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村故事》開欄語
小康源自奮斗,小康點亮生活。今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短板在農村,而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近期,鄂爾多斯廣播電視台啟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走基層全媒體行動。9個小分隊、17路記者,奔赴牧野鄉村,走進火熱的百姓生活,找尋鄂爾多斯大地全面奔小康的動人故事,記錄農村牧區的滄桑巨變。從今天起,鄂爾多斯廣播電視台在廣播、電視和新媒體同步推出17集大型系列組合報道《小村故事》,多維度、全方位、多視角聚焦鄂爾多斯市各族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聆聽高原兒女團結攜手奔小康的時代交響。
今天播出第一篇《馬什亥嘎查:騎著馬兒奔小康》。
美麗的草原和奔馳的駿馬始終是牧民心中最珍貴的寶物,“馬背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與馬建立了深厚感情。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馬什亥嘎查的牧民同所有蒙古族一樣將馬視為親密的伙伴,用蒙古馬一往無前的精神,在漫漫黃沙中植樹造林,守護家園,書寫著草原兒女奔小康的光輝篇章。
這裡是著名歌唱家騰格爾的故鄉——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歌曲《天堂》唱的就是這裡。沿著這條路向北行駛幾公裡,就是位於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馬文化之鄉”——馬什亥嘎查了,現在,嘎查裡的牧民應該正在為即將舉辦的賽馬比賽做准備。
阿米騰是草原上遠近聞名的騎手,家裡的2匹馬主要用於賽馬,雖年近六十,但周邊隻要有賽事,就肯定有他的身影。
前幾年,嘎查裡成立了馬文化發展協會,每月都會舉辦一場賽馬比賽,這也成為牧民們難得聚在一起最開心的好日子。“擠馬奶、釘馬掌”這些傳統儀式也讓比賽顯得格外隆重。馬背上騎手策馬揚鞭,一匹匹蒙古馬奮蹄疾行,差距隻在毫厘之間,吆喝聲此起彼伏。老當益壯的阿米騰再一次憑借著精湛技藝戰勝了其他20多名年輕騎手。
“努力讓農牧民過上好日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考察時的深情囑托。現在的馬什亥嘎查,藍天白雲下,水草豐茂,駿馬奔馳,牧民席地而坐,品嘗著甘甜的馬奶,放聲歌唱,這正是他們心中期盼已久的好日子。
正如牧民所說,“現在養馬,完全是一種情結”。也正是蒙古馬堅韌不拔的精神激勵著馬什亥的牧民在原本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硬生生闖出了一片草原,創造了今天的好生活。馬什亥嘎查東南部與烏審旗接壤,連接毛烏素沙地北部。在老牧民的記憶中,嘎查裡馬最多的時候有400多匹,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很多牧民失去了世代賴以生存的草場,牛羊成群、駿馬奔騰的場景也消失不見了。
回想起二十多年前,這裡草場退化最嚴重時牧民們艱難的處境,時任馬什亥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哈斯魯至今記憶猶新。
馬什亥嘎查原黨支部書記哈斯魯說,我們這個村從90年代末到2000年初,這段時間是草牧場退化非常嚴重的一個時期,幾乎很多人就搬出去了,打工走了。常住的一部分人意識到建設生態是必要的,最后他們一直堅持,堅持把自己的草場都綠化好了。羊有草了,各方面都改善了,以前打工走的都返鄉回來了。他們看到農村牧區有希望了,這麼堅持下去發展的前途挺好。
記者現在來到了毛烏素沙漠的邊緣,在身后,放眼望去還是漫漫黃沙,而在沙的另一側已經是滿眼綠色了。馬什亥的牧民告訴記者,每個牧民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沒有草原就闖出一片草原,他們像“蒙古馬”一樣,用堅韌不拔的韌勁為金色沙漠添上了一道翠綠的生態屏障。
從小飽受土壤沙化困擾的斯慶巴特爾是嘎查裡的植樹造林帶頭人,20年前,他因困立志,誓言要改變“沙吃人”的窘境,義無反顧地承包了嘎查4000多畝沙地。植樹第一年,斯慶巴特爾種的大片樹木被黃沙吞噬,沒有退路的斯慶巴特爾日復一日與黃沙斗爭,苗木成活率終於從最開始的15%逐漸提高到了90%。20年來,他成功種植苗木18萬余株,90%的黃沙變成了萬畝林基地,斯慶巴特爾也被評為全國綠化勞動模范。
有了成功經驗,更多牧民開始向荒沙進軍,全嘎查累計綠化面積8萬畝,恢復生態面積10萬畝。如今的馬什亥,沙丘披綠,沙柳婀娜。牧民人均收入也由過去的1300元提高到了現在的13000元,翻了十倍。
馬什亥嘎查造林大戶吉日嘎拉達來說,我們蒙古族最愛的就是草原 ,就是綠色,現在的樹都種出來,天天看著(這些樹)可開心了。
馬什亥嘎查原黨支部書記哈斯魯說,從小就騎馬長大的,所以我們熱愛馬文化,熱愛咱們的蒙古馬,更熱愛咱們的家鄉,希望我們家鄉的人們把蒙古馬精神堅持下去,讓我們的草原更加美好。
昔日黃沙漫無際,如今林茂鳥知歸。夏日的馬什亥,牛羊散落在碧草間,馬群奔馳在草原上。牧民們像蒙古馬一樣守護著這片草原的壯美,牧區美、牧業興、牧民富的小康生活新圖景,正在馬什亥嘎查徐徐鋪開。(田坪 郜思宇 任文愷 劉鵬 洪江 寶樂兒 呼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