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生態 鼓了口袋

——內蒙古全力推進生態扶貧紀實 

2020年08月04日09:35  來源:內蒙古日報
 

  田間生機勃勃,山上綠意盎然,村民喜笑顏開……炎夏的包頭市固陽縣,處處呈現出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

  沿著顛簸的土路,驅車駛入金山鎮協和義村,途經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經濟林綜合項目區,郁郁蔥蔥的樹木躍入眼帘,下車穿行在村民小組林間時,碰到了一邊哼著小調,一邊進行巡視的生態護林員張學禮。

  今年58歲的張學禮是協和義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04年,老伴不慎摔斷了腿,從此落下了關節痛的毛病,走路至今還有些瘸。全家的生計隻能靠張學禮一人種地維持,但因為土地沙化嚴重,十年九旱,一年到頭收入僅有2000元左右,一家人過得十分艱難。

  為解決張學禮家的貧困問題,村裡將他家的20畝地全部退耕還林,每年補助3000元,共計8年。又聘用他為生態護林員,一年的工資有9600元。還為他積極協調,進入造林公司打零工,一年下來也能賺四五千元。現在,張學禮家一年可支配收入已達1.3萬元,穩定脫了貧。

  “政府把工作送到了家門口,一來有固定工資可以拿,二來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不耽誤做家務、照顧老伴兒,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退耕還林后,咱這兒的林子是越種越多了,生態美了,村民的口袋也鼓了。我尋思著要好好干,守護好這片山林。”說起家裡現在的情況,張學禮樂了。

  幾年前的固陽縣,林木覆蓋率低,地表水缺乏,水土流失嚴重,處處可見裸露的黃土。生態脆弱,更讓固陽縣成為貧困的典型:到2014年底,仍有自治區級貧困村25個,貧困發生率高達5.5%。

  2015年以來,固陽縣以“生態產業扶貧、生態補償惠民”為主線,在退耕還林、林業工程建設、聘用森林管護員、發展林業產業增收等方面,充分利用貧困戶勞動力、土地和現有產業資源,把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生態扶貧新路子。2019年,固陽縣實施了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25萬多畝和退耕還草工程4萬多畝,工程覆蓋貧困戶507戶1039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覆蓋貧困人口725戶1546人,年內人均增收111.3元,退耕還林還草補助資金和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已成為當地貧困戶穩定脫貧的“綠色紅利”。

  一人護林、全家脫貧,這樣的例子如今在內蒙古並不少見。2016年至今,內蒙古已累計為1.67萬名貧困人口提供公益性護林員崗位,年人均享受補助1萬元。利用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金,全區聘用1.5萬名貧困人口參與森林資源管護,人均增收6000元。

  打生態牌,謀致富路。自治區這幾年始終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通過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聘用生態護林員、實施林業產業項目和定點幫扶等措施,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促進貧困人口持續增收。內蒙古將國家和自治區林業重點生態建設項目80%以上安排到貧困旗縣,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貧困旗縣國家林業重點工程資金38.1億元,國家公益林補償資金62億元,帶動8萬名貧困人口受益。

  今年春夏,西鄂爾多斯草原少雨,草原植被受到“烤驗”。而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鎮巴彥希裡嘎查,牧民察汗巴雅爾家的300畝檸條地裡卻是一派欣欣向榮的綠色場景。

  “你們看,我家的檸條地裡現在全部用上了滴灌,這是嘎查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接的國家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修復項目。檸條長成后不僅能改造草場,還能增加額外的收入。”看到檸條長勢良好,察汗巴雅爾不禁喜上眉梢。

  近年來,鄂托克前旗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精准脫貧互動推進,探索出一條以“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生態扶貧新路子:旗林草部門將國家生態建設任務交給合作社,合作社承接項目后,或自行實施,或引入企業代為造林。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優先雇用貧困戶務工,貧困戶變身成為“造林工”,再加上合作社經營的集體經濟果園,貧困戶近期有勞務收入、中期有管護收入、長期有資產收益,沙地增綠和脫貧增收實現雙贏。

  蘇力迪嘎查牧民阿拉騰巴日蘇家的雞棚裡,雞仔“嘰嘰喳喳”叫個不停。阿拉騰巴日蘇起個大早,一頭扎進雞棚,又開始為“致富夢”忙活開了。前段時間,蘇力迪嘎查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為嘎查裡3戶貧困戶分別蓋起了80平方米的雞棚,每戶分了100隻烏雞苗,從養殖技術到銷售,合作社全程提供幫助,而新蓋雞棚和購買雞仔的資金就來源於合作社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產生的利潤。

  在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帶動下,蘇力迪嘎查貧困戶全部脫貧。如今,阿拉騰巴日蘇家養羊300多隻,去年11月開始在合作社打工,月收入1760元,2019年全家純收入20多萬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2018年以來,我們合作社在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總投資160萬元,產生利潤16萬元。2019年,我們將收益的一部分幫助貧困戶發展合適的產業,給他們增收致富加把勁兒。” 蘇力迪嘎查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理事吉日嘎拉達來介紹說。

  生態增綠,百姓增收,內蒙古人正奮力書寫山青、業興、民富的新篇章。在加強生態保護的前提下,自治區充分利用貧困地區生態資源優勢,結合現有工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林木種苗等生態產業,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合作經營、勞動就業、自主創業等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增加貧困人口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截至2019年,內蒙古把全部林業產業化資金和90%的特色經濟林基地項目建設資金全部投向貧困地區,共實施林業產業化項目56個。通過開展特色經濟林建設、發展林下經濟和庭院果樹經濟等林草產業,共帶動1.5萬名貧困人口增收,人均增收1900元。(記者 李晗)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