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皮畫傳承人李艷紅正在創作。記者 李永桃 攝
春天,杜鵑花兒抽出嫩枝﹔夏天,天池內外斑駁陸離﹔秋天,哈拉哈河金色蕩漾﹔冬天,百裡霧凇冰清玉潔……夢幻阿爾山四季都很美。這幾年悄然興起的樹皮畫讓阿爾山美了更美——“白狼林俗樹皮畫”不僅躋身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成為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我以前靠低保費艱難度日,幾年也不舍得買一件新衣服。2017年10月份,我開始學樹皮畫。現在,我每月賣樹皮畫能有2000多元收入,精准脫貧啦!我尋思買新衣服就去買,活得更體面了……”在阿爾山市林俗文化產業發展有限辦公室,正在用白樺樹皮剪蝴蝶形狀的白狼鎮居民顧長雲笑著說。
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茂密,樹木種類多樣,白樺樹因“膚白修直、高挑貌美”被譽為興安美少女。在阿爾山,總能看到挺拔的白樺林。過去白樺樹脫落的樹皮風吹日晒后就是一堆廢料。“樹皮畫”就是將它們變廢為寶,經過精細的手工剪貼技術,在剪畫人手中或變身為美少女,或變身為奔馳的蒙古馬,或變身為翩翩起舞的美麗蝴蝶。
“樺樹皮畫最大特點是永不褪色,適合收藏。在大興安嶺地區,過去鄂倫春人家常用白樺樹皮和馬尾線、皮條、皮筋縫制出各式各樣的工藝品,如盒子、箱子、碗、盆、罐、刀鞘、煙盒、帽子、花瓶及採集貯存野果用的小桶等等,上面雕繡著各種美麗的花紋圖案,充分展現了當地狩獵文化的傳統特色。我小時候,我姑姑就做樹皮畫。那時,過往的游客偶爾有買的。現在我們的樹皮畫已被列為非遺產品,幾次出國展示,影響越來越大,並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一大產業。”樹皮畫傳承人李艷紅娓娓而談。
李艷紅正在轉動手中的剪刀剪馬鬃。眼前,肌理分明、毛須飄逸的半匹駿馬已經呈現出來。“剪這匹馬用的是三塊不同色彩的白樺樹皮,這些色彩都是天然形成的。”李艷紅興致勃勃地說。
為了傳承林俗文化,豐富文化內涵,助力精准脫貧,阿爾山市專門成立了林俗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聘請從深圳打工回老家創業的謝彩雲為總經理。
謝彩雲在白狼鎮出生、長大,她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於樹皮畫有著獨特的記憶。2017年起,謝彩雲擔任阿爾山市林俗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總經理。從接手這份工作開始,她就立志要讓樹皮畫這個白狼鎮的“特產”、自治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去”“火起來”。完成這個心願卻不是件容易事,樹皮畫生長在“山溝裡”,外面的人不知道、不了解,導致知名度不高、銷售量不好,出現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謝彩雲並未放棄和退縮,而是積極謀劃出路,通過校企合作,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通過改進工藝,適應現代人的口味﹔通過電商平台,擴大產品銷量。漸漸地,樹皮畫的銷量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在了解樹皮畫、喜愛樹皮畫。2017年阿爾山市白狼鎮的樹皮畫入選為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至2019年,白狼鎮樹皮畫先后參加“中蒙俄國際綠色有機產品博覽會”“天涯共此時——內蒙古文化節”等活動,並榮獲“我的蒙古馬系列”內蒙古旅游商品大賽實物類金獎。
與此同時,樹皮畫也成為當地百姓脫貧奔小康的重要倚重。2017年,當地啟動“樹皮畫人才培養互動培訓項目”帶動貧困戶學習樹皮畫制作工藝,為貧困戶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在白狼鎮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的產業脫貧模式。阿爾山市林俗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政府批准的精准扶貧基地,通過資金入股分紅的形式,公司為全鎮4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每人分紅近千元,以此提高貧困戶收入。同時,阿爾山市在其他鄉鎮、街道開設培訓班,讓更多的居民、貧困戶掌握“非遺”技藝和脫貧本領。
“以前家裡有孩子需要照顧,自己什麼也干不了。現在好了,通過學習,自己在家裡就可以制作樹皮畫了,制作的成品可以進行售賣增加收入,而且我的女兒也特別喜歡樹皮畫。”昔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董麗輝高興地說。
樹皮畫是文化的傳承,更是歷史的延續。阿爾山樹皮畫正不斷延伸林俗文化的內涵,並擘畫出美麗阿爾山致富奔小康的生動畫面。(記者 李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