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北疆 書寫建設特色鮮明一流大學的奮進之筆

2020年08月10日11:27  來源:內蒙古日報
 

興學強區:內蒙古大學成長的基因密碼

寒來暑往,斗轉星移,內蒙古大學又到了收獲的季節。走進內蒙古大學郁郁蔥蔥的校園中,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充滿著奮發的力量和勃勃的生機。

內蒙古大學校史館內,一件件珍貴的老物件,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一段段飽含深情的文字,無不引人注目。這些珍貴的資料,述說著我們黨在民族地區創辦的第一所綜合大學曾經走過的光輝歷程,也見証著這所由北京大學等十余所知名高校援建、被自治區各族群眾譽為“草原明珠”的北疆學府,在新時期又是如何肩負重托、策馬揚鞭,開拓出一條邊疆民族地區高水平綜合大學的建設之路。

“自創辦之日起,內蒙古大學始終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親切關懷,得到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得到教育部等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從普通高等學校到全國重點大學,從一般性建設院校到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從地方建設院校到‘省部共建’院校,從‘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計劃’高校到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部區合建’高校,內大經歷了4次歷史性跨越。在這60多年中,內大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肩負‘扎根北疆、興學強區’的責任擔當,秉承首任校長烏蘭夫提出的‘雙重任務’辦學定位,這也是內大成長的基因密碼。”內蒙古大學黨委書記朱炳文說。

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18年成為“部區合建”高校,內蒙古大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挑戰也隨之而來。作為西部邊疆民族地區地方大學,該如何建設“雙一流”?如何在發展不平衡中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如何破解建設基礎相對薄弱、高層次人才相對短缺、資金投入相對不足、高端人才引育能力相對薄弱、高水平科研成果較少等現實瓶頸,是擺在內蒙古大學面前必須解開的難題。

“學校因應新的發展形勢,對‘雙一流’建設的思路與舉措進行了深入思考探索。我們認為,作為地方大學的內蒙古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本質是:立足國際學術前沿,扎根祖國北疆,突出需求導向,在服務國家和自治區發展戰略作出一流創新與貢獻中實現學校的一流。這既是目標,也是路徑,還是標准。我們要在服務自治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助力自治區打贏三大攻堅戰中,使學校的民族特色、地區特色更加鮮明,在追求一流創新與貢獻中,使學校辦學質量與水平不斷得以提升。”內蒙古大學校長陳國慶說。

踏上“雙一流”建設的起跑線,內蒙古大學堅持以一流創新與貢獻為導向,強化質量特色,注重內涵式發展,以人才培養、創新能力和服務貢獻為核心要素,堅持實力水平提升與深化改革雙輪驅動,實施“六大戰略”,推進“六項改革”,固本強基、守正進取,努力書寫建設民族特色、地區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學的奮進之筆。

2019年7月16日,注定在內蒙古大學的校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大學,聽取學校建設發展、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思想政治建設等工作情況匯報,察看蒙古語言文學歷史成果圖書展示。習近平強調,要加強對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護,挖掘弘揚蘊含其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內涵,激勵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習近平還走進內蒙古大學圖書館閱覽室,親切地與學生們打招呼,詢問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勉勵他們說,少年強則中國強。未來的競爭是年青人的競爭,今天的年青人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骨干和棟梁。同學們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學好知識,打好基礎,增長才干,將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總書記對內大的重要指示深刻闡述了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辦什麼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為誰辦大學等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與其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關於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脈相承、體系貫通,為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內蒙古大學一定牢記囑托,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開放辦學、在競爭中發展,辦好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學,以守正創新、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貢獻力量。”朱炳文說。

建設一流:新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用戰略目標凝聚力量,以機制創新激發動力。內蒙古大學堅持植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服務北疆育英才,明確了“建設民族特色、地區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學”的發展目標,確立了“扎根北疆,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立德樹人”的辦學理念,實施了“堅持實力水平提升與深化改革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啟動“高端人才發展、一流學科建設、科研創新能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支撐引領地方創新驅動發展、國際化水平提升”六大戰略,不斷深化“人才管理制度、學術管理制度、科研體制機制、人才培養模式、民主管理制度、社會合作機制”六項改革,全力推進“雙一流”建設進程。

辦好一流大學,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是基礎。內蒙古大學系統提升人才制度體系競爭力,以高層次人才引育為切入點,大力加強對海內外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加強校內人才能力培養提升力度,人才隊伍建設實現由“外流”向“回流”、從“以碩士為主”到“以博士為主”、從“聚集優秀博士”到“引育高端人才”的歷史性轉變。目前,內蒙古大學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達到73.9%,45歲以下青年教師佔59.5%。高端人才引育取得新的突破,成功引進世界水平科學家和國內頂級人文社科學者到校工作、引領學科發展,一批青年英才快速成長、在學界嶄露頭角。

推進一流建設,打造優勢特色學科是關鍵。內蒙古大學打破“為學科而學科”的封閉建設,確立了“學術前沿與現實需求導向相結合,發現確立重大創新主題,圍繞主題各學科協同創新,戰略驅動項目,項目驅動資源,在追求實現一流創新與貢獻中異軍突起、提升相關學科水平”的建設思路。

內蒙古大學進一步調整優化學科布局。以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帶動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化工等多學科協同攻關,重點建設了“草原資源利用與北方生態安全”優勢特色學科群。在蒙古學民族學領域,聚焦少數民族發展、文化傳承創新、民族團結進步、“一帶一路”倡議、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周邊國家研究等重大創新主題,以此帶動相關學科群協同發展。其他各學科確立並聚焦創新主題,在追求“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貢獻”中帶動學科發展。

在學科建設新思路的推動下,內蒙古大學進入全國前30%的學科由2個增加到4個,進入前40%的學科由6個增加到9個,佔自治區總數的一半以上。“十二五”以來,內蒙古大學新增11個博士授權一級學科,使博士授權學科由1個一級學科另7個二級學科提升到12個一級學科另1個二級學科,其中2017年以來新增5個博士授權一級學科。內蒙古大學調整新增了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資源與環境、生物與醫藥、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交通運輸、旅游管理、應用統計等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作出一流創新貢獻,能力水平是保障。內蒙古大學在提升科研創新與服務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水平上下功夫,加強重大科研平台建設,加大保障力度,優化運行機制,重大項目承擔能力和標志性成果產出量顯著提升。2017年以來,內蒙古大學新增8個國家級科研平台,競爭性獲批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國家社科重大重點項目達到20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雙創歷史新高。教師隊伍整體科研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十二五”以來,全校科研經費同比增長了4倍多,教師競爭性立項獲得科研經費年人均達到18萬余元,在全國地方大學中位居前列。學術成果國際影響力呈現加速提升趨勢,學術成果受到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關注,2019年學術成果國際影響力比2016年增長2.4倍,比2010年增長11倍。

培養一流人才,立德樹人是根本。內蒙古大學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為著力點,完善“以學生為中心,學+教+創新實踐體驗三元支撐”的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致力於培養崇尚真知、追求卓越,具備健全人格與強健體魄、寬厚基礎與創新能力、全面發展與個性魅力、全球視野與責任擔當的特質,能夠促進地區進步、時代發展的帶頭人與骨干人才。

2017年至2019年,內蒙古大學獲批11個國家級和1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新增2個教育部新工科建設項目,新增7個本科專業。學校先后入選首批全國文明校園、全國首批99所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

瞄准一流目標,需要具有國際前沿視野。“十二五”以來,內蒙古大學與國(境)外建有正式校際合作交流關系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由52所增加到105所,建有中美生態、能源及可持續性科學內蒙古研究中心、中英數字實驗室、中日共同GIS應用與地域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中俄行為經濟學聯合實驗室,設有蒙古國研究中心、俄羅斯語言文化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日本學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還與俄羅斯卡爾梅克國立大學合作建立了孔子學院。內蒙古大學成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國來華留學示范基地。2017年以來,內蒙古大學接收32個國家的4000多名留學生到校學習,是接收蒙古國留學生最多、在蒙古國校友最多的中國高校。

頂天立地:在北疆大地爭創一流寫華章

走進位於內蒙古大學南校區的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調控與繁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各研究團隊的負責人正在商討成立蒙古牛研發聯盟的事情。

“內蒙古草原生物資源豐富,蒙古牛、羊、駝、馬都是培育優良品種特色種質資源。我們正在積極籌建自治區草原家畜種質創新與培育基地,助力自治區草原生態畜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重點學科,這兩年我們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為自治區綠色農畜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創新支撐。”團隊負責人、“長江學者”李光鵬說。

內蒙古大學堅持科學研究“頂天立地”,“草原資源利用與北方生態安全”學科群,在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調控與繁育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台支撐下,在瞄准國際學術前沿的同時,緊盯自治區前瞻性、基礎性、關鍵性的現實需求,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碩果累累。

“草原資源利用與北方生態安全”學科群創制了生長速度和產肉量分別平均提升20%和15%高產優質黃牛,培育了產絨量提升50%以上的高產絨量阿爾巴斯絨山羊群體,研發了優質高產人工草地建植技術和退化草地改良恢復技術,牽頭申報獲批建設草原生態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退化草原生態修復與草牧業可持續發展技術集成及家庭牧場示范項目於今年6月份完成,為生態優先的草牧業發展提供了新途徑。針對煤炭資源清潔利用,開發了合成氣制異丁醇關鍵催化劑和核心技術工藝,與企業合作開展100噸/年的中試示范。瞄准水生態環境問題,開展了自治區重大專項“內蒙古‘一湖兩海’水污染控制與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厘清了水生態變化機制,提出並示范治理措施。

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內蒙古大學各學科呈現出協同並進、加速發展的態勢。2017年以來,在理工科領域,關於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胚胎誘導新型多能干細胞、腫瘤干細胞表觀遺傳調控機制、RNA端帽表觀轉錄組、高分子納米材料、高效電催化納米材料等一系列成果發表在《EMBO Reports》《Cell Research》《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Chemical Reviews》《Angew. Chem. Int. Ed.》《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3項合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雜志系列刊物。在人文社科領域,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92項、重大重點項目10項,位居全國高校前列,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一等獎11項、人才獎4項,超過獎項設置的半數。

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推動北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內蒙古大學成立了蒙古國研究中心、中蒙俄經濟研究院、內蒙古自治區廉政研究中心等學術平台,組建了“內大智庫”,入選了“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理事單位。2019年,“東北亞語言資源數字化平台”項目獲得自治區重大專項建設資助。今年,“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心”入選由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聯合共建的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

為助力創新,提高貢獻度,內蒙古大學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創新與技術研究院、科研基礎設施和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辦公室等機構。在呼和浩特、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鄂爾多斯、赤峰等地,內蒙古大學建立了優質肉牛、肉羊、絨山羊、奶綿羊繁育和馬鈴薯種業示范基地及契丹遼文化產業化研究推廣基地。

動力之源:

以制度創新激發創業力量

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雙一流”建設的內在要求。在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內蒙古大學始終堅持黨對學校事業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探索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社會參與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從建設優良制度文化、提升支撐保障條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優化績效評估體系等方面,搭建全員干事創業的舞台,系統增強學校制度體系競爭力。

見到化學化工學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春燕時,她正在做核酸生物物理性質的實驗。這位“80后”博導,於2017年4月與“駿馬計劃”結緣。來到內蒙古大學后,她迅速創建實驗室,組建科研團隊,開展核酸納米組裝、核酸熱力學等方面的研究。2017年以來,以引育高端人才為目的,以年薪制與聘期考核為主要特征的“駿馬計劃”,吸引了王春燕等29名優秀青年人才加入內蒙古大學。

率先在內蒙古大學實施“駿馬計劃”、引進15名“駿馬計劃”人才的化學學科發展迅速。他們聚焦稀土、石墨(烯)、煤炭等草原礦產資源的材料設計制備、高效清潔利用等關鍵技術,在化學和材料學領域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成果,學術成果影響力接近國際前1%。據介紹,內蒙古大學計劃在“十四五”期間,面向海內外全職在編引進500名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和青年英才。

在人才隊伍培育方面,內蒙古大學採取了“創新主題、人才團隊、平台條件、競爭立項、成果產出”五要素同步匹配建設措施﹔在職稱評聘方面,實行分類評審、綜合評價和代表作校外同行專家評價制度﹔在薪酬制度方面,制定並實施了《內蒙古大學績效工資實施辦法》,探索實施年薪制和協議工資制,堅持按勞分配、優績優酬,並制定了獨具特色的《內蒙古大學單位工作進取獎實施辦法》,極大地調動了團隊和個人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了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

飛龍是內蒙古大學一手培養起來的蒙古族青年教師,也是內蒙古大學蒙古文信息處理研究第三代接力者。他所在的實驗室,近年來累計授權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達到68項,最新研發的世界首款蒙古語AI合成主播於今年7月問世。2019年,研究團隊申報的“蒙古文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建立,標志著這個區域應用性的研究團隊,已快速成長為國家級研究平台。

內蒙古大學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調控與繁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祁智,2010年歸國來到內蒙古大學。他聚焦自治區綠色發展,從研究植物分子生物學,以擬南芥為研究對象,轉型為開展草原健康體檢和羊草(禾本科優質牧草)的相關研究,所在的研究團隊現已成為牧草與特色作物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內蒙古大學在一流目標的牽引下,在堅持實力水平提升與深化改革雙輪驅動下,在“六大戰略”“六大改革”的促進下,形成了濃郁的干事創業氛圍,在現代農牧業、生態環境建設、能源與新材料、礦物資源利用、生物醫藥、食品安全、新一代信息技術、民族文化大區強區建設、戰略決策與咨詢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上取得一批成果。內蒙古大學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合作深度廣度明顯增強,面向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與日俱增。

放眼北疆,風華正茂。服務國家和自治區發展戰略,聚焦筑牢祖國北疆萬裡綠色長城和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內蒙古大學致力於開展前瞻性、基礎性、關鍵性的攻關創新,努力打造我國北部邊疆地區高素質人才培養、高水平科技研究、高質量成果轉化、高層次決策咨詢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決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交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答卷。(卓文)

採訪手記:

8月的內蒙古大學,綠樹成茵、鮮花盛開。校園裡,李繼侗、清格爾泰、旭日干的雕像前,不時有畢業生獻上一束束鮮花。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向先賢致敬﹔通過這樣的方式,再一次銘記“扎根北疆、興學強區”的責任擔當﹔通過這樣的方式,與母校告別,踏上征程。

這所走過一甲子時光的學府,已培養出16萬余名各族學子,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劉耀,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趙進才,也有被譽為“草原上的中國保爾”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金海。在這裡,新時代內大人踐行“求真務實”校訓,傳承“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精神,正向著建設民族特色、地區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進發。

再過一些日子,這所美麗的大學又將迎來新一批各族有志青年。他們將在這裡學習成長,汲取知識、錘煉意志、砥礪品格,成為母校放飛的雄鷹,成為草原馳騁的駿馬,成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內蒙古的棟梁之才。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