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莜面之鄉”飄出淡淡燕麥清香

陳立庚

2020年08月19日09:47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擠、壓、推、提、卷……“中國莜面之鄉”——在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8月18日舉辦的莜面美食技能大賽上,師傅們正用古朴的手法演繹著屬於陰山下的“內蒙古味道”。

五彩莜面造型各異。陳立庚 攝

經過蒸、烙、炒等多道工序,莜面魚魚、莜面窩窩、莜面卷卷出鍋上籠,散發著幽幽燕麥清香。“傳統手藝也要創新,”莜面師傅袁俊平把菠菜、火龍果、金瓜、紫薯榨成果蔬汁和在面裡。“五彩莜面”不僅增加了莜面的色澤,食客在品嘗時也能體驗到不同果蔬的滋味。

莜麥生長在高寒地區,性涼,因此在加工制作過程中需要“三熟”。一熟是磨莜面前要把去殼后的莜麥炒熟,二熟是和面時要用沸水把莜面潑熟,三熟是要用籠屜把莜面蒸熟。

今年3月23日,呼和浩特出台恢復堂食的政策不久。一位女士走進袁俊平的小店點了一籠窩窩魚魚二合一的莜面、一碗涼湯、一盤涼菜拼盤,一個烤紅薯,共計32元,她通過掃碼方式,自行結賬。

等餐時,客人摘下口罩,袁俊平才認出這就是自己常在電視裡看到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王莉霞。彼時,主要領導帶頭進店就餐吃莜面,不僅成為武川坊間一段佳話,更給呼和浩特市剛剛恢復營業的餐飲行業提振了信心。

傳統莜面技藝書寫著獨特的莜面故事。陳立庚 攝

如今,袁俊平家的“莜面套餐”不用宣傳,小店的生意也很好。“每到飯點兒,排隊的人們都能排到店外。”在武川,老袁家、老張家、老武家莜面館不一而足,筋道味美的莜面既是當地人口中“媽媽的味道”,也是這裡的“內蒙古味道”。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內蒙古味道”“內蒙古音樂”“內蒙古影視”與“內蒙古旅游”融合發展。“武川味道”的好莜面源於好食材,莜面是陰山特產,由莜麥(又稱燕麥)加工制作而成。

形狀各異的莜面美食。陳立庚 攝

內蒙古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風沙干旱、無霜期短、光照充沛,適宜燕麥生長。內蒙古是我國最大的燕麥生產省區,根據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數據結果顯示,內蒙古2019年燕麥種植面積為386萬畝。

呼和浩特燕麥種植主要集中在武川縣和清水河縣。內蒙古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劉景輝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燕麥中不但含有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基本營養素,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第八屆武川莜面(燕麥)文化節開幕式在燕谷坊全谷物產業園“草原之門”舉行。陳立庚 攝

燕麥歷來就是武川縣最為重要的主糧依賴,如今武川縣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燕麥產業在這裡接穗成谷。8月18日上午,第八屆武川莜面(燕麥)文化節開幕式在燕谷坊全谷物產業園“草原之門”舉行,開啟了武川燕麥產業發展新篇章。

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教授管驍在現場接受採訪時表示,上海理工大學自2010年與燕谷坊成立聯合實驗室,至今已運行了近十年。

如今,燕麥已經衍生出燕谷坊藜麥肽、燕麥β-葡聚糖益生菌、全谷物能量棒、全谷物餅干多種產品。陳立庚 攝

“政府政策引導,產業發展支撐,科研成果轉化,滿足市場需求,”管驍說,武川縣依托特色農產品燕麥走出了一條“政產學研用”的新路子。近年來,在高校和企業的配合下,燕谷坊還先后獲得“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科技大獎。

傳統燕麥有了現代農業科技的加持,爽滑的莜面依然散發著朴實的糧食清香。“內蒙古味道”在武川不僅是味蕾的記憶,也是非物質文化技藝的傳承。武川縣文化旅游局局長張世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的“武川味道”將更重視莜面技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傳承和保護。

莜面師傅用五彩莜面拼寫“武川莜面甲天下”字樣。陳立庚 攝

傳統物資交流大會、莜面美食技能大賽、食用菌產品展銷會、燕麥產業高峰論壇、二人台藝術大賽、群眾文藝匯演……武川莜面(燕麥)文化節已進入第八個年頭,通過挖掘當地的美食文化特色,通過獨特的餐飲味道,讓更多人了解武川、愛上武川。

呼和浩特市委常委、武川縣委書記雲海介紹到,文化節開始於2013年,以燕麥為媒介,是集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經貿洽談、扶貧行動於一體的大型節慶活動。旨在將燕麥文化節打造成為特色鮮明、極具吸引力的品牌活動。

武川莜面現今已成當地縣域公共品牌。陳立庚 攝

如今,“武川莜面”已經成為當地的縣域公共品牌。2016年,“武川莜面”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近年來,武川縣也對“武川莜面傳統制作技藝”加以保護,讓更多陰山之外的人們也能品嘗到正宗的武川莜面。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