需求,將城市建設回歸到人民對城市最本質的要求和需求,以生態親民、生態惠民的建設思路,最大程度考慮人民對於生態環境的需求,最大程度發揮城市景觀建設的惠民性。在建設中立足以人為本的理念,跳出園林看園林,從人民視角出發,重點提高道路、臨街面、機關單位以及重點街口的綠地系統的建設,提高觀賞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加合理、更加舒適、更加美麗的居住和游覽環境。

打造精品化的園林園藝景觀,平衡綠地布局。通過整體實施綠地精品化提升,平衡、優化優質綠地與缺綠少綠區域的銜接和過渡,實現城市綠地品質的整體提升。通過老舊小區的改造和精品特色街道的建設,著力補齊呼和浩特市老舊城區與核心區綠化少的短板,不僅打通了綠化建設服務於人民群眾的 “最后一公裡”,還使城市綠地系統更加充實、完整。

提升綠地系統科技感、智慧感,提高城市顏值。科技為當前城市景觀建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科技應用於園林建設已經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將科技與園林綠化建設相互結合,可以營造出更加美麗的園林綠化景觀,通過科技為城市園林帶來了新的魅力。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環城水系的建設本著“以人為本、科學布局、生態優先”的發展思路,結合現代科技,將光、影與城市綠地景觀建設融為一體,氣勢磅礡的東河廣場,利用現代科技打造的“三位一體”的大型水幕音樂噴泉為城市綠地增添了光彩,也為首府市民提供一個休閑、游覽的好去處,隨著科技的融入,將進一步實現城市綠地景觀“由綠變美、由美變雅”的現代園林綠地景觀,推進城市和諧的綠地生態系統的建設。

以人為本 讓市民充分享受綠色空間

深刻認識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增強綠地系統的親民性和普惠性,讓市民共享綠色生態福利。

拓展公園綠地布局,有效增加綠地面積。全面優化調整現有景觀布置,打開綠廊通道,透綠透景,在實現城市生態功能、景觀功能的基礎上,讓市民真正走入綠地,看到綠、走進園、觸到蔭、聞到香,弱化城市硬質界限,使民眾能夠真正享受綠色空間。對草原絲綢之路文化公園、錫林公園、滿都海公園等現有公園進行改造提升,使公園煥發新生機,有效提升市民的游園體驗,進一步提升城市景觀顏值。同時根據市民的需求,以惠民、便民為主題,利用城市的邊角地、廢棄地通過擺放景石、營造花境,花木小品等在小微空間建設獨具特色的小微綠地、口袋公園,在提升生態功能景觀功能的同時,更是承載了親民惠民的功能,不僅拓展了城市綠地空間,更是實現了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

打開隔離,讓市民真正走進綠地。在城市綠地建設中,著重打開城市綠地系統,建設親民、惠民的綠色空間,讓市民真正走入綠地。通過打造樣板生態綠地,試點推行建設抗旱、節水、耐踐踏的生態草坪,讓市民生活融入自然。在成吉思汗公園北區建設了3000平方米的生態草坪停車場,在草原絲綢之路文化公園建成約1500平方米兒童嬉戲草地,真正讓市民實現與自然的親近與接觸,共享綠色生態福利。

營造疏林草地,讓綠色映入眼帘。踐行美麗草原都市的城市定位,突出展示草原都市風貌,以草為底色,打造疏朗通透的疏林綠地景觀,通過調整植被結構,佔邊把角,點綴大樹,優化整體空間的林緣線,喬灌木組團,草花點綴,形成草原都市風貌。

提升園林園藝景觀,提供美的享受。今年呼和浩特市著重提升園林園藝景觀,有效提升城市顏值,為廣大市民群眾提供美的享受。在街景道路及小街巷、公游園綠地、沿重要街道單位、社區庭院附屬綠地園以及出入城口綠地園藝進行園林園藝景觀的品質提升。同時在敕勒川大街全線、騰飛路(市政府東門對面)、北垣街、丁香路全線等9條特色景觀街,在原有基礎上確定主題營造特色街景,利用綠化美化措施,提升路域環境品質,打造“暢、安、舒、美”的道路景觀綠廊,通過校正微調植被結構、優化調整綠化空間布局,“留白添彩”,加強節點設計,強調特色,打造多條特色街景道路,提升首府線性廊道系統景觀品質,突出地域人文風貌,為市民提供美的享受。

做水文章 營造城市水系生態系統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園林建設服務中心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結合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自治區、市委市政府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不斷加強城市水系的水體環境治理,重點推進黑臭水體治理,按照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具體原則,確保首府水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在全面消除黑臭水體的基礎上,努力營造“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濱河水生態環境,形成完善可持續的城市“藍脈”系統,以良好生態增加群眾的幸福感,加快推進建設生態、品質、宜居首府。

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提升做好河道治理工作。引進專業清淤企業,做好河道清淤工作,對小黑河賽罕段、玉泉段、扎達蓋河268500平方米水域進行清淤,著力恢復水系生態環境。

強化工作措施,智能化科學調度確保城區水清、岸綠。引進專業水體養護公司和物業化衛生保潔公司,採用生物防治和人工打撈相結合的方法,對水質較差,易形成黑臭的水域進行養護治理,有效抑制水體內藍藻、綠藻、水綿等有害水生植物生長蔓延,大幅降低黑臭風險。同時對環城水系兩側綠地垃圾及河道內水面浮游垃圾進行及時清理,確保環城水系兩側綠地及水面干淨整潔,在水體流動性較差水域安裝水體增氧裝置,不斷增強水體含氧量和水體活性。

打造沿河景觀,做好沿河帶狀公園規劃建設。開展河道護坡、濱河道路建設和沿河綠化,在帶狀公園裡植入休閑旅游業態,增加體育健身設施,將城區河道變成廣大群眾鍛煉、休閑的生態廊道。在符合栽植條件的水域內,運用廢舊戧杆打造木質駁岸等方法,加大黃菖蒲、水蔥、荷花、千屈菜等水生植物的栽植,在較大較空水域計劃打造4000平方米生態浮島景觀,努力營建適宜水、花、草、魚、虫、鳥各種生物生存生長的良好生態,讓河岸有花有草有蔭,打造岸綠、景美的幸福河。

聚焦民生 提升首府市民幸福感獲得感

加大蒿草治理力度,服務首府人民。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因蒿草致敏人數逐年增多,很多市民倍受過敏性鼻炎的困擾,呼和浩特市園林建設服務中心對蒿草致敏這一事關民生的課題,多次研究整治方案,並責令全系統以黨支部為龍頭,全面推進治理力度。現已建立起常態化、規范化的治管並重的工作體制,為全力造福首府人民提供了有效保障。由園林科研所針對較強致敏蒿屬植物,制作了《呼和浩特地區較強致敏植物蒿屬植物識別手冊》,並為每種較強致敏蒿屬植物制作了識別二維碼,於市核心區重點公園、公共綠地以及微信公眾號進行發布,協同市四區園林部門共同推進科普工作,增強廣大市民對較強致敏蒿屬植物的科普和認知。同時,根據《呼和浩特市高致敏蒿屬植物治理實施方案》,聯合市四區綠化部門和各養管單位對全市范圍內的綠地下墊面進行整理,採取人工全面干預的方式,抑制蒿草的生長,對城區內居民小區、道路、綠化草坪內的較強致敏蒿屬植物進行拔除或開花前期割除,並根據蒿草反復生長的特性,科學調配工作人員和設備,進行反復清理。並組織中心所有干部職工開展清除蒿草的主題黨日活動,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教育引導全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增強責任意識與使命意識,以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打造更加宜居的首府貢獻自己的力量。

綜合治理楊柳飛絮,提升環境質量。楊柳飛絮問題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治理楊柳飛絮是建設生態文明、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打造宜居城市,保護居民健康。關於楊柳飛絮治理工作,呼和浩特市園林建設服務中心按照“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多措並舉,綜合治理”原則,通過在城鎮綠地、公園綠化等各項園林綠化建設中選用楊柳樹雄株或採用無毛新品種,並通過科學配置樹種,營造多樹種、多品種、喬灌草相結合的混交林模式實現源頭的控制,在不影響樹木生長、樹形、景觀、功能的前提下,對楊柳樹的雌株進行適量修剪,減少楊柳飛絮的產生。同時對裸露土地進行綠化治理,科學應用鄉土地被植物改造建設附屬綠地和綠化隔離帶,形成有效的立體緩沖區,增加對楊柳飛絮的吸附滯留能力。在楊柳樹產絮及飛絮期間,利用霧炮車或高壓水槍對樹冠進行噴淋,迫使楊柳絮落地,降低飛絮影響。通過注射生長抑制劑來抑制植物花芽分化,減少楊柳樹開花,以達到控制第二年楊柳飛絮的目的。

加大病虫害防治,保護城市生態。針對國槐刺吸類害虫專項治理的民生問題,呼和浩特市園林建設服務中心堅持防治並重的治理理念,年初通過召開專項工作協調會,對需要著力解決的國槐刺吸類害虫治理問題進行了工作部署。同時及時向各養管單位發布針對該害虫發生發展情況的預測預報,通過提前的測報為防治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在具體工作中依據測報信息及前期調查,積極進行刺吸類害虫專項防治工作,共出動藥車170余車次,對新華大街、敕勒川大街、石羊橋路、呼倫路、通道街、成吉思汗大街、騰飛路、興安路及青城公園、滿都海公園、敕勒川公園等中心屬養管主干道、公游園內的國槐進行全面藥物普防。在防治關鍵時期,與各養管單位及市四區園林所積極配合、聯防聯動,群防群控,早防早治。本著“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要求各養管單位履行好園林植保工作主體責任,抓好防治適期,認真做好養管綠地該害虫的防治工作。並向市四區、開發區園林主管部門及中心所屬二級單位下發用於防治刺吸類害虫的生物藥劑,對於病虫害比較典型和比較嚴重的地方,組織技術人員親臨現場進行防治,並注意做好示范工作。同時通過媒體積極向市民群眾宣傳國槐刺吸類害虫的知識,避免引起群眾恐慌。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呼和浩特市園林建設服務中心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加強黑臭水體治理,推動生態修復。今年,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呼和浩特市園林建設服務中心不斷開拓新思路,積極探索新舉措,加強了黑臭水體的治理工作,在全面消除黑臭水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城市水系生態景觀,切實推進城市水系生態環境的恢復。

注重內涵 推進城市文化景觀品牌建設

城市文化品牌建設日益成為城市競爭的核心力量,呼和浩特市綠化建設將更加注重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增加公游園文化內涵,實現公園文化品牌的創建與宣傳,助力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設。

公園綠地景觀中再現歷史文化底蘊。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結合首府城市地域特征和歷史文化內涵,相繼建成動物園、阿爾泰游樂園、成吉思汗公園、植物園、春度廉政文化公園、草原絲綢之路文化公園等一大批公園、游園建設項目,力求打造特色鮮明的城市園林系統體系。以成吉思汗公園為例的首府蒙元文化主題特色公園的建設,為呼和浩特市建立起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品牌。蒙元文化是內蒙古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特點,成吉思汗公園以體現蒙元文化為主要特點,將地域文化與景觀建設相融合,景觀內體現出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成吉思汗公園的建設不僅使城市綠地系統更加完整,也為傳承弘揚蒙元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以地域文化特色為主的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主題公園現已成為了市民休閑游覽的好去處,同時也承載了文化教育的重要功能,絲綢之路文化主題公園通過古城新韻、茗茶清苑等景觀節點,重點展示了該時期下民族融合、貿易繁榮的盛況,進一步推進了呼和浩特市地域文化特色品牌的建立。以弘揚廉潔從政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為目標建設而成的春度廉政文化主題公園,秉承“寓情於景、寓教於游、潤物無聲”的設計理念,使廉政文化教育從室內、書本延伸到社會公眾場所,從面對黨員領導干部延伸到社會大眾,使廉政文化成為大眾文化,有利於增強全社會反腐倡廉意識,形成揚正氣、倡勤廉、促和諧的思想道德氛圍和文化氛圍。這些以文化內涵為基礎的公游園建設,不僅增加了城市的綠地面積,更是為城市文化品牌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廢棄地的改造為文化品牌增光添彩。為補足核心區缺綠的短板,持續拓展綠地服務半徑的覆蓋范圍,呼和浩特市園林建設服務中心創新發展思路,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巧妙利用地勢地形依山造景,將城市拆遷騰退地、邊角地、受損棄置地通過園林造景,轉化為公園綠地,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成為城市新亮點。同時充分結合城市雙修理念,順應自然肌理,優化山水格局,變廢為寶,推動城市綠化建設向更加多元、更加科學人文的方向上深入拓展,取得更為優異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幾年推動以成吉思汗公園、沙坑公園、南湖濕地公園為代表的廢棄地綠化改造建設,打造多個個性與品位兼具的城市生態片區。以二環路沿線山體公園建設為例,通過3年的努力,將沿二環快速路分布的廢棄渣土堆放場整合改造為7個主題各異的山體公園,總佔地面積約118公頃,釋放山體表面綠地規模達190公頃,治理渣土土方量總計約為800萬方。廢棄地改造最具代表性且最為成功的是沙坑公園,通過對該地區的改造,使得該生態片區的綠化構架基本穩定成熟,且成為了兼具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城市文化品牌,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綠色生態福利的全民共享。廢棄地改造的有效應用,為城市的綠化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新型途徑,不僅拓展了城市的綠地空間,更是有效地踐行了“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不僅為首府市民提供了更加普惠的綠色民生福祉,更是為首府樹立起靚麗的城市文化品牌名片。

“征程萬裡風正勁,重任千鈞惟擔當”,首府園林綠化建設當前正處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期和攻堅期,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呼和浩特市發展的系統性戰略來布局,全面構建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首要政治擔當,以“咬緊牙關、爬坡過坎”的堅強意志和“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的堅定行動,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推進呼和浩特市生態文明建設邁向更高的發展層次,卓有成效地擦亮首府城市形象中綠色這個生命色和城市底色,牢牢構筑起北疆的綠色長城。(記者 鄭學良 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劉麗霞 武子暄)

(本版圖片由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劉麗霞 武子暄 楊彩霞提供)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