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大廳提供便民服務
保姆式服務為企業解決各類困難
優越的營商環境是吸引投資最核心的因素
9年前,石拐區被列為“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作為曾經一度靠資源發展的地區,石拐區的路在何方?
順民心、解民憂、聽民意……近年來,石拐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突出便民利民,強化服務舉措,一幅又一幅溫暖服務圖景呈現在人民群眾眼前,一件又一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優質服務不斷形成集聚效應,讓地區“生態文旅立區、產業多元興區、質量效率強區”“加速融入主城區,打造旅游目的地”行穩步健,有效克服資源枯竭帶來的不利影響,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順民心 群眾辦事有“捷徑”
“手續一次就辦好了。”7月22日,在石拐區政務大廳,剛剛辦理完經營甜品連鎖店手續的楊連成高興地打電話對親友說:“真沒想到政府辦事這麼快速高效。”
如此快速高效地完成審批過程,得益於石拐區推行的“一件事一次辦”改革。
今年年初,圍繞企業和群眾關注的高頻事項,石拐區政務服務局梳理了地區“套餐式”服務清單,根據清單內容,整理出開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等多項地區可全套辦理的套餐事項。實現了“一窗受理、一表申請、一次出件”簡化程序便民辦理,極大地提高了政務服務效率。
目前,石拐區542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部進駐政務大廳,基本實現“應進必進”,90%以上事項實行“一窗式”受理。經重新梳理、動態調整,全區24個部門公布權責清單6175項,“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262項,較2019年增加36%﹔“四辦”事項清單644項,其中“馬上辦”259項、“網上辦”48項、“一次辦”260項、“就近辦”77項。
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企業、群眾都說,來石拐區辦事就一個字——“快”。
利用技術優勢,石拐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了“區塊鏈+政務服務”試點建設。在“區塊鏈+公租房”應用場景中,申請人身份証復印件、房屋証明等材料不再需要提交,隻通過手機人臉識別驗証,即可從各部門數據庫中拉取本人信息,解決了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手續復雜、辦事多頭跑的問題。
便民服務下沉,同樣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石拐區1個蘇木、1個鎮、5個街道、17個嘎查(村)、4個社區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務中心和便民服務代辦點,工業園區建立了項目異地審批受理點,全面推行“全程代辦”服務模式。同時,石拐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了便民服務大廳,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辦理民生救助、衛計服務等30余項業務。
各基層單位以黨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等陣地為依托,為群眾搭建起文化娛樂、健康等服務平台。群眾有什麼需求,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單,實踐中心(所、站)就會向相應的志願服務隊伍派單,各項服務很快就會送到群眾身邊,有效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解民憂 企業成長有“保姆”
“本周完成工作:通航方面,與內蒙古航空旅游集團對接,商洽通航機場合作事宜﹔光伏方面,9號項目抓緊落實植被恢復方案。需要協調與幫助:規范綠化工程的實施程序,時間緊迫……”
這是石拐區發改委主任馬斌在區服務企業特派聯絡員工作群裡發布的幫扶包聯企業工作計劃。
今年以來,石拐區以“保姆式”服務為抓手,建立了由政府組成部門“特派聯絡員”支持和服務企業發展制度,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各類問題,持續推動優質企業落戶投資、重大項目落地投產、現有項目提質增效,有效將政府服務職能前移到企業和項目建設一線,變開門服務為上門服務。
小到為企業員工協調宿舍,大到爭取資金政策支持……“特派聯絡員”深入企業幫助解決問題,對推進順利的項目跟蹤督察,隨時掌握項目動態﹔對於在推進中遇到困難的項目,弄清症結所在,向區委、區政府匯報情況,及時推動協調解決。
盛夏時節,石拐區蘇蒙實驗學校一期續建項目現場一派忙碌景象,棟棟大樓拔地而起,進入建設收尾階段。“‘保姆式’服務讓學校建設一切順利。”蘇蒙實驗學校有關負責人說。
“主要領導俯下身子促項目,分管領導全程跟蹤,責任部門專人服務,每一項工作都有服務保障,石拐區優越的營商環境和干部朴實的作風,是吸引投資最核心的因素,也讓我們民企增強了發展信心。”為者常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同樣深有感觸。
近期,石拐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政府區長等縣級領導任組長的27個專班,包括14個重點工作專班和13個重點項目專班。專題研究、出台具體推進方案、明確時間表、倒排工期……27個專班各負其責,形成了善於破解難題、勇於干事創業的良好局面,讓重點工作、重點項目每天有進度、每周有變化,為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原動力。
聽民意 地區發展有活力
“希望在沿街增設幾個休閑座椅,方便居民休息。”
“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正在辦理殘疾証,因本人無法到醫院評定,請求醫院上門做評殘事宜。”
“希望加大對接待崗的宣傳,讓更多的群眾知曉。”
……
這是石拐區“人大代表接待崗”這幾天收集到的部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7月初,石拐區“人大代表接待崗”正式入駐區政務大廳。每周二、周五上午,2至3名區人大代表接待群眾,記錄受理群眾在政務大廳辦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群眾反映的涉及地區經濟發展的相關意見建議。
類似這樣接地氣、聚民智的有益探索,在石拐區並不鮮見。
早在去年,石拐區便設立了民營企業發展服務平台,暢通企業與政府之間的交流渠道,公開受理民營企業在政務服務領域的訴求和建議以及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企業也可通過24小時受理熱線、郵箱、政府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反映問題,確保合理訴求得到及時有效解決。
廣大黨員干部深入街頭巷尾、田間地頭,訪民情、察民意、解民憂、聚民心,更是石拐區的常態。在得知爬榆樹嘎查和三岔口嘎查集體經濟農副產品存在滯銷難題后,石拐區委辦公室、統戰部等聯系區屬企業以及發動干部職工開展“購農品、促脫貧”活動,切實幫助農民解決了實際困難﹔當得知在石拐老區工作的干部職工上下班交通困難時,石拐區農牧局積極協調公交集團、吉忽倫圖蘇木、五當召鎮、白狐溝街道、區財政局等13個部門,開通了兩趟喜桂圖新區至石拐老區的通勤車。
堅持人民至上,強化便民惠民……當前,石拐區各級各部門正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用“辛苦指數”持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黃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