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科爾沁草原迎來了最美的時節,地處扎魯特旗北部阿日昆都楞鎮的80萬畝遷出區草原天藍雲清、悠遠遼闊,山巒像鋪了一層綠色的絲絨地毯,煥發出綠色的生機。
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扎魯特,守護生態環境,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扎魯特旗作為我市重要生態屏障、水源涵養地,始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特色優勢,突破短板瓶頸,奮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人退草進地增綠
“現在的草原真的有從前的樣子了!”今年46歲的寶音烏日圖是阿日昆都楞鎮百萬畝無人無畜封禁保護區溫都爾敦吉管護站的一名護林員。他說,幾年前,這裡雖沒有寸草不生那麼嚴重,但也絕沒有現在這樣花草茂盛。
幾年前,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認知不足,環保意識差,為了增收和發展,過度放牧和工業排放導致這裡的草枯黃矮小,畜牧業生產效益低下。“以前牲畜多,大家都以為養的牛羊越多,賺的錢就越多,卻從來沒有考慮過,草場能不能承載得起這麼多的牛羊。”寶音烏日圖感慨道,由於長期超載放牧,使得草場沙化退化嚴重、河流斷流,草原生態越是遭受破壞,牛羊就越是吃不飽,牧民的收入也就越來越少。
201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和具體安排,扎魯特旗下定決心,在與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的阿日昆都楞鎮啟動了“生態移民”工程,對該鎮11個嘎查(自然村)789戶、2116人進行了“生態移民”,並全面禁牧禁墾。經過6年的自然恢復和圍封保護,保護區內生態系統全面恢復,年產優質牧草6400公斤,經濟效益達到7000萬元,實現了保護區休養生息、搬遷戶安居樂業。
當生態慢慢恢復時,曾經消失過一段時間的藥草植物也“現身”了,連丹頂鶴等動物都頻頻飛來短暫休憩,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局面。
為了讓扎魯特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按照產業規劃和生態優先的前提,持續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有效減輕了生態環境承載壓力,逐步恢復了草原、森林植被原貌和生態系統功能。大力實施千萬畝草原修復工程,全面完成草原修復50萬畝,修復面積達到130萬畝以上。嚴格落實“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沙地綜合治理、無立木林地恢復造林等重點項目,大力推進千萬畝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工程,完成綜合治理46萬畝、造林15萬畝。實施全國首例電解鋁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示范工程,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取締關閉污染企業35家﹔組織原住居民1172戶、3385人搬離生態保護區,建立封禁保護區429萬畝,草原生態綜合治理394.9萬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結構調優畜增肥
近年來,扎魯特旗全面落實“減羊增牛、強牛興牧、提質提效”戰略,大力實施千萬畝天然草原現代畜牧業示范工程,完善草畜平衡管理制度,繼續實行小畜全年禁牧舍飼,統籌推進北部牧區生產發展、生態保護,全力建設現代畜牧業示范區,推動綠水青山增創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2019年,全旗羊存欄降至200萬隻以下,牛存欄增至40萬頭,黃牛冷配19.5萬頭,畜牧業實現提質提效,草原黃牛產業成為了農牧民脫貧增收主導產業,許多農牧民群眾從中受益。
格日朝魯蘇木霍日格嘎查牧民胡達古拉積極響應旗裡“減羊增牛”的號召,將2000畝草牧場圍封保護起來,轉場到100多公裡外水草豐茂的夏季牧場“安營扎寨”,開始4個多月的夏營地生活。待天氣轉冷、牧草枯黃后,再帶著膘肥體壯的牛羊返回已經“休養生息”結束的冬季營地進行圈養。這種方式有效利用了草牧場,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保証了牛羊的質量。
而巴雅爾吐胡碩鎮圖布信嘎查牧民洪格爾巴特爾則做起了“家庭生態牧場”的文章。2017年,洪格爾巴特爾意識到,養羊放羊對草原的破壞力大於養牛,不僅收入不高還對生態有嚴重的影響。因此,他把羊全部賣掉,調整產業結構,從傳統的畜牧業轉型做了“養牛+旅游”的生態牧場,當年就有了50萬元的收入。洪格爾巴特爾說:“近幾年,我們積極響應‘減羊增牛’和‘禁牧舍飼’的號召,改變了散養的放牧方式,不僅讓生態得到了保護,草原植被也得到了恢復,縮短了牲畜出欄時間,加速了畜群增膘。”
扎魯特旗堅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著力推進以現代生態家庭牧場和專業合作社為主的草原畜牧業發展,力爭到2025年,全旗牛存欄達到100萬頭、羊存欄降至100萬隻,實現牛羊存欄“雙百萬”目標。
山披新裝人增收
依山傍水,優越的自然資源,讓扎魯特旗發展特色旅游業等第三產業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最美的山地草原、譽泉山生態旅游風景區、民俗旅游區,常年承辦亞洲巴哈越野錦標賽等。每一個品牌的打響,都得益於扎魯特旗積極作為,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大力修復生態,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2019年,全旗牧家樂、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接待戶發展到49戶,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5億元。
夏季是草原最美的季節,一碧千裡的草原風光惹人向往。近日,格日朝魯蘇木朝格蘇力德牧家樂迎來了旅游高峰,來來往往的觀光團,可忙壞了牧家樂的牧民們。騎馬、射箭、篝火晚會、蒙古歌舞表演等各式各樣的本土娛樂項目吸引著來自各地的游客。
“去年6月開業至9月份已經接待游客5000多人,實現旅游收入12萬多元。”牧家樂經理布仁朝格圖笑著說道,今年牧家樂恢復營業后,他們打算進一步完善牧家樂,聯合周邊牧民把蒙古族馬具文化、服裝服飾縫紉、制作氈子等民族手工技藝展示給游客們,力爭吸引更多的游客。
改善生態環境,才能確保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致富圓夢的最大資源、最大靠山。牧家樂的興起,不僅為全旗的旅游發展增添了新能量,更是為農牧民發家致富提供了新動能,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收獲生態財富。
隻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遠。在扎魯特旗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生態逐漸恢復,實現了地增綠、畜增肥、人增收的目標,形成了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扎魯特旗將繼續做好全市、自治區乃至祖國北部生態的保護者和守護者,在保護好生態的基礎上發展好經濟,堅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擔負起建設美麗北疆、美麗中國的重大責任。(記者 邵南 特約通訊員 白敖敏 包玲玲)